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羅大舌頭聽了司馬灰所言,恍然頓悟:“還真有點道理,你說我怎麼就沒想到?”

  勝香鄰說:“虧你們想得出來,趁早別胡猜了,這地下的氣壓越來越低,我看很快還會有氣象雲形成風暴。”司馬灰也隱隱覺出胸口作痛,知道可能是地底又有氣象雲聚集,就讓眾人儘快起程。

  這時通訊班長劉江河發覺“短波發she機”有些反應,應該是整理背包的時候觸碰了開關,不過能在地底收到“信號”,也是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

  司馬灰見狀問道:“格瓦拉在非洲參加世界革命的時候,就是通過蘇制短波發she機,來跟遠在古巴的老卡聯絡,據說它僅在一秒鐘之內,就能載著摩爾斯密電碼繞地球轉上七圈半,但是也很容易受到氣候和地理因素干擾,難道在這麼深的地底下,還能收到外界傳來的電波訊號?”

  通訊班長劉江河報告說:“首長,我看這不像有內容的電波通訊,而是接收到了某個定位信號,距離考古隊不會太遠。”他拙於表達,只能帶路前往。

  司馬灰等人都想看個究竟,就跟通訊班長往西南行出,眾人看四周空寂異常,就推測這個來歷不明的神秘定位信號,也許是被沙層覆蓋住了,它每隔幾分鐘出現一次,來源很可能就在腳下。

  第五話 短波發she機

  司馬灰心想如果“定位信號”就出現在腳下,其來源應該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失蹤的“中蘇聯合考察隊”,二是在迷航不返的“Z615潛水艇”。

  因為“短波發she機”的用途十分廣泛,由於它功耗極低,預先設置好固定頻率,就能夠持續多年定時發送短波,所以在航空航海之類的行動中,都會攜帶這種裝置,以便在迷航遇難的過程中,為搜救分隊提供準確的“定位信號”作為指引。

  他又尋思沙層下的“定位信號”十有八九是來自於1958年失蹤的中蘇聯合考察隊,還是這種可能性更大一些,畢竟考察隊是在漆黑的地底深淵裡行動,攜帶“短波裝置”也是理所當然,但那些考察隊員遇難後,已被埋在沙海中十餘年之久,估計挖出來也都是一具具乾屍枯骨了。不過現在既然被考古隊發現了,總不能視而不見,當即圈出一個範圍,上前掘開沙層尋找遺骸,挖了也沒有多深,就能看出下面確實有個“物體”存在,卻絕不是什麼死人的屍骸。

  待到撥去浮沙,用“電石燈”在黑暗中照到那物體冰冷堅厚的外殼表面,眾人更是感到意外,看上去似乎就是那艘戰術舷號為“615”的Z級潛水艇,可仔細分辨卻又完全不像,因為這個物體的輪廓雖然也不算小,卻絕對沒有Z級潛艇2475噸排水量的龐大體積。

  現在只能確定沙層下露出的部分是個金屬殼子,兩端見不到首尾,裡面有個不斷發出短波信號的“定位器”,但還無法識別這究竟是個什麼“物體”,不過看到外殼上印有俄文,所以肯定不是“隕鐵”之類的古老物質。

  司馬灰心裡卻是猛然一沉,他想起在野人山里引爆的那顆英軍“地震炸彈”,至今還心有餘悸,此時看了沙層下露出的物體,只恐也是“震動彈”一類,甚至有可能是枚更加恐怖的“氫彈”,連忙囑咐讓眾人小心發掘,要是萬一觸發了它,咱這支考古隊就得直接到“枉死城”中考察去了。

  其餘三人聽司馬灰說得鄭重,怎敢掉以輕心,所以無不加倍謹慎,就差跟在探坑裡出土文物似的一點點颳了。

  眾人秉住呼吸。大氣也不敢多喘一口,直用了多半個小時,才逐步將浮沙清理乾淨,使那個物體的輪廓整個顯露出來。再看這東西確實近似一顆巨型炸彈,體積並不比英軍轟炸機投放的“地震炸彈”小太多,不過外邊是層鋁殼,形狀與其說像炸彈,倒不如說像個滾筒形艙體,而且上面綁了一匝匝的繩索。

  司馬灰這才知道是虛驚一場,這鋁罐子大概是綁著降落傘,由“羅布泊望遠鏡”洞道中投放下來的補給艙,由於深淵裡氣流活動頻繁,使它被帶到了遠處,艙內裝有“短波定位器”,是為了能讓聯合考察隊順利接收。

  勝香鄰奇怪地說:“這個艙體封存完好,顯然是空投下來之後還沒有被人動過,裡面的信號也未出現故障,聯合考察隊為什麼不來找它?”

