第151頁
母女姊妹多年不見,自然有許多的話說。說著說著,不免就提到了各家的長短。
一別經年,長安城內風景如舊,可人卻不同。就拿賈府來說罷,自出孝後,王夫人便張羅起寶玉和寶釵的婚事。原本想著寶玉成婚之後能想著建功立業之事,卻不曾想寶玉之頑劣一如以往。從不肯認真讀書,每日只管在家中同姊妹丫頭們胡鬧。寶釵也勸不聽,只得隨他去了。
“說來倒也奇怪,世人都知道寶姑娘同寶玉房裡的襲人好,晴雯不喜歡她。那襲人也是百口的稱讚寶姑娘顯德。卻沒想到寶姑娘嫁過來以後,第一件事便是打發了襲人那丫頭。反倒將鶯兒和晴雯開了臉兒,給寶玉坐了房裡人。你沒瞧見襲人走的時候淌眼抹淚的可憐模樣兒,跪在老太太和二太太的院子裡哭著說什麼寧可一頭碰死了也不出去。二太太素性都是喜歡她的,那會子竟然也沒說一句話,由著寶姑娘把人攆走了。”
尤三姐兒聽了這話,並不意外。只笑著說道:“這便是機關算盡,卻沒算到人心叵測,反覆無常。”
尤氏聞言,不免想起那些年府內的一些流言,嘲諷似的勾了勾嘴角,說道:“都說襲人是寶玉跟前兒一等一的得意人兒,別人倒也罷了。偏生寶玉的心腸也那麼狠。好歹是伺候了一場的屋裡人,怎麼連句話也不說。沒的叫人心寒。”
不過寶玉向來都是如此,眾人雖說心寒,倒也不覺得意外。
除了寶玉和寶釵,史湘雲在尤三姐兒赴西海上任的第二年也嫁人了。嫁的正是衛家的小子衛若蘭。如今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小日子倒也過的和和美美的。
尤三姐兒想到原著中衛若蘭戰死沙場之事便發生在西海沿子,如今西海沿子早已被柳湘蓮治理的固若金湯,朝廷各邊也有精通戰事的將領鎮守,況且自新皇登基後,興利除弊,肅清吏治,厲兵秣馬,連衛若蘭之父都不曾戰事,想來也不會出現衛若蘭戰死致使史湘雲流落風塵之事發生。
四姑娘惜春也在出孝之後被尤氏許配發嫁了。嫁的便是馮唐將軍的長子馮紫英。這些個心腹老臣原本就是一條心支持聖上的。原著中沒少給皇帝添麻煩,甚至還策劃出行刺謀反之事。如今趕著太子登基,與太上皇關係和睦,這些功勳老臣便也越發死心塌地跟隨聖人。再加上有些人家兒子孫成器,並沒有發生原著中四王八公十六侯皆傾頹敗落之事。便有某些子孫不成器的諸如寧榮二府這一類,倒也可以安享尊榮。
在這一點上聖人倒是頗為仁德中正,並不如原著那位刻薄寡恩。
不過令尤三姐兒沒想到的卻是薛蟠與邢岫煙這一對兒歡喜冤家。卻說那薛蟠本是個呆霸王,邢岫煙又素來不爭不搶,如閒雲野鶴。眾人當初聞聽這一門親事,皆嘆邢岫煙是一朵鮮花查到了牛糞上,又恐薛蟠是粗魯之人,只怕婚後會給邢岫煙氣受。
卻沒想到那薛蟠看著唬人,竟是個銀樣鑞槍頭。婚後不下幾個月,便被邢岫煙治的死死的。若說那邢岫煙,也從來都是溫聲細語,沒個高聲說話的時候。偏偏薛蟠就怕她,即便是見了邢岫煙皺一皺眉,薛蟠都不敢喘一聲大氣兒。
“……前年生了個姐兒,把那呆子樂得什麼似的。如今又懷上了,是來年四月份的產期。得知你回京了,她原本也想過來的,奈何身子重,她婆婆和那薛呆子都不許她出門,這才罷了……”
