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頁
李二陛下立刻叫人把李元嬰喊過來,抄起手杖追著李元嬰揍。
李元嬰這才後知後覺發現這裡頭很多事他自己吹的牛逼哩。
李元嬰被李二陛下臭罵一通,回去馬上把三個臭小子集中起來找始作俑者。
都被罵了,總要挨得明明白白!
老大表示自己剛考上狀元不久,正忙著呢,連《太上皇秘史》都沒空看,更別提寫了。
老二表示自己在發憤圖強,要和幼玉侄女一樣為大唐建功立業,同樣沒空搞這些玩意。更何況他最討厭讀書了,哪裡是寫書的料。
只有老三老實承認:“耶耶,是我寫的。”他一臉靦腆,“我第一次寫,還以為不會有人看,所以誰都沒說。”
李元嬰看著面龐俊秀、表情靦腆的老三,開始頭疼了。第一次下筆就敢寫這種大逆不道的東西,長大以後還得了?
李元嬰只能對老三諄諄教誨:“以後寫這種書要虛實結合,別讓人逮著是你寫的。”
老三虛心受教。
意外發現兒子挺有編故事天賦,李元嬰決定把自己悉心培養的編故事班底交給老三,讓老三先入行,以後好接手負責編書編劇的文娛一條龍產業。
畢竟,好書難得,李元嬰想兒子多多產出,滿足他愛聽故事的小愛好。
李元嬰當場交給老三一個小任務,去採訪他幼玉侄女東征高麗的事,回頭寫成精彩絕倫的女將軍傳記,劇情要跌宕起伏點,過程要富有傳奇色彩,故事得一環扣一環,停在哪都讓人巴巴地想往下看。到時要是書寫得好,可以改編成戲劇搬到豐泰樓舞台上上演,讓天下人熟知他們的大唐小女將。
老三還以為會挨罵,沒想到李元嬰居然這麼支持自己,頓時一時高興地立下軍令狀,表示自己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李元嬰興高采烈地拉著老三叮囑了一通,告訴他《太上皇秘史》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加強。
老大和老二看李元嬰和老三湊在一起嘀嘀咕咕嘀嘀咕咕,心裡都有些泛酸。
老大雖然同樣文采斐然,但對編故事是沒有天賦的,他比較擅長寫策論!
老二更不用說了,壓根不是舞文弄墨的料。他文比不過哥哥弟弟,武比不過幼玉侄女,真是太氣人了!
他也想讓耶耶因為自己有出息而高興啊。
作者有話要說:
團寵小王爺並不知道兩個大兒子的憂傷!
第234章 番外:巾幗不曾讓鬚眉(完)
老三奉李元嬰的命給幼玉侄女寫傳, 老實地跑去和幼玉約定時間。
幼玉知道是李元嬰的安排, 自然大方地和老三交流路上見聞, 這幾年裡她經歷大小戰役好幾場,有些只是無關痛癢的小叛亂, 有的則像攻下高麗一樣的兩國之戰。
老三聽得很認真。
老三和李元嬰不一樣。
李元嬰聽故事時兩眼放光, 經常催著人快些往下講;老三是別人怎麼講他怎麼聽, 每每遇到想要深入了解的還會建議先停下來梳理一下思路, 詢問一些自己想知道的細節。
比如《太上皇秘史》, 他就是屢次趁著李元嬰心情好時逐點打聽清楚,又和魏徵他們請教印證, 這才寫出現在這本老小咸宜的暢銷書。試想一下, 一本八卦書劇情寫得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細節又寫得非常有代入感,誰能頂得住啊!
