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頁
第143章 這是一道送命題(一更)
對於徐庶來說, 這輩子有兩位貴人最為重要,其一是對他有知遇之恩, 提拔之恩的劉表, 在他於荊州求學的這段時間, 他潛心向文, 戒驕戒躁, 終於修煉出了名士的風度與才學, 也經營出了名聲, 劉表慧眼識英才,邀請他清談,與他談論政策, 民生。
所以哪怕劉表胸無大志, 只偏安於荊州,徐庶都沒有拋棄他而去的想法,甚至還認認真真為他做事,當他看到民生一點點改善,來自百姓們安居樂業的笑容是最為偎貼的鼓勵, 也更加堅定了他守住這亂世唯一桃源之地的心念。
相信在荊州之中, 不少文人都有著與他一樣的想法。
荊州是個神奇的地方,它與北面的豫州、兗州相隔了一整個江河,這裡氣候奇特,造船業發達,最為有名的便是荊州戰鬥力彪悍的水師。也因此江河北面的紛紛亂亂為江河所隔斷,到不了荊州, 也無暇顧及荊州,沒有誰願意花費大心思去造船組建水師去與荊州當地的土皇帝劉表死磕。
劉繇所在的揚州雖然在荊州東面,可揚州州牧劉繇卻是個與劉表一樣沒什麼大事業心的鹹魚,他們只想窩在自己的小窩裡做好自己。
現在,劉繇一心蒙頭搞建設,無暇與劉表互通有無,在江河隔絕的“世外桃源”中,荊州人民對外頭的印象是這樣的……
“江河的北面是戰亂荒蕪之地,那裡又窮又慘,百姓們民不聊生啊!”
“可不,諸侯之間征戰不休,天天都在死人,路邊都是無人收斂的骸骨,人間地獄不過如是。”
劉繇比劉表慘,先是被袁術拿捏,後來又被迫投降了貂蟬,劉表聽說這個消息後緊張極了,越發加強了東面守軍的戒備,沒想到這些年來倒是相安無事,害他好一陣夜不能寐,到頭來只是虛驚一場。
徐庶的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貴人,是少年時候遇到的一位姑娘,那時候他還未改名,有個頗為吉祥的名字——徐福。他穿一身道袍,做一遊歷天下的道士,行俠仗義,仗劍江湖,看似幫助了不少百姓,卻始終一事無成,做的也不過是一介莽夫所為之事,眼光也狹隘的很。
那位姑娘心有溝壑,睿智而通透,在他尚且迷茫於自身道途之時,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他棄武從文,潛心學習,方有如今的成就。如此再造之恩,當得起徐庶一句恩師。
這麼些年過去了,當時的姑娘,可能已經嫁為人婦了吧?
徐庶感慨萬千,乘上了北上的船隻,他心中暗道:中原大亂已經久,恩師武藝非凡,自保應當不成問題,若是能再遇見她,說什麼都要報答她的再造之恩,沒有她,便沒有現在的名士徐庶!
徐庶也明白,能夠再次找到恩師的機會實在是渺茫,他久居荊州,消息不通,對於江北不甚了解,此番上岸也是抱著目地而去,不能到處尋找恩師與其兄長趙雲,實在可惜。
船隻靠岸了,徐庶順著港口一路往豫州的中心而去,他雖將家人遷徙到了荊州定居,老家卻在潁川,擁有潁川學子的資歷,足夠他憑藉此躋身豫州的官吏之中,若能得人賞識舉薦給州牧,徐庶有許多辦法得到州牧的賞識。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像他這樣十項全能,能文能武,會水利農桑,還會軍政戰略的頂級謀士,在荊州能夠混得風生水起,在豫州也一樣能。
徐庶打算往潁川學院一趟,去看看當年的夫子們可還在,若是能得到夫子們舉薦,豈不是事半功倍?