“……去年老爺要給二姑娘說親,說什麼看上了大同府的孫家。祖上乃是軍官出身,原是咱們家的門生,又有世交。叫什麼孫紹祖的……後來朝廷查處貪官,查出這姓孫的不但吃空餉,貪墨了皇上買戰馬的錢,聽說這當中還有大老爺的干係……好在咱們家世交眾多,都說的上話,聖人又顧念著咱們家祖上的功勳,只貶職罰銀,倒沒有如何處置。那姓孫的倒被斬了頭……二姑娘的婚事便也沒了著落。我瞧著可憐,索性也替她相看了人家兒,是齊國公家的長房庶子,打小兒是在主母身邊養大的,為人老實敦厚,家中主母也慈善,因著是一手養大的,待他比親兒子也不差什麼。如今到了適齡之年,便也想替這庶子相看個姑娘。家世當然要門當戶對,性情也很重要。最主要的是不能娶個性子太左強的,免得鬧得闔家不寧。我聽了這消息,倒覺得這條件跟咱們家二姑娘很是相配……”
“……三姑娘比之二姑娘更有不如。因著她生的好,為人又精明。去歲宮中大選的時候,便被二老爺二太太送進了宮。跟她大姐姐一樣,現如今也在女史的位子上熬煎著。也不知道多早晚才能熬出來……你說二老爺二太太究竟圖個什麼,家裡又不愁吃穿,難道子孫不成器,送個閨女便好了?當今又不是寵愛飛燕合德之流的昏君。便是看中了探春,又能怎麼樣呢?”
“……林姑娘也嫁了,林姑父做主嫁給了丞相袁閣老家的小孫子。袁家世代書香,乃詩禮大家,袁閣老又是國丈,這一樁婚事自然是門當戶對。那袁家的小公子也是容貌俊秀,天資超逸之輩。小小年紀進學讀書,十七歲就中了進士。現如今在翰林院奉旨待招,清貴得很。我瞧著也唯有這樣的郎君才配得上林姑娘……”
尤三姐兒細細聽著尤氏與尤二姐兒的念叨,忍不住一陣恍惚。
沒想到一別經年,紅樓中的女孩兒們竟然都各自成家,有了不同的生活。
尤三姐兒不免有些唏噓。不過轉念一想,這樣的結局總比原著中那淒悽慘慘的樣子要好。畢竟日子就該這麼平平淡淡地過,細水長流,方是人生。
尤三姐兒這麼想著,恍惚間又聽到家下來進來通傳些什麼。待要細聽時,只聽門外突然傳來一陣笑聲,猶如清脆的風鈴一般,那笑聲又遠及近,還夾雜著幾聲孩童的吵鬧聲,只見一個打扮的炫彩輝煌,猶如神仙妃子般的婦人一手領著個年約十二三歲的姐兒,一手抱著個兩三歲的哥兒,一陣風般的進了門來,開口便笑道:“我來遲了。你們可別怪我罷!”
尤三姐兒定睛一看,竟然是榮國府的璉二奶奶王熙鳳。
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尤氏便起身笑道:“你這個破落戶,不是說今兒有事情需要料理,怎麼又來了?”
王熙鳳便笑道:“倘或是別人家回京,我少不得要等著禮數過幾日登門。既是三妹妹家來,我又怎麼能不來?”
說起來,王熙鳳倒也想著那年小產時尤氏姊妹登門探望她,勸她的那些話。要不是有眾人相勸,還有尤三姐兒替她請了好大夫治病,她也不會大徹大悟,將養好身子後順利生了個哥兒。
現如今在府里正是揚眉吐氣,得知尤三姐兒家來,王熙鳳豈有不來之禮?不但尾隨尤氏婆媳來了。還把巧姐兒和哥兒都帶來了。也是讓巧姐兒和哥兒見見姨母的意思。
王熙鳳懷中的哥兒生的粉雕玉琢,真真是繼承了父母長相之所長,俊眉修目,顧盼生輝,隱隱間已露出傾世的容色。
一雙漆黑如墨的眸子嘰里咕嚕轉個不停,看到尤老太太懷裡的哥兒,不免眼睛一亮,指著瑾哥兒奶聲奶氣的道:“我要跟弟弟玩兒。”
一句話沒說完,跟在尤二姐兒身邊的哥兒和秦可卿身邊的小子都吵著說道:“我們也要跟弟弟玩兒!”