老三陸陸續續採訪著年紀比他稍大幾歲的幼玉侄女。
這時老二也找他皇帝堂哥討了份差使, 帶著皇家使團去吐蕃看望文成堂姐。
老二不想求李元嬰給他在軍中安排差使,所以決定另闢蹊徑,成為長安紈絝頭領, 全面貫徹李元嬰當年提出的“帶著紈絝子弟禍害周邊國家”方針。
松贊干布是個短命的, 他們皇帝堂哥還沒登基他就已經撒手人寰, 留下年僅二十幾歲的文成堂姐。他膝下也沒有兒女,由祿東贊推舉他的弟弟繼任贊普之位。
眼下吐蕃新君雖是大唐冊命的,可到底不是文成堂姐的親生孩子,他們耶耶一直挺掛心,每年堅持讓人往吐蕃那邊送禮物, 順便看看文成堂姐過得好不好。
老二決定親自幫李元嬰去看看。
李元嬰自然十分贊同,他和魏姝過去沒少帶著兒子們到處跑,他們絕不是沒有邁出過長安的無知少年,難得老二自動請纓要去吐蕃,李元嬰沒理由反對。
他不僅不反對,還積極地給老二圈目的地,讓老二替他去玩玩看。
這些年李元嬰哪都能去,就是海上不能走,吐蕃不能進,心裡挺遺憾的。
照他說,當初他也就隨便扯了幾句“敦親睦鄰論”,哪有人會一直惦記著他,依他看就是李二陛下自己不能去,也勒令承乾不許他去!
李元嬰興致勃勃地給老二規劃完該怎麼玩,又叮囑老二一定要好好看看文成過得怎麼樣,要是可以的話,接文成回個娘家玩玩。
明年又該開萬國博覽會了,初步定在太原,那邊礦產豐富,會開個礦物展和化石展,他讓老二告訴祿東贊多準備些吐蕃特有的礦產和化石過來展覽,順便讓文成回來看看。
這主意也是李元嬰出的,現在書院培養出了不少實幹型人才,大唐的礦物都被他們翻來覆去研究十幾年了;各地也陸陸續續發現不少恐龍化石和其他化石,化石研究專家們現在是小孩子們心裡的偶像,也是很多小孩子的理想職業——誰不想發現一種別人從來沒發現過的恐龍呢?要是自己能搶先發現的話,說不定還能擁有命名權!
李元嬰這才後知後覺發現這裡頭很多事他自己吹的牛逼哩。
李元嬰被李二陛下臭罵一通,回去馬上把三個臭小子集中起來找始作俑者。
都被罵了,總要挨得明明白白!
老大表示自己剛考上狀元不久,正忙著呢,連《太上皇秘史》都沒空看,更別提寫了。
老二表示自己在發憤圖強,要和幼玉侄女一樣為大唐建功立業,同樣沒空搞這些玩意。更何況他最討厭讀書了,哪裡是寫書的料。
只有老三老實承認:“耶耶,是我寫的。”他一臉靦腆,“我第一次寫,還以為不會有人看,所以誰都沒說。”
李元嬰看著面龐俊秀、表情靦腆的老三,開始頭疼了。第一次下筆就敢寫這種大逆不道的東西,長大以後還得了?
李元嬰只能對老三諄諄教誨:“以後寫這種書要虛實結合,別讓人逮著是你寫的。”
老三虛心受教。
意外發現兒子挺有編故事天賦,李元嬰決定把自己悉心培養的編故事班底交給老三,讓老三先入行,以後好接手負責編書編劇的文娛一條龍產業。
畢竟,好書難得,李元嬰想兒子多多產出,滿足他愛聽故事的小愛好。
李元嬰當場交給老三一個小任務,去採訪他幼玉侄女東征高麗的事,回頭寫成精彩絕倫的女將軍傳記,劇情要跌宕起伏點,過程要富有傳奇色彩,故事得一環扣一環,停在哪都讓人巴巴地想往下看。到時要是書寫得好,可以改編成戲劇搬到豐泰樓舞台上上演,讓天下人熟知他們的大唐小女將。
老三還以為會挨罵,沒想到李元嬰居然這麼支持自己,頓時一時高興地立下軍令狀,表示自己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李元嬰興高采烈地拉著老三叮囑了一通,告訴他《太上皇秘史》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加強。
老大和老二看李元嬰和老三湊在一起嘀嘀咕咕嘀嘀咕咕,心裡都有些泛酸。
老大雖然同樣文采斐然,但對編故事是沒有天賦的,他比較擅長寫策論!