  司馬灰猜測說:“大概從洞道里空投補給物資之際,聯合考察隊已經失蹤多時了,由於地底測站與考察隊失去聯絡後不久,羅布泊望遠鏡計劃就遭到了擱淺,也受諸多因素影響,被迫放棄了搜救工作,所以只能投下一批物資,如果考察隊裡還有倖存者,可以採取自救。”

  羅大舌頭可不在乎那些事,他急於知道艙里裝了些什麼,一邊迫不及待用獵刀去撬,一邊問通訊班長:“你知道咱這考古隊有什麼特點?”

  通訊班長劉江河揣摩不出羅大舌頭問話的意思,只好撓著後腦勺答道:“咱們可能是……是缺少工作經驗。”

  羅大舌頭道:“你確實是個缺少經驗的生瓜蛋子,但咱考古隊的最大特點,就一個字——窮!”他嘴裡嘮叨不休,手裡也沒閒著,空投下來的“補給艙”無非就是個鋁殼子,哪架得住他拆,三下五除二就揭開了滾筒形艙蓋。

  通訊班長劉江河上前協助把艙體裡裝的貨箱逐一搬出來,檢視裡面的各種物資。

  司馬灰上前一看,裡面無非是罐頭、壓縮乾糧、化學藥品之類,與他們在“地底測站”貯物室里發現的東西相差無己,但多了些成捆的蘇制加長信號燭、照明彈、速發雷管,甚至還有幾支帶彈鼓的“PPS轉盤衝鋒鎗”,都塗著槍油,彈藥箱裡則裝滿了黃澄澄的子彈。

  司馬灰等人見補給艙里裝有武器,頓覺膽氣大增,地底空洞是隕冰爆炸形成,氧離子密度比地表還高,億萬年間進化出了大量複雜異常的生命形態,多不是人間之物,考古隊只有老掉牙的步槍,子彈也沒剩下幾發,如今正發愁怎麼應付這次九死一生的地下探險行動,就找到了這批原封不動的武器裝備,真如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羅大舌頭立刻扔破鞋似的,先把他那條老式“撞針步槍”扔了,隨手拎起一支“PPS衝鋒鎗”端在手裡,檢查槍機等各個部件全都運轉如常,贊道:“這傢伙,波波莎43式呀,多少年沒見過了。”“PPS43式衝鋒鎗”,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已經基本上淘汰了,那時候“卡拉尼什科夫自動步槍”已經在蘇聯全軍列裝了,但北越同美軍作戰的初期,也沒少裝備這種老式衝鋒鎗。蘇聯專家團不可能給考察隊直接提供武器,應該是當時國內部隊的裝備,“PPS43式衝鋒鎗”雖然型號古舊,但優點是彈鼓容彈量大、理論she速高、構造簡單耐用、寒暑不懼,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殘酷考驗,尤其在惡劣的地底或坑道環境中,它所發揮出來的戰術性能和勤務效能,遠比半自動步槍來得可靠。因此讓通訊班長劉江河也將步槍扔掉,換成“PPS43式衝鋒鎗”。

  但劉江河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是部隊裡配發的制式武器,他不肯隨便拋下,司馬灰對此也不便過於勉強,只得作罷。

  隨後又從艙體內翻出一部沙橇,可以將背包和裝備都放在上邊,拖拽著跋涉沙海,要比負重行軍輕鬆許多,還能多帶些乾糧維持所需。

  眾人儘可能多的攜帶信號燭、電池、壓縮食品,並且多裝了幾個彈鼓和兩捆雷管以備急用,因為誰也推測不出這次地下探險任務會持續多久,所以是晴天帶雨傘、飽肚存飢糧。

  羅大舌頭翻到艙底,又發現了一些服裝,野外生存最關鍵的裝備首先就是“服裝”,五十年代中蘇友好時期,蘇聯贈送給中方一批新式“荒漠戰鬥服”,只是由於數量十分有限,從未正式進入部隊流通渠道配發。

  其實這種特製的“荒漠戰鬥服”,也是蘇聯根據二戰時德軍的款式與面料改良而成,它通體採用淺黃色斜紋機織粗布,帶防水透氣夾層,具有較強的抗太陽能光譜熱量吸收性能,防油污和防磨損性也很好。成衣經石磨漿洗加工後,軟化了面料的堅硬質地,提高了穿著的舒適性,款式為側排扣,寬襟大幅翻領,後邊配有兜帽,具有一定的防風和防水效果,兩側配備四個對稱的戰術插袋,各處都體現了優異的性能和出色的設計理念。

  相較而言,司馬灰等人從頭到腳的裝備,甚至經驗和技術,反倒都不如十幾年前的聯合考察隊,此時自然毫不遲疑,把能換的全給換了。

  不過這次最為重要的一件東西,還是勝香鄰在艙中找到的“重磁力勘測表”,這種儀器很精密,與軍用羅盤差不多大小,可以直接探明地底空洞內磁場或鐵石蘊藏的情況,氣壓和深度也都能測量,有了它就不必再依賴“磁蛇”指引方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