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頁
我話音一落,其他人頓時目瞪口呆,葉知秋半天才反應過來:“不對啊,清太祖不是被葬在福陵,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薩麼庫不是說過,多爾袞來這裡的時候,先到的盛京,他在那裡開啟過福陵,請太祖聖體。”我皺眉沉思說。“可見多爾袞當時從福陵把清太祖的遺骸帶到此地。”
“古人都講究入土為安,多爾袞當時即便權傾天下,可他也沒膽子敢動清太祖的福陵。”
“多爾袞當然不敢這樣,不過這未必是他的主意,能開啟皇陵這麼大的事,除非是清太祖自己的意思。”我說。
“人都死了,好端端埋在皇陵里,幹嘛要折騰讓人再挖出來?”田雞一臉疑惑。
“這就不清楚了,我猜想應該和清太祖修建這裡的聖宮有關。”我搖搖頭說。
“玉棺里有金冊。”葉九卿指著裡面對我們說。“清代陵墓和中原傳統墓葬不太一樣,很少用碑文記載生平,都是記錄在金冊上,隨同棺槨一起下葬。”
我從裡面把金冊拿出來,小心翼翼展開,發現裡面用滿文寫滿了內容,這些文字我們沒有一個人能看懂,我讓圖爾占被拜了,既然都找到這裡,還是先弄清楚清太祖到底留下了什麼秘密。
圖爾占一臉虔誠,埋首畢恭畢敬雙手接過金冊,一邊看一邊給我們翻譯,金冊中所記載的要追溯到清太祖統一女真部落之前。
從圖爾占翻譯的內容看,清太祖自己都承認,能建功立業開創帝王之路,並非是他一己之力,一切都是機緣巧合。
清太祖出生在赫圖阿拉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其母在他十歲時去世,繼母那拉氏為王台族女,對其很刻薄,清太祖十九歲時不得不分家生活,僅獲得少量家產。
為了維持生計靠進山挖人參、采松子、摘榛子等方式為生,陰差陽錯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收養,成為其麾下侍從。
“關於李成梁和清太祖,坊間還有傳說。”白近在旁邊插話。
“什麼傳說?”
白近告訴我們,民間傳聞李成梁見還是孩子的清太祖機敏伶俐又乖巧可憐,收留在帳下做了書童,專門侍侯自己。
一天晚上,清太祖侍服李成梁洗腳,不期然間發現這當朝一品大將的腳心有一顆紅痣,無意中他告知李成梁,說自己的腳心有七顆紅痣。
說者無心,聽這有意,李成梁對此大為震驚,而偏偏這個時候在北京的欽天監在觀察天象時發現遼東有王氣出現,斷定這裡會出皇帝,為此,朝廷立即派員來追查。
李成梁想到當初清太祖腳心的那七顆紅痣,馬上懷疑到朝廷要抓的就是自己帳前的這個小小的書童,清太祖也意識到了李成梁對自己的警覺,為此他隨即逃出了李府,一口氣逃到了遼陽城北的一個糙灘上。
但後面李成梁的追兵越來越近,精疲力竭的清太祖索性躺在一條糙溝里想聽天由命,適逢此時飛來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旁,將糙溝里幾乎絕望了的清太祖嚴嚴實實地遮蓋住,因此躲過了李成梁的追兵。
後來統一女真大權在握的清太祖為了感報烏鴉當年的救命之恩,下令滿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裡豎立木桿套錫斗以盛上糧食餵烏鴉,這就是滿族民間流傳的索倫杆子的由來。
“是的,這個傳聞在滿人之間甚為流傳,不過金冊之中並沒有提及,看起來應該是杜撰,不過太子爺卻提到另一件事。”圖爾占說。
“什麼事?”
“大明天啟六年六月,大明精銳突至遼東,節制李成梁兵權,要求其派兵探查遼東區域。”圖爾占說。
“大明精銳到遼東?!”葉知秋大吃一驚。“李成梁可是遼東總兵,相當於遼東最高官員,駐紮邊陲手握重兵,只聽命於大明皇帝,誰有這麼大的權力能節制李成梁?”