老二更不用說了,壓根不是舞文弄墨的料。他文比不過哥哥弟弟,武比不過幼玉侄女,真是太氣人了!
他也想讓耶耶因為自己有出息而高興啊。
作者有話要說:
團寵小王爺並不知道兩個大兒子的憂傷!
第234章 番外:巾幗不曾讓鬚眉(完)
老三奉李元嬰的命給幼玉侄女寫傳, 老實地跑去和幼玉約定時間。
幼玉知道是李元嬰的安排, 自然大方地和老三交流路上見聞, 這幾年裡她經歷大小戰役好幾場,有些只是無關痛癢的小叛亂, 有的則像攻下高麗一樣的兩國之戰。
老三聽得很認真。
老三和李元嬰不一樣。
李元嬰聽故事時兩眼放光, 經常催著人快些往下講;老三是別人怎麼講他怎麼聽, 每每遇到想要深入了解的還會建議先停下來梳理一下思路, 詢問一些自己想知道的細節。
比如《太上皇秘史》, 他就是屢次趁著李元嬰心情好時逐點打聽清楚,又和魏徵他們請教印證, 這才寫出現在這本老小咸宜的暢銷書。試想一下, 一本八卦書劇情寫得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細節又寫得非常有代入感,誰能頂得住啊!
老三陸陸續續採訪著年紀比他稍大幾歲的幼玉侄女。
這時老二也找他皇帝堂哥討了份差使, 帶著皇家使團去吐蕃看望文成堂姐。
老二不想求李元嬰給他在軍中安排差使,所以決定另闢蹊徑,成為長安紈絝頭領, 全面貫徹李元嬰當年提出的“帶著紈絝子弟禍害周邊國家”方針。
松贊干布是個短命的, 他們皇帝堂哥還沒登基他就已經撒手人寰, 留下年僅二十幾歲的文成堂姐。他膝下也沒有兒女,由祿東贊推舉他的弟弟繼任贊普之位。
眼下吐蕃新君雖是大唐冊命的,可到底不是文成堂姐的親生孩子,他們耶耶一直挺掛心,每年堅持讓人往吐蕃那邊送禮物, 順便看看文成堂姐過得好不好。
老二決定親自幫李元嬰去看看。
李元嬰自然十分贊同,他和魏姝過去沒少帶著兒子們到處跑,他們絕不是沒有邁出過長安的無知少年,難得老二自動請纓要去吐蕃,李元嬰沒理由反對。
他不僅不反對,還積極地給老二圈目的地,讓老二替他去玩玩看。
這些年李元嬰哪都能去,就是海上不能走,吐蕃不能進,心裡挺遺憾的。
照他說,當初他也就隨便扯了幾句“敦親睦鄰論”,哪有人會一直惦記著他,依他看就是李二陛下自己不能去,也勒令承乾不許他去!
李元嬰興致勃勃地給老二規劃完該怎麼玩,又叮囑老二一定要好好看看文成過得怎麼樣,要是可以的話,接文成回個娘家玩玩。
明年又該開萬國博覽會了,初步定在太原,那邊礦產豐富,會開個礦物展和化石展,他讓老二告訴祿東贊多準備些吐蕃特有的礦產和化石過來展覽,順便讓文成回來看看。
這主意也是李元嬰出的,現在書院培養出了不少實幹型人才,大唐的礦物都被他們翻來覆去研究十幾年了;各地也陸陸續續發現不少恐龍化石和其他化石,化石研究專家們現在是小孩子們心裡的偶像,也是很多小孩子的理想職業——誰不想發現一種別人從來沒發現過的恐龍呢?要是自己能搶先發現的話,說不定還能擁有命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