眾人忍俊不住,尤氏便摟著孫子笑道:“傻小子,那是你的舅舅,可不是你弟弟。”
說話間,幾個孩子早已簇擁到尤老太太的身邊看著瑾哥兒。瑾哥兒年紀還小,正是愛睡覺的時候。眼見著眾人“虎視眈眈”地瞧著他,登時便打了個哈欠,閉目睡了。
幾個哥兒瞪大了眼睛打量瑾哥兒半晌,瑾哥兒仍舊淡定的睡著。眾人都不依了,一窩蜂的跑到各自的母親身邊告狀,只說“小弟弟不理我”。
眾人各自忍笑,好容易勸了一回,小孩子們仍是吵吵嚷嚷的叫人頭疼。尤老太太沒有法子,又恐眾人吵嚷吵醒了寶貝重孫子,只得向寶哥兒央求著要他帶著弟弟侄子們到園子裡玩兒。
寶哥兒眼見瑾哥兒睡了,也不耐煩聽女眷們說話,立刻帶著小子們走了。
尤三姐兒只見四五個小子們猶如過境的狂風一般呼嘯著離去,不免瞧了瞧仍舊在老太太懷中睡著的瑾哥兒。
世人皆言高堂俱在,兒女雙全,夫妻和睦,高官厚祿為大團圓。
如今尤三姐兒端坐家中,就這麼說說笑笑地同姊妹親人閒聊說話兒,每個人都過的極好,每個人都笑的極為慡快。成群的小孩子在宅子裡外跑來跑去,清脆的聲音將偌大宅院渲染的越發熱鬧。
明天還要去陳家拜見最疼愛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舅母表雄表嫂,還有身子還不到自己腰高的小侄子小侄女,大家都是好好兒的,順遂安康……想想都覺得心滿意足。
尤三姐兒正想著陳家眾人的時候,門子再次進來通報,只說陳大老爺帶著闔家上下都來拜訪。便是陳老太爺並陳老太太也都來了。眾人聞言,慌忙起身迎出院子。
舅母馮氏與表嫂徐氏扶著精神健碩的陳老太太進了門兒,陳家的小侄子小侄女都在後面跟著。陳老太太沒等尤老太太抱著瑾哥兒迎到跟前兒,就朗聲笑道:“許久沒見我們家三姐兒,老身在家急的了不得,實在等不住了,只好登門了。失禮之處還請老親家不要見怪。”
說罷,連忙將尤三姐兒摟到懷中細細打量了一番。尤三姐兒經年不見外祖母,但見陳老太太除了頭髮霜白,人卻越發硬朗健談,不免含淚的喊了聲老太太。
陳老太太瞬間便紅了眼圈兒,連連說了幾句“好”,仔細端詳著尤三姐兒笑道:“你也長大了,是做母親的人了。”
尤老太太抱著瑾哥兒上前,笑著回道:“這是哪裡的話,整日裡想著老親家過來坐坐都不能呢。咱們一家人,何必說這外道的話。我倒是覺著咱們今兒熱鬧極了,說好了必定要樂呵一回,不醉不歸才是。”
說完,又把瑾哥兒小心翼翼地送到陳老太太的懷中。
瑾哥兒不知道什麼時候醒了,一雙漆黑的眸子牢牢地盯著陳老太太,歪著脖子細細打量,尤三姐兒上前接過瑾哥兒,教他叫人。
瑾哥兒轉了轉眼珠子,咿咿呀呀的叫了一聲,也聽不出什麼,陳老太太卻是高興極了。滿口兒的稱讚瑾哥兒聰慧。
眾人簇擁著進了正房,相互落座。鬧吵吵的說著話。
一時小丫頭子來傳午膳預備妥當,詢問何處擺膳。
尤老太太便道:“就在這邊兒廳上。”
一別經年,長安城內風景如舊,可人卻不同。就拿賈府來說罷,自出孝後,王夫人便張羅起寶玉和寶釵的婚事。原本想著寶玉成婚之後能想著建功立業之事,卻不曾想寶玉之頑劣一如以往。從不肯認真讀書,每日只管在家中同姊妹丫頭們胡鬧。寶釵也勸不聽,只得隨他去了。