“金冊上沒有說,連清太祖也不知曉,只知道看服飾是大明的雷營衛,而統軍的是一個戴著金絲面具的人。”圖爾占看著金冊說。
圖爾占話音一落,所有人不約而同都看向我,而且全都目瞪口呆,我也大吃一驚,好半天沒反應過來,很顯然金冊中所描述的那人就是我。
大明的軍權和皇權一直被我和近衛牢牢掌握在手中,難怪可以輕而易舉節制遼東總兵的兵權,只是我怎麼也沒想到,我竟然在那個時候到過遼東。
“金冊上所記載,雷營衛是什麼時候到的遼東?”薛心柔忽然問。
“天啟六年六月。”圖爾占回答。
“王恭廠大爆炸發生在天啟六年的五月,白家先祖和其中一條羽龍因為被伏擊重創,和月宮九龍舫脫離之後,向東北方墜逃,最終消失在遼東區域。”薛心柔一臉認真對我們說。“雷營衛在六月出現於遼東,想必是為了追查那條羽龍的下落。”
第741章 無心之舉
薛心柔推斷的合情合理,我連忙追問圖爾占,在金冊上記載的其他內容,圖爾占越看越震驚,聲音都有些驚詫。
“遼東當時的確有墜龍傳聞,雷營衛下令但凡有人提供關於墜龍消息將有重賞,但關於墜龍一事都是只聽聞,但卻沒有人目睹,雷營衛追查消息來源,得知看見墜龍的是阿突罕。”
“阿突罕是誰?”我問。
“阿突罕是建州女真頭領,清太祖的外祖父,歸順大明當時官拜建州右衛都督。”白近在旁邊解釋。
“阿突罕看見了墜龍?也就是說最先接觸到羽龍的並非是清太祖,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連忙追問。
圖爾占根據金冊上的記載告之,阿突罕無意中看見有龍天降,並尾隨龍蹤前往遼東深處查探,雖知曉墜龍的大致位置,可並沒有見到龍,因而此事在女真部落傳開。
雷營衛要求阿突罕帶路前往他所見的墜龍區域,可阿突罕認為,天降神龍是祥兆,預示女真將會崛起,不能讓漢人得知和找到龍跡,因此阿突罕以龍為號令,帶領部落反了大明。
圖爾占翻譯到這裡停頓住,嘴慢慢張開神情驚愕,葉知秋在旁邊說,這和歷史的記載其實是吻合的,之前阿突罕是歸順大明,但後來突然反叛。
“並且與明朝斷絕貢市,率領部眾坐大舉進犯遼陽和盛京。”葉知秋一邊說一邊恍然大悟。“史學上對於阿突罕謀反一直沒找到原因,原來竟然和墜龍有關。”
“後來發生了什麼事?”薛心柔問。
我看圖爾占的表情,不用等他回答也能猜到後事的發展,我雖然沒有這段記憶,可在魔國的時候,我在高塔中看見過其他近衛留下的記憶,那個時候的我有著無法去想像的冷酷和無情。
為了找到月宮九龍舫,我帶著近衛耗費了幾千年的時間,又豈能容許幾個凡人當絆腳石,何況當時我麾下還執掌著大明兵權,我在意的並不是誰反了誰,權力和天下在我眼裡沒有丁點意義。
但我絕對不會容許有人隱藏關於那艘船的下落。
“阿突罕的反叛很快遭到鎮壓,雷營衛節制李成梁的大軍,對阿突罕實施圍剿,本來是想活捉阿突罕逼問,結果阿突罕寧死不從戰死疆場……”圖爾占嘴角蠕動幾下。“殘部見大勢已去只能繳械投降,可雷營衛傳令,對所有參與反叛以及和阿突罕有關的宗親一律滅殺,下達這個命令的就是戴金絲面具的人。”
我猜到了結果,但怎麼也沒想到,這段歷史竟然和我有如此緊密的聯繫,不過我並不吃驚,當時的我是絕對不可能放過這些人。
“太祖全族在這場浩劫中被屠戮殆盡,而阿突罕在臨死前把墜龍地點告之了身旁的清太祖,在屠殺中清太祖僥倖存活下來,卻被清理戰場的明軍發現,清太祖無路可去便向墜龍地點逃跑。”圖爾占看著金冊對我們說。
“你可知道,你當年的舉動竟然改變了後世的歷史。”葉知秋走到我身邊,壓低聲音苦笑。
“我改變了歷史?”
