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頁
在其後的五年內,這六百多萬的人力,興建道路兩億多公里,新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十五處,調撥物資八千多萬噸。
各地更是利用充足的人力對各主要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而各種工廠的建立,使得各地的百姓的收入是大幅增加。特別是那些沿海沿江地區,普通百姓的收入已經達到了台北的六成。
別小看這六成,要知道這六成代表這二百多元啊!這在以前,普通百姓是想都別想,即使是小地主小商人家庭也達不到這樣的程度。
近億百姓的收入的增加,使得整個大陸地區的消費能力如同坐火箭一般瘋狂的增長。
大陸地區的消費量從五五年的只相當於台灣島的兩成,到五九年的達到台灣島的三倍。這樣變化對於工商業的發展是個多大的動力,是個人就能夠想像得到的。
而且這還只是開始,只需再有五年,中原地區的巨大市場將會讓其他地區的成為中華帝國國內市場的零頭。
雖然在這些年裡,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使得中華帝國的財政始終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以至於在五年內,沒有力量去進行擴軍。
兩千二百多萬平方公里廣闊土地上,只有一百二十多萬的陸海軍兵力,使得中華帝國根本無力向外擴充領土。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五年時間裡,整個中華帝國的國力翻了三翻。而且在五九年的時候,財政收入已經開始出現了盈餘。也就是說,等六零年開始,中華帝國就可以再次進行大規模軍備擴充了。
那個時候,便是東方巨龍翱翔九天的時候。
通過五年的建設,整個中華大地是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蕭明乾繼在東北建立了大型鋼鐵工業基地之後,又在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沿江地帶,渤海灣沿海地帶建立了數個大型的工業基地。
雖然這些工業基地的工業類型都非常的單一,主要就是鋼鐵,水泥,機械設備。還沒有後世的那麼繁雜多樣,煤炭化工也只是剛剛起步,石油化工還在實驗室里,但是這些工業基地的建立,對整個中原地區的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支援作用。
就拿鋼鐵和水泥來說吧,五八年之前,幾乎全部都需要從台灣輸入,但是五九年開始,中原地區所需的鋼鐵,水泥有超過七成是由這些工業基地提供的。
同時,蕭明乾還在大陸的沿海興建了四個大型的造船廠。其中在崇明島,蕭明乾建立了整個中華帝國最大的造船廠,專門用於大型戰艦的建造和新的蒸汽動力的鐵甲艦的研究。
這五年來,雖然海軍戰艦數量沒有增加一艘,反而因為舊艦的淘汰出現了減少的現象,但是隨著更大更強更專業的戰艦的出現,海軍的實力是不減反增。
現在即使是五艘新式戰艦出現在孫新的面前,孫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將其戰勝。
只待財政壓力消失,那麼經過長時間的積蓄的造船工業必然會爆發出難以想像的能量,讓所有的海洋上都飄揚著中華帝國的旗幟。
這一切的一切都還只是大型的基礎工業方面的成就,民間的那種投資小,收益快的工廠更是在各地是四處開花。
隨著基礎建設的推進,中原各地的交通的改善,五年內,近十萬家各類工廠在各地建立起來,而且因為經濟的快速上升,市場的快速膨脹,使得倒閉的工廠極少。
隨著這些工廠的建立,數以千萬計的勞動力被吸引到了工廠中來,有部分還徹底的脫離了土地,成為了真正的產業工人。
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廣州附近,因為其地理優勢,輕工業是飛速發展。這些地區的輕工業的規模已經全面超過了台灣島,成為了整個中華帝國最大的工業區域。
雖然這些地方在繁華程度,百姓的富裕程度上,還無法同台灣島相比,甚至都還比不上呂宋島的部分區域,但是這才五年不是嗎?再過十年看看,呂宋可能只能望塵莫及,而台灣島恐怕也只能保持平齊。
最新章節 五百三十七章遷都選擇和政策方向的轉變(第一更)
五百三十七章遷都選擇和政策方向的轉變(第一更)
一八六零年年初,整個台北陷入了一種難過的氣氛當中。因為在年初,帝國政fu正式宣布,將在十年後遷都南京。也就是說,五年後,台北將不再是中華帝國的政治權利中心了。
這樣的消息一經宣布,整個台北是譁然一片。很多百姓多次以遊行的方式請求蕭明乾取消遷都的決定。
但是所有的上層人物都知道,遷都是不可改變的了。中華帝國立國伊始,大家都知道,中華帝國的首都不可能一直坐落在台灣這個小島之上,遷都是遲早的。
只是大家都以為蕭明乾會將首都遷到北京,沒想到最終會選擇在南京。
其實一開始蕭明乾也想將北京當做是首都的,但是一看中華帝國的地圖,大部分的領土都在南方。
北京可以說是個大陸政策的中心,而中華帝國如果不想失去對南洋,對澳洲,甚至是對太平洋,印度洋的控制,就不能選擇北京這個大陸政策中心。最終選來選去,蕭明乾選擇了南京。
雖然有人說選擇南京的王朝都些短命王朝,即使是大明朝也最終遷都北京了。