他一路自豫州的碼頭往內行去,購買了一匹棗紅馬,快速驅馬自官道衝去。
這官道邊上不知道堆積的什麼東西,飛沙走石,到處都有黑黝黝的百姓穿著沒有袖子的衣裳埋頭鋪路。徐庶面露不忍心之色:“不曾想,豫州已經窮苦到需要百姓們以飛沙泥土自己造路的地步了。”
看看那些百姓們,一個個被曬成了黑炭,瘦成了竹竿,如斯饑民遍地,荒蕪蒼涼之景……
徐庶靠近,尋到一位老伯問路,卻見那老伯一抹頭上的汗珠,揚起黑中透紅的臉,滿面幸福笑容,他一咧開嘴巴,露出了一嘴白花花的牙齒,晃花了徐庶的眼。
“年輕人,要往哪兒去啊?”
徐庶怔了怔,怎麼與他想像中不一樣?
他穩住心神,低聲問道:“大翁,潁川郡怎麼走啊?這官道可能通往潁川?”
“自然是能的,”老伯爽朗笑道:“州牧動員全州百姓一塊修路的時候,率先便派軍隊建了主道,你從官道去,一路往北就是了。咱們豫州發家晚,今歲才迎來真正的大豐收啊!你來的可真是時候,可以看看我們金秋的豐收景象。”
“這道路,是豫州州牧下令修的?讓百姓們來修?”徐庶感到匪夷所思:“如此,豈不是強迫百姓們在家鄉服勞役?”
“怎麼會呢,這些可都是自願的,”老伯樂呵道:“你是外鄉人吧?咱們這兒實行的是承包制啊,工錢很豐盛的!”
“我是潁川郡長社縣人,多年在外未曾歸家了,沒曾想這兒換了州牧,發生了大變動,老伯啊,近些年日子還好過嗎?我聽說這兒一直戰亂,始終不敢回來。”
“戰亂,那是前幾年的事兒了,不過那也是大城裡頭的官吏們亂,未曾波及到我們,日子好過啊,早些年以為沒有戰亂饑荒就是好日子了,能夠有一頓飯吃,幹活都有力氣,這兩年可不得了,家中有餘糧了,還能吃上肉了,可不是越來越好過了!”老伯說道:“年輕人你不早些回來,錯過了大好的時候啊!現在敢去潁川,說不定還能參加豫州州考報名,我家孫兒現在就在潛心讀書,我們全家人都努力幹活多賺錢買書,只盼著孫兒日後能考個功名做大官呢!”
對於徐庶來說, 這輩子有兩位貴人最為重要,其一是對他有知遇之恩, 提拔之恩的劉表, 在他於荊州求學的這段時間, 他潛心向文, 戒驕戒躁, 終於修煉出了名士的風度與才學, 也經營出了名聲, 劉表慧眼識英才,邀請他清談,與他談論政策, 民生。
所以哪怕劉表胸無大志, 只偏安於荊州,徐庶都沒有拋棄他而去的想法,甚至還認認真真為他做事,當他看到民生一點點改善,來自百姓們安居樂業的笑容是最為偎貼的鼓勵, 也更加堅定了他守住這亂世唯一桃源之地的心念。
相信在荊州之中, 不少文人都有著與他一樣的想法。
荊州是個神奇的地方,它與北面的豫州、兗州相隔了一整個江河,這裡氣候奇特,造船業發達,最為有名的便是荊州戰鬥力彪悍的水師。也因此江河北面的紛紛亂亂為江河所隔斷,到不了荊州, 也無暇顧及荊州,沒有誰願意花費大心思去造船組建水師去與荊州當地的土皇帝劉表死磕。
劉繇所在的揚州雖然在荊州東面,可揚州州牧劉繇卻是個與劉表一樣沒什麼大事業心的鹹魚,他們只想窩在自己的小窩裡做好自己。
現在,劉繇一心蒙頭搞建設,無暇與劉表互通有無,在江河隔絕的“世外桃源”中,荊州人民對外頭的印象是這樣的……
“江河的北面是戰亂荒蕪之地,那裡又窮又慘,百姓們民不聊生啊!”
