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詠燕在夫家過得不易,最後求到母妃面前,宮中只有楊氏真心疼愛這個女兒,咬咬牙應了下來,想著助駙馬升一升官,也許那邊便能看重詠燕一些。朝堂楊氏沒什麼路子,想來想去只能去求四皇子的生母成妃,她知道四皇子妻族與翰林院院首有親,四皇子在剩下的幾位皇子中居長,日後應是很有把握坐上那個位置的,楊妃這些年與後宮諸位妃子關係都不錯,與成妃也時常來往,便想著能沾點光,讓四皇子提點一下詠燕的駙馬。

  穆承浚這些年已沉穩許多,成妃閉口不談前朝,只在開玩笑時狀似無意地誇了又夸六皇子,道是四皇子辦差多年仍無位分,六皇子卻已是皇子中第一個封王的了,羨煞旁人。楊氏聽著聽著精神一振,宮裡頭誰都不會多說半句廢話,成妃之意自然也是四皇子之意,六皇子雖身有殘缺,可是明擺著這是四皇子忌憚六皇子了。且楊氏經詠燕婚事,對雲曦再無好感,想著尋一尋這兩人的錯處,由她來點燃這把火,若能趁機打壓,也就相當於討好了四皇子與成妃,詠燕駙馬的事就有著落了。

  可是楊氏沒想到她派去盯梢的內侍居然看走了眼,六皇子與雲曦有沒有私情已不重要,他們在皇帝面前洗清了嫌疑,便都是清白的,不僅如此,這把火反燒向了楊氏與積極參與此事的七皇子,四皇子與成妃就像沒事人似的……楊氏知道自己說不定是被利用了,可她並不敢直言,只能自己咽下苦水,畢竟成妃當初也只是誇讚了六皇子,別的什麼都沒說。若她開了口,恐怕詠燕一家要被四皇子記恨,詠燕的日子就更難了。

  如今楊氏已被貶,皇上還將她放到詠燕身邊,難道要她以後眼睜睜看著女兒受苦?以前她還是面上風光的宮妃,詠燕夫家就敢為駙馬納妾,眼下她什麼位分都沒了,詠燕會如何楊氏不敢想,但是起碼她還在詠燕身邊,詠燕受欺負時還能幫著擋一擋,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楊氏抱著詠燕,只能如此自我安慰。

  不久後,穆承澤與穆承浩的冊封典禮如期舉行。皇帝雖然看六皇子相當不順眼,甚至有些後悔封了這個王,但六皇子是憑軍功得來的王位,在武將中呼聲甚高,一時半會兒撤不下來,皇帝再不樂意,也只能僵著臉,說上幾句讚美的話。

  六皇子與穆承浩,自此便正式成為了寧王與恭王。這是大楚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兩個郡王,百官們齊齊歡呼了一陣,對兩位王的安排就此提上了議程,這二位少年年紀輕輕便立下大功,總不能得了王位就在府里養著吧,且優秀的勛貴子弟,這個年紀也該辦差了。

  大臣們七嘴八舌,為皇帝出了不少主意。穆承浩才幹出眾,穆子越也有意讓他辦差,但考慮到敬王府的勢力,穆子越把穆承浩放到了兵部,當初他准了穆承浩與齊鎮宇之女的婚事,致使敬王府與兵部掛上了鉤,這回乾脆把穆承浩放在兵部,意在把敬王與恭王的勢力限制在兵部。

  對外,穆子越自有一套說辭,齊尚書既是恭王岳丈,就讓他多費點心,領著女婿辦差。齊鎮宇與穆承浩均無異議,領旨謝恩。

  穆子越以為這便完了,齊尚書又問起了寧王,穆子越真的驚悚了,難道寧王耳不能聞,也想入朝為官不成?

  齊尚書道:「打仗尚要冒生命危險,在六部辦差總不至於比打仗還難。微臣以為,可以讓寧王殿下一試。」

  看齊鎮宇的架勢,恨不得要把寧王也一起收了,往後兵部還不得橫著走?禮部尚書有些眼紅,忍不住道:「打仗終究靠的是武力,寧王殿下師承驍勇將軍,一身武藝毋庸置疑,即便聽不見也不妨礙他上陣殺敵,但在六部辦差,免不了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聽不見便無法與人溝通,寧王殿下要如何克服?」

  禮部尚書問出了大部分朝臣的困惑,這一點別人看不出來,穆子越倒是清楚。穆承澤會讀唇型,每次大殿上都有會手語的內侍伺候,其實根本不需要。穆子越以前看重雲曦,還很有幾分新鮮之感,覺得這般也與其他健康的皇子差不多了,只是如今寧王的性子讓他很不喜,雲曦又令他頗為忌憚,穆子越輕易也不想替寧王說話。

  齊鎮宇如今站了寧王,面對禮部尚書的質問,心裡早已有所準備:「尚書大人,您沒去過戰場,自是不知『伏屍百萬,血流千里』是何等震撼的景象。寧王殿下生死都經歷過了,只是與人談個話又有何難?六部中人人都會寫字,若實在找不出會手語之人,與寧王殿下寫幾個字也不是不行,且諸位大人都看到了,寧王殿下幾次上朝,可有因聽不見耽誤正事?」

  齊鎮宇所言有理,禮部尚書反駁無能。穆承澤每次上朝皆對答如流,稱得上反應敏捷,若是不看旁邊打手語的內侍,還真叫人以為他是健全之人,群臣再無異議,寧王能上得了戰場打仗,實在不能因耳不能聞就把他排除在朝堂之外了。

  有了戰功的確不一樣,穆子越一看朝臣一邊倒的架勢,心知寧王勢必要入朝了,他只能接下去考慮寧王的安排。寧王與恭王關係不錯,穆子越也想把他塞進兵部,但一下子丟給齊鎮宇兩個王,意圖太明顯了些。

  除此以外的其他五部,禮部與吏部有三皇子留下的人,穆子越原想留給穆承沛,若是把寧王塞進去,他實在有些膈應,而四皇子已在工部了,那就只剩下戶部和刑部。戶部與禮部吏部一樣,易出政績,刑部卻不然。再一看戶部與刑部兩位尚書,一位躍躍欲試,一位甚是淡然,穆子越有了主意,道:「既如此,寧王便去刑部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