“說來倒也奇怪,世人都知道寶姑娘同寶玉房裡的襲人好,晴雯不喜歡她。那襲人也是百口的稱讚寶姑娘顯德。卻沒想到寶姑娘嫁過來以後,第一件事便是打發了襲人那丫頭。反倒將鶯兒和晴雯開了臉兒,給寶玉坐了房裡人。你沒瞧見襲人走的時候淌眼抹淚的可憐模樣兒,跪在老太太和二太太的院子裡哭著說什麼寧可一頭碰死了也不出去。二太太素性都是喜歡她的,那會子竟然也沒說一句話,由著寶姑娘把人攆走了。”
尤三姐兒聽了這話,並不意外。只笑著說道:“這便是機關算盡,卻沒算到人心叵測,反覆無常。”
尤氏聞言,不免想起那些年府內的一些流言,嘲諷似的勾了勾嘴角,說道:“都說襲人是寶玉跟前兒一等一的得意人兒,別人倒也罷了。偏生寶玉的心腸也那麼狠。好歹是伺候了一場的屋裡人,怎麼連句話也不說。沒的叫人心寒。”
不過寶玉向來都是如此,眾人雖說心寒,倒也不覺得意外。
除了寶玉和寶釵,史湘雲在尤三姐兒赴西海上任的第二年也嫁人了。嫁的正是衛家的小子衛若蘭。如今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小日子倒也過的和和美美的。
尤三姐兒想到原著中衛若蘭戰死沙場之事便發生在西海沿子,如今西海沿子早已被柳湘蓮治理的固若金湯,朝廷各邊也有精通戰事的將領鎮守,況且自新皇登基後,興利除弊,肅清吏治,厲兵秣馬,連衛若蘭之父都不曾戰事,想來也不會出現衛若蘭戰死致使史湘雲流落風塵之事發生。
四姑娘惜春也在出孝之後被尤氏許配發嫁了。嫁的便是馮唐將軍的長子馮紫英。這些個心腹老臣原本就是一條心支持聖上的。原著中沒少給皇帝添麻煩,甚至還策劃出行刺謀反之事。如今趕著太子登基,與太上皇關係和睦,這些功勳老臣便也越發死心塌地跟隨聖人。再加上有些人家兒子孫成器,並沒有發生原著中四王八公十六侯皆傾頹敗落之事。便有某些子孫不成器的諸如寧榮二府這一類,倒也可以安享尊榮。
在這一點上聖人倒是頗為仁德中正,並不如原著那位刻薄寡恩。
不過令尤三姐兒沒想到的卻是薛蟠與邢岫煙這一對兒歡喜冤家。卻說那薛蟠本是個呆霸王,邢岫煙又素來不爭不搶,如閒雲野鶴。眾人當初聞聽這一門親事,皆嘆邢岫煙是一朵鮮花查到了牛糞上,又恐薛蟠是粗魯之人,只怕婚後會給邢岫煙氣受。
卻沒想到那薛蟠看著唬人,竟是個銀樣鑞槍頭。婚後不下幾個月,便被邢岫煙治的死死的。若說那邢岫煙,也從來都是溫聲細語,沒個高聲說話的時候。偏偏薛蟠就怕她,即便是見了邢岫煙皺一皺眉,薛蟠都不敢喘一聲大氣兒。
“……前年生了個姐兒,把那呆子樂得什麼似的。如今又懷上了,是來年四月份的產期。得知你回京了,她原本也想過來的,奈何身子重,她婆婆和那薛呆子都不許她出門,這才罷了……”
