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轉輪上的字”龍擎蒼問陸峰:“你記住了嗎?”“拍照拍了一部分”陸峰迴答:“但是不完整。”“我記得一些”我說:“前面兩個輪是兩句詩,第一個是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第二個是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第三個是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沒想到龍擎蒼居然記住了:“第四個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第五個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陸峰恍然大悟道:“五個轉輪都是一句詩。”“詩不詩的不重要,”龍擎蒼說:“關鍵是組合,需要解開的線索。”

  ☆、新年番外

  作者有話要說: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啦,提前祝追文的小可愛們諸事順利!心想事成!年年有魚!

  o(*^@^*)oo(*^@^*)oo(*^@^*)o

  “我覺得,”我說:“解開密碼的關鍵,是弄清誰埋下的盒子。誰在這塊地上住過,這塊地曾經屬於誰,或者清末民初的時候,誰有錢埋下這樣一個盒子,是一條線索。”

  “這種資料,最有可能記載的就是族譜或是地方志,”龍擎蒼說:“族譜得去問四叔公和衛海,走。”我們在祠堂門口遇到衛海,他剛從裡面出來,說是換了兩個年輕人繼續試密碼,他好歹40多歲了,眼有點花了。

  “族譜啊,”衛海說:“剛才微雨有來找過,我拿給他看了,他翻了幾下,就走了。”“能不能給我們看看?”龍擎蒼問,“可以是可以,”衛海進去,從一個抽屜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本子,問:“不過你們都來看族譜做什麼?”

  我們接過來一翻,發現前面最老的一部分是影印的。龍擎蒼:“這是怎麼回事?”“哦,解放前的部分是從一個老秀才家裡找到的,原件他的後人不願意拿出來,所以弄了影印件。”

  翻到中間部分,大概是解放後到80年代的時候,寫的也不完整,有好幾種筆記,到了後面才是電腦列印字體,大概是後代人口也多了,80年代到現在占了很大一部分,足足有三分之二以上。我們將族譜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發現這本族譜雖然厚,但是比較簡單,只有“姓氏源流”,“世系世傳”和“祠堂”幾部分。

  所謂的“姓氏源流”就是介紹本族姓氏來源、本姓歷史、始祖、始遷祖、家族遷徙經過,各支派遠近關係等等,然而龍家族譜里卻只有簡單的一句話——明萬曆年間,由某某省遷到此地。

  所謂“世系世傳”就是記錄家族各世代成員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然而解放前的部分極其簡單,就是一些人名。

  最後的“祠堂”部分,記錄的是上一次80年代修建龍家祠堂的經過,也沒有什麼幫助。“關於族產,”龍擎蒼問衛海:“族譜里為什麼沒有記載?這樣的族譜不完整啊。”

  通常來說,族譜里的“族產”指的就是家族集體財產,如墳地、祀田、義莊、學田、山林、房屋等數量、位置以及管理辦法,有的甚至會附有詳細的圖紙。

  “以前的族譜能保留下來就不錯了”衛海說:“本來舊社會識字的人就不多,聽說舊社會周圍幾個村就老秀才一個文人,開私塾教小孩子識字,去給地主家做帳房記帳,村外有人寄信回家,家人都要拿去給老秀才讀,讀完回信要老秀才代筆,很多人連大名都沒有,就一個小名,所以啊族譜能寫成這樣不容易了。更何況六七十年代什麼舊的都燒了,這本族譜還是老秀才後人東躲西藏才保存下的,我們好說歹說,他們後人才願意拿出來公開。”

  “沒有一點作用,”龍擎蒼合上族譜,問衛海:“縣城裡有沒有圖書館什麼的可以借到地方志,就本地的地方志?”“鄉下地方哪來的圖書館,”衛海回答:“書最多的地方要麼是書店,要麼是中學的圖書館,不過那些地方肯定是沒有地方志的。再說了,我從來沒聽說過有地方志,如果有的話,30多年前移民的時候估計也丟了。”

  “……”我們面面相覷,現在的縣城太過年輕,要想找到一百多年前的一些痕跡十分困難。“如果書本沒有,”陸峰想了想說:“會不會有比較長壽的人知道?你們想想,如果現在80多歲人,說不定他聽父母或是祖輩說過呢,關於那塊地方之前有誰住過之類的。”

  “有道理,”龍擎蒼點頭,“說到長壽的人,”衛海想了想說:“現在全村應該排到住在溝邊的二嬸了吧,今年92歲了,和她兒子住在一起,耳不聾就是眼花,腿腳倒還好,自己經常坐在門口曬太陽。不過我覺得她就一普通的農村婦女,搬來縣城之後就沒出去過,你們問她山裡的事,她肯定不知道。”

  “不問問怎麼知道呢“龍擎蒼說:”二嬸住在哪裡?我們去看望看望。“

  ”你們怎麼還在這裡?“我們一回頭,原來是慶軒和璇兒,”巧了“衛海招呼他們說:”你們現在有空嗎?帶你們蒼叔叔和他的朋友去溝邊二嬸家唄,二嬸是他們的老鄰居。“

  ”對啊,“璇兒說:”我們每年回來都會去探望二嬸的。去年二嬸還說,我變成大姑娘了,她快要認不出我了。“璇兒一邊說話,一邊微微歪著頭,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膚,小小的臉蛋,陽光下更顯得嬌俏可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