“後來清太祖起兵反明,發布的討明檄文,以七大恨告天,其中第一恨就是說,他祖輩未損大明一糙一木,結果大明無端起釁邊陲,殺他祖輩全族。”葉知秋聲音很小,生怕被圖爾占聽見。“要不是當年你下令滅殺,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清,你說是不是你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我愣住,一時間無話可說,清太祖在金冊中提及,雷營衛在滅殺他全族的時候,他躲在屍骸中才逃過一劫,從屍骸的fèng隙中他看見騎在馬上戴金絲面具的人,從那一刻起,他對大明的仇恨就註定無法化解。
我多少有些感慨的轉頭望向棺槨中的清太祖,原來我竟然和他有這樣的淵源,幾百年前他就看到過我,只不過那個時候,我壓根不會去在意和同情任何人,即便倒在屍骸中的僅僅是一個小孩。
“薩麼庫不是說過,多爾袞來這裡的時候,先到的盛京,他在那裡開啟過福陵,請太祖聖體。”我皺眉沉思說。“可見多爾袞當時從福陵把清太祖的遺骸帶到此地。”
“古人都講究入土為安,多爾袞當時即便權傾天下,可他也沒膽子敢動清太祖的福陵。”
“多爾袞當然不敢這樣,不過這未必是他的主意,能開啟皇陵這麼大的事,除非是清太祖自己的意思。”我說。
“人都死了,好端端埋在皇陵里,幹嘛要折騰讓人再挖出來?”田雞一臉疑惑。
“這就不清楚了,我猜想應該和清太祖修建這裡的聖宮有關。”我搖搖頭說。
“玉棺里有金冊。”葉九卿指著裡面對我們說。“清代陵墓和中原傳統墓葬不太一樣,很少用碑文記載生平,都是記錄在金冊上,隨同棺槨一起下葬。”
我從裡面把金冊拿出來,小心翼翼展開,發現裡面用滿文寫滿了內容,這些文字我們沒有一個人能看懂,我讓圖爾占被拜了,既然都找到這裡,還是先弄清楚清太祖到底留下了什麼秘密。
圖爾占一臉虔誠,埋首畢恭畢敬雙手接過金冊,一邊看一邊給我們翻譯,金冊中所記載的要追溯到清太祖統一女真部落之前。
從圖爾占翻譯的內容看,清太祖自己都承認,能建功立業開創帝王之路,並非是他一己之力,一切都是機緣巧合。
清太祖出生在赫圖阿拉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其母在他十歲時去世,繼母那拉氏為王台族女,對其很刻薄,清太祖十九歲時不得不分家生活,僅獲得少量家產。
為了維持生計靠進山挖人參、采松子、摘榛子等方式為生,陰差陽錯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收養,成為其麾下侍從。
“關於李成梁和清太祖,坊間還有傳說。”白近在旁邊插話。
“什麼傳說?”
白近告訴我們,民間傳聞李成梁見還是孩子的清太祖機敏伶俐又乖巧可憐,收留在帳下做了書童,專門侍侯自己。
一天晚上,清太祖侍服李成梁洗腳,不期然間發現這當朝一品大將的腳心有一顆紅痣,無意中他告知李成梁,說自己的腳心有七顆紅痣。
說者無心,聽這有意,李成梁對此大為震驚,而偏偏這個時候在北京的欽天監在觀察天象時發現遼東有王氣出現,斷定這裡會出皇帝,為此,朝廷立即派員來追查。
李成梁想到當初清太祖腳心的那七顆紅痣,馬上懷疑到朝廷要抓的就是自己帳前的這個小小的書童,清太祖也意識到了李成梁對自己的警覺,為此他隨即逃出了李府,一口氣逃到了遼陽城北的一個糙灘上。
但後面李成梁的追兵越來越近,精疲力竭的清太祖索性躺在一條糙溝里想聽天由命,適逢此時飛來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旁,將糙溝里幾乎絕望了的清太祖嚴嚴實實地遮蓋住,因此躲過了李成梁的追兵。
後來統一女真大權在握的清太祖為了感報烏鴉當年的救命之恩,下令滿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裡豎立木桿套錫斗以盛上糧食餵烏鴉,這就是滿族民間流傳的索倫杆子的由來。
“是的,這個傳聞在滿人之間甚為流傳,不過金冊之中並沒有提及,看起來應該是杜撰,不過太子爺卻提到另一件事。”圖爾占說。
“什麼事?”
“大明天啟六年六月,大明精銳突至遼東,節制李成梁兵權,要求其派兵探查遼東區域。”圖爾占說。
“大明精銳到遼東?!”葉知秋大吃一驚。“李成梁可是遼東總兵,相當於遼東最高官員,駐紮邊陲手握重兵,只聽命於大明皇帝,誰有這麼大的權力能節制李成梁?”