“……去年老爺要給二姑娘說親,說什麼看上了大同府的孫家。祖上乃是軍官出身,原是咱們家的門生,又有世交。叫什麼孫紹祖的……後來朝廷查處貪官,查出這姓孫的不但吃空餉,貪墨了皇上買戰馬的錢,聽說這當中還有大老爺的干係……好在咱們家世交眾多,都說的上話,聖人又顧念著咱們家祖上的功勳,只貶職罰銀,倒沒有如何處置。那姓孫的倒被斬了頭……二姑娘的婚事便也沒了著落。我瞧著可憐,索性也替她相看了人家兒,是齊國公家的長房庶子,打小兒是在主母身邊養大的,為人老實敦厚,家中主母也慈善,因著是一手養大的,待他比親兒子也不差什麼。如今到了適齡之年,便也想替這庶子相看個姑娘。家世當然要門當戶對,性情也很重要。最主要的是不能娶個性子太左強的,免得鬧得闔家不寧。我聽了這消息,倒覺得這條件跟咱們家二姑娘很是相配……”
“……三姑娘比之二姑娘更有不如。因著她生的好,為人又精明。去歲宮中大選的時候,便被二老爺二太太送進了宮。跟她大姐姐一樣,現如今也在女史的位子上熬煎著。也不知道多早晚才能熬出來……你說二老爺二太太究竟圖個什麼,家裡又不愁吃穿,難道子孫不成器,送個閨女便好了?當今又不是寵愛飛燕合德之流的昏君。便是看中了探春,又能怎麼樣呢?”
“……林姑娘也嫁了,林姑父做主嫁給了丞相袁閣老家的小孫子。袁家世代書香,乃詩禮大家,袁閣老又是國丈,這一樁婚事自然是門當戶對。那袁家的小公子也是容貌俊秀,天資超逸之輩。小小年紀進學讀書,十七歲就中了進士。現如今在翰林院奉旨待招,清貴得很。我瞧著也唯有這樣的郎君才配得上林姑娘……”
尤三姐兒細細聽著尤氏與尤二姐兒的念叨,忍不住一陣恍惚。
沒想到一別經年,紅樓中的女孩兒們竟然都各自成家,有了不同的生活。
尤三姐兒不免有些唏噓。不過轉念一想,這樣的結局總比原著中那淒悽慘慘的樣子要好。畢竟日子就該這麼平平淡淡地過,細水長流,方是人生。
尤三姐兒這麼想著,恍惚間又聽到家下來進來通傳些什麼。待要細聽時,只聽門外突然傳來一陣笑聲,猶如清脆的風鈴一般,那笑聲又遠及近,還夾雜著幾聲孩童的吵鬧聲,只見一個打扮的炫彩輝煌,猶如神仙妃子般的婦人一手領著個年約十二三歲的姐兒,一手抱著個兩三歲的哥兒,一陣風般的進了門來,開口便笑道:“我來遲了。你們可別怪我罷!”
尤三姐兒定睛一看,竟然是榮國府的璉二奶奶王熙鳳。
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尤氏便起身笑道:“你這個破落戶,不是說今兒有事情需要料理,怎麼又來了?”
王熙鳳便笑道:“倘或是別人家回京,我少不得要等著禮數過幾日登門。既是三妹妹家來,我又怎麼能不來?”
說起來,王熙鳳倒也想著那年小產時尤氏姊妹登門探望她,勸她的那些話。要不是有眾人相勸,還有尤三姐兒替她請了好大夫治病,她也不會大徹大悟,將養好身子後順利生了個哥兒。
現如今在府里正是揚眉吐氣,得知尤三姐兒家來,王熙鳳豈有不來之禮?不但尾隨尤氏婆媳來了。還把巧姐兒和哥兒都帶來了。也是讓巧姐兒和哥兒見見姨母的意思。
王熙鳳懷中的哥兒生的粉雕玉琢,真真是繼承了父母長相之所長,俊眉修目,顧盼生輝,隱隱間已露出傾世的容色。
一雙漆黑如墨的眸子嘰里咕嚕轉個不停,看到尤老太太懷裡的哥兒,不免眼睛一亮,指著瑾哥兒奶聲奶氣的道:“我要跟弟弟玩兒。”
一句話沒說完,跟在尤二姐兒身邊的哥兒和秦可卿身邊的小子都吵著說道:“我們也要跟弟弟玩兒!”
