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女同車,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此詩中對齊文姜的美貌,描繪得纖毫畢陳,除了把她形容成像木瑾花一樣的艷麗而外,還稱譽了她的賢德淑慧。

  大國、美人,自然趨之者若鶩。正好鄰國魯桓公新立,一心想要締婚大國以為奧援,派遣公子翬赴齊說合,齊僖公欲圖齊魯聯盟,以求西謀燕趙,當即欣然允諾。卻殊不知文姜其實已心屬公子姜朋生。

  姜朋生是齊僖公堂弟姜堰之子,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後戰死沙場,齊僖公於是將功臣親王之後的姜朋生接入宮中,與齊僖公之文姜諸兒(後來的齊襄公)以及女兒宣姜、文姜一同學習玩耍,如今雖已長大,但彼此仍不顧嫌隙地照常往來,情竇初開年紀,姜朋生與文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自然產生了兒女之情。

  春秋時代,男女關係本來就十分隨便,而齊國更是保留了東夷性開放、尚武功的遺風,所以姜朋生與文姜不但終身私訂,甚至有了肌膚之親。

  但此時齊僖公為自己的雄圖霸業,為了自己政治上的考慮,竟然答應將文姜嫁給魯桓公。消息一出,對二人來說,不啻晴天霹靂。

  就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夜,姜朋生在竹簡上刻了一首情詩輾轉遞到文姜手中:

  “桃樹有華,燦燦其霞,當戶不折,飄而為直,吁嗟復吁嗟!”

  詩中意思既讚美文姜美艷如桃花,更感慨其花落魯地,字裡行間,儘是無可奈何的嘆息。

  文姜見字,當即以指血書於素絹,回應曰:

  “桃樹有英,燁燁其靈,石爛海枯,乃與君絕,叮嚀兮復叮嚀!”

  意思是,花前李下之約有聖明的神靈作證,若非海枯石爛,絕不背信棄義。

  出嫁之日,文姜精心打扮、梳妝,凡睹其芳容者,無不驚為天人。

  按照齊國風俗,嫁女方當眾展示其陪送嫁妝,無數奇珍異寶雖然搖曳生光,但在文姜面前也是喑然遜色。

  最後一件陪嫁品是當年齊僖公滅東夷後得獲的一面銅鏡,據說乃當年赤尤與黃帝大戰之時所用神器,曾九戰九勝,但此鏡又有反噬之力,終於最後一戰時反噬其身,為黃帝所滅,但此後無人再懂此鏡玄機,此番齊僖公嫁女竟拿這件神物作嫁妝,其心也實屬叵測。

  文姜從銅鏡上看到了人生之無常,雖貴為公主,又奈何身不由己,遂於鏡前作詩一首: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徒如雲。”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徒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車子歸止,其徒如水。”

  詩中以“敝笱”比喻魯桓公,以“魚”比喻自己,“網”雖破,但是卻能使魚“歸止”,並感慨自此之後就再無半分自由了,並隱含了與姜朋生的雨水之歡。

  文姜詩歌念畢,手持姜朋生所刻之竹簡,一頭撞死在了銅鏡之上,香消玉殞,直令天地變色,鬼神同哀!

  魯桓公無趣而歸,姜朋生將一腔怒火指向了魯桓公,借護送魯桓公歸魯之際,將魯桓公殺死,齊僖公為遮掩這段情殺稱,而通報魯國稱魯桓公“拉肋而死”。(說姜朋生力氣大,扶魯桓公上車時力氣過大而導致魯桓公肋骨折斷而死。)

  而齊僖公為平息魯國上下之怒,以“車裂”之刑處死了公子姜朋生。

  ……

  (注,歷史中對春秋齊魯這段歷史鮮有記載,各地野史多寫為文姜與其兄姜諸兒亂倫,但細解《詩經》,全然不似所指,所以孰信孰不可信未為可知,本文為娛樂大眾之讀物,如有涉及歷史的地方,也是出於小說效果,各位看官不可在意。)

  第二十章:銅鏡之謎

  故事講完了,“許安妮”幽幽地看著我,仿佛很解脫。

  我問:“那麼你是誰?文姜?”

  “我不知道,我真得不知道我是誰,我只記得這個故事。”

  “那麼我是誰?我是姜朋生?還是齊襄公或者是齊僖公?又或者是魯桓公?這個兩千多年前的故事非得跟我有什麼關係嗎?”

  “我真得不知道,”“許安妮”低下頭,“我像是個沉睡者,像個本身就沒有生命的東西,直到遇到你的那一刻我才突然清醒,或者說突然有了思想,而我突然清醒之後又像在一瞬間卻又經歷了2000多年的事情,但我究竟是誰我真得不知道,也或者我根本就不是人,只是一塊因為你的緣故才擁有了思想和記憶的銅鏡。”

  銅鏡?又是銅鏡,難道她真的是個鏡妖?怪不得老頭說她是阿修羅道?難道真是銅鏡本物所物化的?

  可是既然她是銅鏡,為什麼在我的夢中我又變成了銅鏡?

  “但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會觸動了我,而且由於你的出現,令那個文姜和朋生的故事一次又一次、那麼清晰地出現在我的眼前,就仿佛是我的親歷。”

  呵呵,我心下苦笑,現在的事情簡直太有戲劇性了,有點像辛巴達遇到了阿拉丁了,我的出現導致“銅鏡”精靈的出現,那麼我是該慶幸這樣的艷遇呢?還是她會滿足我三個願望?

  “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從我遇到你,就喜歡你,擔心你,我讓你別再追查,就是預感到你會有事發生的,可你明明答應了我不查,卻又偷偷跑來了這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