“金冊上沒有說,連清太祖也不知曉,只知道看服飾是大明的雷營衛,而統軍的是一個戴著金絲面具的人。”圖爾占看著金冊說。
圖爾占話音一落,所有人不約而同都看向我,而且全都目瞪口呆,我也大吃一驚,好半天沒反應過來,很顯然金冊中所描述的那人就是我。
大明的軍權和皇權一直被我和近衛牢牢掌握在手中,難怪可以輕而易舉節制遼東總兵的兵權,只是我怎麼也沒想到,我竟然在那個時候到過遼東。
“金冊上所記載,雷營衛是什麼時候到的遼東?”薛心柔忽然問。
“天啟六年六月。”圖爾占回答。
“王恭廠大爆炸發生在天啟六年的五月,白家先祖和其中一條羽龍因為被伏擊重創,和月宮九龍舫脫離之後,向東北方墜逃,最終消失在遼東區域。”薛心柔一臉認真對我們說。“雷營衛在六月出現於遼東,想必是為了追查那條羽龍的下落。”
第741章 無心之舉
薛心柔推斷的合情合理,我連忙追問圖爾占,在金冊上記載的其他內容,圖爾占越看越震驚,聲音都有些驚詫。
“遼東當時的確有墜龍傳聞,雷營衛下令但凡有人提供關於墜龍消息將有重賞,但關於墜龍一事都是只聽聞,但卻沒有人目睹,雷營衛追查消息來源,得知看見墜龍的是阿突罕。”
“阿突罕是誰?”我問。
“阿突罕是建州女真頭領,清太祖的外祖父,歸順大明當時官拜建州右衛都督。”白近在旁邊解釋。
“阿突罕看見了墜龍?也就是說最先接觸到羽龍的並非是清太祖,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連忙追問。
圖爾占根據金冊上的記載告之,阿突罕無意中看見有龍天降,並尾隨龍蹤前往遼東深處查探,雖知曉墜龍的大致位置,可並沒有見到龍,因而此事在女真部落傳開。
雷營衛要求阿突罕帶路前往他所見的墜龍區域,可阿突罕認為,天降神龍是祥兆,預示女真將會崛起,不能讓漢人得知和找到龍跡,因此阿突罕以龍為號令,帶領部落反了大明。
圖爾占翻譯到這裡停頓住,嘴慢慢張開神情驚愕,葉知秋在旁邊說,這和歷史的記載其實是吻合的,之前阿突罕是歸順大明,但後來突然反叛。
“並且與明朝斷絕貢市,率領部眾坐大舉進犯遼陽和盛京。”葉知秋一邊說一邊恍然大悟。“史學上對於阿突罕謀反一直沒找到原因,原來竟然和墜龍有關。”
“後來發生了什麼事?”薛心柔問。
我看圖爾占的表情,不用等他回答也能猜到後事的發展,我雖然沒有這段記憶,可在魔國的時候,我在高塔中看見過其他近衛留下的記憶,那個時候的我有著無法去想像的冷酷和無情。
為了找到月宮九龍舫,我帶著近衛耗費了幾千年的時間,又豈能容許幾個凡人當絆腳石,何況當時我麾下還執掌著大明兵權,我在意的並不是誰反了誰,權力和天下在我眼裡沒有丁點意義。
但我絕對不會容許有人隱藏關於那艘船的下落。
“阿突罕的反叛很快遭到鎮壓,雷營衛節制李成梁的大軍,對阿突罕實施圍剿,本來是想活捉阿突罕逼問,結果阿突罕寧死不從戰死疆場……”圖爾占嘴角蠕動幾下。“殘部見大勢已去只能繳械投降,可雷營衛傳令,對所有參與反叛以及和阿突罕有關的宗親一律滅殺,下達這個命令的就是戴金絲面具的人。”
我猜到了結果,但怎麼也沒想到,這段歷史竟然和我有如此緊密的聯繫,不過我並不吃驚,當時的我是絕對不可能放過這些人。
“太祖全族在這場浩劫中被屠戮殆盡,而阿突罕在臨死前把墜龍地點告之了身旁的清太祖,在屠殺中清太祖僥倖存活下來,卻被清理戰場的明軍發現,清太祖無路可去便向墜龍地點逃跑。”圖爾占看著金冊對我們說。
“你可知道,你當年的舉動竟然改變了後世的歷史。”葉知秋走到我身邊,壓低聲音苦笑。
“我改變了歷史?”
“後來清太祖起兵反明,發布的討明檄文,以七大恨告天,其中第一恨就是說,他祖輩未損大明一糙一木,結果大明無端起釁邊陲,殺他祖輩全族。”葉知秋聲音很小,生怕被圖爾占聽見。“要不是當年你下令滅殺,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清,你說是不是你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我愣住,一時間無話可說,清太祖在金冊中提及,雷營衛在滅殺他全族的時候,他躲在屍骸中才逃過一劫,從屍骸的fèng隙中他看見騎在馬上戴金絲面具的人,從那一刻起,他對大明的仇恨就註定無法化解。
我多少有些感慨的轉頭望向棺槨中的清太祖,原來我竟然和他有這樣的淵源,幾百年前他就看到過我,只不過那個時候,我壓根不會去在意和同情任何人,即便倒在屍骸中的僅僅是一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