但那時因為以往的中國的政治都是南北政治,是陸地政治。而蕭明乾從來都不認為中華帝國的中心是在陸地上,廣闊的海洋才是中華帝國的舞台。而坐落在太平洋西側的南京無疑是個最好的首都選擇。
各地更是利用充足的人力對各主要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而各種工廠的建立,使得各地的百姓的收入是大幅增加。特別是那些沿海沿江地區,普通百姓的收入已經達到了台北的六成。
別小看這六成,要知道這六成代表這二百多元啊!這在以前,普通百姓是想都別想,即使是小地主小商人家庭也達不到這樣的程度。
近億百姓的收入的增加,使得整個大陸地區的消費能力如同坐火箭一般瘋狂的增長。
大陸地區的消費量從五五年的只相當於台灣島的兩成,到五九年的達到台灣島的三倍。這樣變化對於工商業的發展是個多大的動力,是個人就能夠想像得到的。
而且這還只是開始,只需再有五年,中原地區的巨大市場將會讓其他地區的成為中華帝國國內市場的零頭。
雖然在這些年裡,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使得中華帝國的財政始終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以至於在五年內,沒有力量去進行擴軍。
兩千二百多萬平方公里廣闊土地上,只有一百二十多萬的陸海軍兵力,使得中華帝國根本無力向外擴充領土。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五年時間裡,整個中華帝國的國力翻了三翻。而且在五九年的時候,財政收入已經開始出現了盈餘。也就是說,等六零年開始,中華帝國就可以再次進行大規模軍備擴充了。
那個時候,便是東方巨龍翱翔九天的時候。
通過五年的建設,整個中華大地是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蕭明乾繼在東北建立了大型鋼鐵工業基地之後,又在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沿江地帶,渤海灣沿海地帶建立了數個大型的工業基地。
雖然這些工業基地的工業類型都非常的單一,主要就是鋼鐵,水泥,機械設備。還沒有後世的那麼繁雜多樣,煤炭化工也只是剛剛起步,石油化工還在實驗室里,但是這些工業基地的建立,對整個中原地區的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支援作用。
就拿鋼鐵和水泥來說吧,五八年之前,幾乎全部都需要從台灣輸入,但是五九年開始,中原地區所需的鋼鐵,水泥有超過七成是由這些工業基地提供的。
同時,蕭明乾還在大陸的沿海興建了四個大型的造船廠。其中在崇明島,蕭明乾建立了整個中華帝國最大的造船廠,專門用於大型戰艦的建造和新的蒸汽動力的鐵甲艦的研究。
這五年來,雖然海軍戰艦數量沒有增加一艘,反而因為舊艦的淘汰出現了減少的現象,但是隨著更大更強更專業的戰艦的出現,海軍的實力是不減反增。
現在即使是五艘新式戰艦出現在孫新的面前,孫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將其戰勝。
只待財政壓力消失,那麼經過長時間的積蓄的造船工業必然會爆發出難以想像的能量,讓所有的海洋上都飄揚著中華帝國的旗幟。
這一切的一切都還只是大型的基礎工業方面的成就,民間的那種投資小,收益快的工廠更是在各地是四處開花。
隨著基礎建設的推進,中原各地的交通的改善,五年內,近十萬家各類工廠在各地建立起來,而且因為經濟的快速上升,市場的快速膨脹,使得倒閉的工廠極少。
隨著這些工廠的建立,數以千萬計的勞動力被吸引到了工廠中來,有部分還徹底的脫離了土地,成為了真正的產業工人。
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廣州附近,因為其地理優勢,輕工業是飛速發展。這些地區的輕工業的規模已經全面超過了台灣島,成為了整個中華帝國最大的工業區域。
雖然這些地方在繁華程度,百姓的富裕程度上,還無法同台灣島相比,甚至都還比不上呂宋島的部分區域,但是這才五年不是嗎?再過十年看看,呂宋可能只能望塵莫及,而台灣島恐怕也只能保持平齊。
最新章節 五百三十七章遷都選擇和政策方向的轉變(第一更)
五百三十七章遷都選擇和政策方向的轉變(第一更)
一八六零年年初,整個台北陷入了一種難過的氣氛當中。因為在年初,帝國政fu正式宣布,將在十年後遷都南京。也就是說,五年後,台北將不再是中華帝國的政治權利中心了。
這樣的消息一經宣布,整個台北是譁然一片。很多百姓多次以遊行的方式請求蕭明乾取消遷都的決定。
但是所有的上層人物都知道,遷都是不可改變的了。中華帝國立國伊始,大家都知道,中華帝國的首都不可能一直坐落在台灣這個小島之上,遷都是遲早的。
只是大家都以為蕭明乾會將首都遷到北京,沒想到最終會選擇在南京。
其實一開始蕭明乾也想將北京當做是首都的,但是一看中華帝國的地圖,大部分的領土都在南方。
北京可以說是個大陸政策的中心,而中華帝國如果不想失去對南洋,對澳洲,甚至是對太平洋,印度洋的控制,就不能選擇北京這個大陸政策中心。最終選來選去,蕭明乾選擇了南京。
雖然有人說選擇南京的王朝都些短命王朝,即使是大明朝也最終遷都北京了。
但那時因為以往的中國的政治都是南北政治,是陸地政治。而蕭明乾從來都不認為中華帝國的中心是在陸地上,廣闊的海洋才是中華帝國的舞台。而坐落在太平洋西側的南京無疑是個最好的首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