“可不,諸侯之間征戰不休,天天都在死人,路邊都是無人收斂的骸骨,人間地獄不過如是。”
劉繇比劉表慘,先是被袁術拿捏,後來又被迫投降了貂蟬,劉表聽說這個消息後緊張極了,越發加強了東面守軍的戒備,沒想到這些年來倒是相安無事,害他好一陣夜不能寐,到頭來只是虛驚一場。
徐庶的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貴人,是少年時候遇到的一位姑娘,那時候他還未改名,有個頗為吉祥的名字——徐福。他穿一身道袍,做一遊歷天下的道士,行俠仗義,仗劍江湖,看似幫助了不少百姓,卻始終一事無成,做的也不過是一介莽夫所為之事,眼光也狹隘的很。
那位姑娘心有溝壑,睿智而通透,在他尚且迷茫於自身道途之時,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他棄武從文,潛心學習,方有如今的成就。如此再造之恩,當得起徐庶一句恩師。
這麼些年過去了,當時的姑娘,可能已經嫁為人婦了吧?
徐庶感慨萬千,乘上了北上的船隻,他心中暗道:中原大亂已經久,恩師武藝非凡,自保應當不成問題,若是能再遇見她,說什麼都要報答她的再造之恩,沒有她,便沒有現在的名士徐庶!
徐庶也明白,能夠再次找到恩師的機會實在是渺茫,他久居荊州,消息不通,對於江北不甚了解,此番上岸也是抱著目地而去,不能到處尋找恩師與其兄長趙雲,實在可惜。
船隻靠岸了,徐庶順著港口一路往豫州的中心而去,他雖將家人遷徙到了荊州定居,老家卻在潁川,擁有潁川學子的資歷,足夠他憑藉此躋身豫州的官吏之中,若能得人賞識舉薦給州牧,徐庶有許多辦法得到州牧的賞識。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像他這樣十項全能,能文能武,會水利農桑,還會軍政戰略的頂級謀士,在荊州能夠混得風生水起,在豫州也一樣能。
徐庶打算往潁川學院一趟,去看看當年的夫子們可還在,若是能得到夫子們舉薦,豈不是事半功倍?
他一路自豫州的碼頭往內行去,購買了一匹棗紅馬,快速驅馬自官道衝去。
這官道邊上不知道堆積的什麼東西,飛沙走石,到處都有黑黝黝的百姓穿著沒有袖子的衣裳埋頭鋪路。徐庶面露不忍心之色:“不曾想,豫州已經窮苦到需要百姓們以飛沙泥土自己造路的地步了。”
看看那些百姓們,一個個被曬成了黑炭,瘦成了竹竿,如斯饑民遍地,荒蕪蒼涼之景……
徐庶靠近,尋到一位老伯問路,卻見那老伯一抹頭上的汗珠,揚起黑中透紅的臉,滿面幸福笑容,他一咧開嘴巴,露出了一嘴白花花的牙齒,晃花了徐庶的眼。
“年輕人,要往哪兒去啊?”
徐庶怔了怔,怎麼與他想像中不一樣?
他穩住心神,低聲問道:“大翁,潁川郡怎麼走啊?這官道可能通往潁川?”
“自然是能的,”老伯爽朗笑道:“州牧動員全州百姓一塊修路的時候,率先便派軍隊建了主道,你從官道去,一路往北就是了。咱們豫州發家晚,今歲才迎來真正的大豐收啊!你來的可真是時候,可以看看我們金秋的豐收景象。”
“這道路,是豫州州牧下令修的?讓百姓們來修?”徐庶感到匪夷所思:“如此,豈不是強迫百姓們在家鄉服勞役?”
“怎麼會呢,這些可都是自願的,”老伯樂呵道:“你是外鄉人吧?咱們這兒實行的是承包制啊,工錢很豐盛的!”
“我是潁川郡長社縣人,多年在外未曾歸家了,沒曾想這兒換了州牧,發生了大變動,老伯啊,近些年日子還好過嗎?我聽說這兒一直戰亂,始終不敢回來。”
“戰亂,那是前幾年的事兒了,不過那也是大城裡頭的官吏們亂,未曾波及到我們,日子好過啊,早些年以為沒有戰亂饑荒就是好日子了,能夠有一頓飯吃,幹活都有力氣,這兩年可不得了,家中有餘糧了,還能吃上肉了,可不是越來越好過了!”老伯說道:“年輕人你不早些回來,錯過了大好的時候啊!現在敢去潁川,說不定還能參加豫州州考報名,我家孫兒現在就在潛心讀書,我們全家人都努力幹活多賺錢買書,只盼著孫兒日後能考個功名做大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