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元首;30 架。還有30 架是高炮擊落的、這樣還剩下20 架。而這是在出動260 架次所取得的戰果,太糟了。出動260 架殲擊機。擊落20 架,要是出動2000 架就擊落200 架。這樣,我就無法算出,這些飛機到底..而他們還在拼命地製造。這只能是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克里斯蒂安:我的元首,根本原因是,這些小伙子們有10 天沒有飛了。元首:我們過去總是能找一些“理由”!克里斯蒂安:這自然是要受到影響。而西線的聯隊,壞天氣里也飛,降落時沒有任何損失,因為他們每大都在飛,這當然會受影響。
元首:我不想說飛行員的壞話,我主要是說擊落敵機的結果。利用2600架飛機,擊落200 架,也就是說,通過大批量地使用,擊落大量敵架,這種希望是不存在的。繼續生產這種飛機是毫無用處的..”。
第二章瓦解和投降在進入戰爭最後一個階段之初的日子裡,希特勒於1944 年12 月29 日夜晚,在“鷹巢”大本營里,與裝甲部隊總監托馬勒將軍進行了一席長談。希特勒再一次炫耀了他的才能,用以欺騙他自己的和其他人的無能。第30 號記錄稿殘篇里,記載了希特勒的這次談話。
..
“前不久,我讀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書信集。他在一封信里這樣寫道:‘戰爭培育了我——那是7 年戰爭的第5 年——那是歐洲的一支最精良的軍隊。而今天,我手下的卻是一群烏合之眾,我不再是統帥,我的將軍們都是無能之輩。軍官們已沒有統帥,我的部隊都十分低劣,”這是一種全盤否定的評價。儘管如此,戰爭還是堅持到了最後。現在、如果人們對俄國軍隊進行評價的話,那也是一支糟糕透了的軍隊。但是它還是一直堅持下來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士兵的質量,人是永恆的。因為,士兵的質量不是表現在某次沙盤作業上,最終是表現在克服難關中的士氣高低,表現在它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鬥志。這是取得任何勝利的關鍵如果天才沒有不屈不撓的鬥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作基礎也會象鬼火一樣一閃而過。這是在人的整個生命中最重要的。如果忽然心血來潮,計上心來,但不具備一種堅定的氣質,沒有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那也將是一事無成,只不過是碰運氣罷了。情況順利,就情緒高漲,遇到挫折,就會泄氣,就會立刻將一切都放棄。因此,這種碰運氣的人創造不了世界歷史。只有在聰明的理智、活生生的良知和永不鬆懈的警覺的後面,還具備一種狂熱般的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能夠創造世界歷史。信念的力量會使人成為一個精神上的鬥士。這樣,在危急時刻,他就感到有一種東西在指引著他,使這種質量得以體現。有一部分人不喜歡這樣,這就是壞的一部分。而好的一部分人會問“我們為什麼做出全部犧牲?戰爭不能再這樣延續下去了。這是肯定的。因為沒有人能夠忍受住這場戰爭,我們不能,其他人也不能。問題是誰能夠忍受得長一些。孤注一擲的人肯定會忍受長些。我們正在孤注一擲。如果有一天換另一個人說:我們厭倦戰爭了,那時他沒有多大關係。如果美國說:結束吧,我們再沒有年輕人送到歐洲去了,那麼對它沒有多大關係,紐約還是紐約,芝加哥還是芝加哥,底特律還是底特律,舊金山還是舊金山。一切都不會變。但如果我們今天說:我們打膩了,不打了,那麼德國就永不存在了。”..
希特勒的這些話,是表達他一般的政治和戰略綱領的另一種說法,這一綱領在戰爭的全過程都在指導著德國領率機構的行動。他的這種表達方式,沒有一字提到武器。至於決定戰個勝利的時刻何時到來,能夠決定德國命運的人,自己也被政治和軍事方面的主觀願望所迷惑。首先,他期待著敵方聯盟的上崩瓦解,而且總是把很多事情都視為這種瓦解的徵兆。第二,他總是“信賴”自己的“神奇武器”。毫無異議,這些武器是德國設計師和工人所創造的值得讚嘆的成就,但是絕不能與後來使用的能“閃電般的”取得決定性作用的原子彈相媲美。
如果說希特勒的這種思路,還向人們指出了幾分政治上的前景,那麼,建立在這種鬆散基礎上的軍事計劃,就只不過是希特勒的一時的良好願望,沒有絲毫的生命力。德國大本營及其領導,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仍被東、西兩線牽來扯去——一方面要在廣大地域內不斷投入新銳兵力,一方面是軍事物資和兵力的匱乏,一方面是滅頂之災即將降臨,又沉浸在強大軍隊源源開往前線的幻覺之中。雖然到最後,希特勒兩手空空,一無所獲,尤如一付骨頭架子,但他那魔力般的意志卻一直在統轄著一切,那台指揮機器還在沿著原來軌道運轉,而且除了國防軍之外,德國人民也還不斷為它作出犧牲。
除了他漫無目的指揮之外,他還下達了最後一批瘋狂而荒唐的命令。為了對盟軍轟炸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進行報復,並激勵他的人民做最後的抵抗,他還宣布他要退出日內瓦公約。1945 年3 月初,他還從陰暗發霉的總理府地下室里,對他的士兵進行了軟弱無力的恫嚇:凡是未受傷而被俘的軍人,其國內的家屬將要受到懲處。1945 年3 月19 日,希特勒又命令:不要顧及本國人民的生活需要,炸毀全部交通和供給設施,不留給敵人一塊土地。在他自殺前的14 天,即1945 年4 月15 日,他還向打了5 年半仗的東線士兵公布了一條紀律,並將其作為誓言:
克里斯蒂安:我的元首,根本原因是,這些小伙子們有10 天沒有飛了。元首:我們過去總是能找一些“理由”!克里斯蒂安:這自然是要受到影響。而西線的聯隊,壞天氣里也飛,降落時沒有任何損失,因為他們每大都在飛,這當然會受影響。
元首:我不想說飛行員的壞話,我主要是說擊落敵機的結果。利用2600架飛機,擊落200 架,也就是說,通過大批量地使用,擊落大量敵架,這種希望是不存在的。繼續生產這種飛機是毫無用處的..”。
第二章瓦解和投降在進入戰爭最後一個階段之初的日子裡,希特勒於1944 年12 月29 日夜晚,在“鷹巢”大本營里,與裝甲部隊總監托馬勒將軍進行了一席長談。希特勒再一次炫耀了他的才能,用以欺騙他自己的和其他人的無能。第30 號記錄稿殘篇里,記載了希特勒的這次談話。
..