眾人忍俊不住,尤氏便摟著孫子笑道:“傻小子,那是你的舅舅,可不是你弟弟。”
說話間,幾個孩子早已簇擁到尤老太太的身邊看著瑾哥兒。瑾哥兒年紀還小,正是愛睡覺的時候。眼見著眾人“虎視眈眈”地瞧著他,登時便打了個哈欠,閉目睡了。
幾個哥兒瞪大了眼睛打量瑾哥兒半晌,瑾哥兒仍舊淡定的睡著。眾人都不依了,一窩蜂的跑到各自的母親身邊告狀,只說“小弟弟不理我”。
眾人各自忍笑,好容易勸了一回,小孩子們仍是吵吵嚷嚷的叫人頭疼。尤老太太沒有法子,又恐眾人吵嚷吵醒了寶貝重孫子,只得向寶哥兒央求著要他帶著弟弟侄子們到園子裡玩兒。
寶哥兒眼見瑾哥兒睡了,也不耐煩聽女眷們說話,立刻帶著小子們走了。
尤三姐兒只見四五個小子們猶如過境的狂風一般呼嘯著離去,不免瞧了瞧仍舊在老太太懷中睡著的瑾哥兒。
世人皆言高堂俱在,兒女雙全,夫妻和睦,高官厚祿為大團圓。
如今尤三姐兒端坐家中,就這麼說說笑笑地同姊妹親人閒聊說話兒,每個人都過的極好,每個人都笑的極為慡快。成群的小孩子在宅子裡外跑來跑去,清脆的聲音將偌大宅院渲染的越發熱鬧。
明天還要去陳家拜見最疼愛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舅母表雄表嫂,還有身子還不到自己腰高的小侄子小侄女,大家都是好好兒的,順遂安康……想想都覺得心滿意足。
尤三姐兒正想著陳家眾人的時候,門子再次進來通報,只說陳大老爺帶著闔家上下都來拜訪。便是陳老太爺並陳老太太也都來了。眾人聞言,慌忙起身迎出院子。
舅母馮氏與表嫂徐氏扶著精神健碩的陳老太太進了門兒,陳家的小侄子小侄女都在後面跟著。陳老太太沒等尤老太太抱著瑾哥兒迎到跟前兒,就朗聲笑道:“許久沒見我們家三姐兒,老身在家急的了不得,實在等不住了,只好登門了。失禮之處還請老親家不要見怪。”
說罷,連忙將尤三姐兒摟到懷中細細打量了一番。尤三姐兒經年不見外祖母,但見陳老太太除了頭髮霜白,人卻越發硬朗健談,不免含淚的喊了聲老太太。
陳老太太瞬間便紅了眼圈兒,連連說了幾句“好”,仔細端詳著尤三姐兒笑道:“你也長大了,是做母親的人了。”
尤老太太抱著瑾哥兒上前,笑著回道:“這是哪裡的話,整日裡想著老親家過來坐坐都不能呢。咱們一家人,何必說這外道的話。我倒是覺著咱們今兒熱鬧極了,說好了必定要樂呵一回,不醉不歸才是。”
說完,又把瑾哥兒小心翼翼地送到陳老太太的懷中。
瑾哥兒不知道什麼時候醒了,一雙漆黑的眸子牢牢地盯著陳老太太,歪著脖子細細打量,尤三姐兒上前接過瑾哥兒,教他叫人。
瑾哥兒轉了轉眼珠子,咿咿呀呀的叫了一聲,也聽不出什麼,陳老太太卻是高興極了。滿口兒的稱讚瑾哥兒聰慧。
眾人簇擁著進了正房,相互落座。鬧吵吵的說著話。
一時小丫頭子來傳午膳預備妥當,詢問何處擺膳。
尤老太太便道:“就在這邊兒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