“前不久,我讀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書信集。他在一封信里這樣寫道:‘戰爭培育了我——那是7 年戰爭的第5 年——那是歐洲的一支最精良的軍隊。而今天,我手下的卻是一群烏合之眾,我不再是統帥,我的將軍們都是無能之輩。軍官們已沒有統帥,我的部隊都十分低劣,”這是一種全盤否定的評價。儘管如此,戰爭還是堅持到了最後。現在、如果人們對俄國軍隊進行評價的話,那也是一支糟糕透了的軍隊。但是它還是一直堅持下來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士兵的質量,人是永恆的。因為,士兵的質量不是表現在某次沙盤作業上,最終是表現在克服難關中的士氣高低,表現在它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鬥志。這是取得任何勝利的關鍵如果天才沒有不屈不撓的鬥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作基礎也會象鬼火一樣一閃而過。這是在人的整個生命中最重要的。如果忽然心血來潮,計上心來,但不具備一種堅定的氣質,沒有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那也將是一事無成,只不過是碰運氣罷了。情況順利,就情緒高漲,遇到挫折,就會泄氣,就會立刻將一切都放棄。因此,這種碰運氣的人創造不了世界歷史。只有在聰明的理智、活生生的良知和永不鬆懈的警覺的後面,還具備一種狂熱般的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能夠創造世界歷史。信念的力量會使人成為一個精神上的鬥士。這樣,在危急時刻,他就感到有一種東西在指引著他,使這種質量得以體現。有一部分人不喜歡這樣,這就是壞的一部分。而好的一部分人會問“我們為什麼做出全部犧牲?戰爭不能再這樣延續下去了。這是肯定的。因為沒有人能夠忍受住這場戰爭,我們不能,其他人也不能。問題是誰能夠忍受得長一些。孤注一擲的人肯定會忍受長些。我們正在孤注一擲。如果有一天換另一個人說:我們厭倦戰爭了,那時他沒有多大關係。如果美國說:結束吧,我們再沒有年輕人送到歐洲去了,那麼對它沒有多大關係,紐約還是紐約,芝加哥還是芝加哥,底特律還是底特律,舊金山還是舊金山。一切都不會變。但如果我們今天說:我們打膩了,不打了,那麼德國就永不存在了。”..
希特勒的這些話,是表達他一般的政治和戰略綱領的另一種說法,這一綱領在戰爭的全過程都在指導著德國領率機構的行動。他的這種表達方式,沒有一字提到武器。至於決定戰個勝利的時刻何時到來,能夠決定德國命運的人,自己也被政治和軍事方面的主觀願望所迷惑。首先,他期待著敵方聯盟的上崩瓦解,而且總是把很多事情都視為這種瓦解的徵兆。第二,他總是“信賴”自己的“神奇武器”。毫無異議,這些武器是德國設計師和工人所創造的值得讚嘆的成就,但是絕不能與後來使用的能“閃電般的”取得決定性作用的原子彈相媲美。
如果說希特勒的這種思路,還向人們指出了幾分政治上的前景,那麼,建立在這種鬆散基礎上的軍事計劃,就只不過是希特勒的一時的良好願望,沒有絲毫的生命力。德國大本營及其領導,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仍被東、西兩線牽來扯去——一方面要在廣大地域內不斷投入新銳兵力,一方面是軍事物資和兵力的匱乏,一方面是滅頂之災即將降臨,又沉浸在強大軍隊源源開往前線的幻覺之中。雖然到最後,希特勒兩手空空,一無所獲,尤如一付骨頭架子,但他那魔力般的意志卻一直在統轄著一切,那台指揮機器還在沿著原來軌道運轉,而且除了國防軍之外,德國人民也還不斷為它作出犧牲。
除了他漫無目的指揮之外,他還下達了最後一批瘋狂而荒唐的命令。為了對盟軍轟炸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進行報復,並激勵他的人民做最後的抵抗,他還宣布他要退出日內瓦公約。1945 年3 月初,他還從陰暗發霉的總理府地下室里,對他的士兵進行了軟弱無力的恫嚇:凡是未受傷而被俘的軍人,其國內的家屬將要受到懲處。1945 年3 月19 日,希特勒又命令:不要顧及本國人民的生活需要,炸毀全部交通和供給設施,不留給敵人一塊土地。在他自殺前的14 天,即1945 年4 月15 日,他還向打了5 年半仗的東線士兵公布了一條紀律,並將其作為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