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原大戰前,因看不慣蔣介石的獨裁專政,發出了“以黨政還之國人,則干戈可化玉帛”的呼喊。1937年淞滬會戰失利後,白崇禧主動請命,要與日軍以硬碰硬,蔣介石允諾,結果毫無對日作戰經驗的桂系軍被日軍第九師團重創,白崇禧精心布置的幾萬人敢死隊在日軍密集的炮火下瞬間被打散了,白崇禧痛心疾首,一連數日水米不進。自此後,白崇禧臥薪嘗膽,1938年終於協助李宗仁在台兒莊大敗日軍,取得了繼林彪“平型關大捷”之後又一抗戰大勝利“台兒莊大捷”,一雪深仇。

  這次為了守住崑崙關,保證南寧會戰的勝利,死守中國西南門戶,蔣介石也下了血本,將國民黨最精銳的部隊,唯一的機械化軍——陸軍第五軍交給白崇禧指揮。蔣介石作此決定也是左右權衡,因為他對白崇禧愛恨交加,要用好白崇禧,又不能讓他聲望過大,以免危及自己的統治。尤其是戴笠親自派人考察過白崇禧的出生地風水後,蔣介石更是對白心存忌憚。

  白崇禧的故居在臨桂,出生地兩峰起伏,承接會仙龍脈之氣,整個山峰就像一隻抬頭的駱駝,而白氏故居就在駱駝腦袋上,在風水學上這叫“駱駝進寶”,必出王相公卿之人。

  白崇禧這次自己也深感責任重大,一向對風水學頗有研究的他接到戴笠的電報後,立即將祖爺請來,一同審視崑崙關的龍脈走向,以便排兵布陣。

  但白崇禧並不迷信,所謂風水上的排兵布陣絕對不能和實際戰略需求相違背,只能作為參考。

  祖爺和白崇禧一番謀劃後,白崇禧開始調兵遣將。

  1939年11月23日,日軍第五師團在飛機的掩護下強渡邕江,攻入邕寧,國民黨一七〇師抵抗不力,24日傍晚,南寧淪陷。

  白崇禧心火直冒,給蔣介石發急電:趁日寇立足南寧未穩,國軍全面反擊,必重創日寇!他要打日本個措手不及。

  蔣介石又一次重複了他“疑人也用,用人也疑”的性格,他想起了兩年前白崇禧請命主動出擊日寇的慘敗,故而這次遲疑了:萬一這小子把我的第五軍交代了,我豈不是元氣大傷?

  白崇禧急得幾乎要吐血,大喊:“戰機一失,崑崙關危矣!”

  果然,日軍在休整兩日後,整合所有日軍組成邕欽兵團,26日猛攻高峰隘,12月4日,崑崙關失守。日方即刻電告軍部:龍脈已鎖,支那瞬息可亡!

  截獲日本人的電文後,白崇禧撲通坐在了椅子上:“完了,全完了!蔣委員長什麼時候才讓反攻啊!”

  祖爺也對老蔣的反應遲緩頗為不解,急得直跺腳:“排兵布陣這麼久,最後卻被自己人絆了腳,貽誤了戰機啊!”

  在中國近代史上幾次重大事件的處理上,蔣介石都表現出一種慢一拍的節奏,該打的時候不打,不該打的時候死磕,這大概和他的名字有關,“中正”,不偏不倚,不冒進,也不退縮。從這一點上講,他的“老朋友”毛澤東先生正好相反,毛澤東總是能先發制人、出其不意,而歷史的進程往往是不規矩的,因此毛打敗蔣也是歷史的必然。

  直到崑崙關失守後3天,讓人捉摸不透的蔣介石才下達命令:反攻!誓死奪回崑崙關!

  夜裡,祖爺密會白崇禧,指出:要奪回崑崙關,首先要把周圍的仙女山、老毛嶺兩塊高地攻下來,這兩地如牛之犄角,形成風水學上的勾角煞,只要把這兩地占了,煞氣就沒了,崑崙關則好破了!

  白崇禧說:“這和戰術上的居高俯下、高屋建瓴一個道理!媽的!就是拼了老本也要拿下崑崙關!”

  12月18日,可歌可泣的崑崙關戰役爆發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國軍三次奪回崑崙關又三次被日軍攻陷。國民黨陸軍少將鄭洞國率領榮譽一師跟日軍展開了白刃戰,全師上刺刀跟鬼子近身肉搏,崑崙關流下的血成了瀑布,血水浸透土地數寸!整個師13000人,最後撤離戰場時,只剩700人!

  打到最後,正規軍快沒有了,老百姓拾起槍跟在隊伍後面往前沖!眼見這樣慘烈的場面,祖爺滿臉是淚,隨即召集所有兄弟:“都給我提起精神,全給我上戰場,奪不回崑崙關,誰也不准活著回來!”

  “是!”兄弟們大喊。

  “木子蓮”這群人雖然沒受過正規軍事訓練,但比普通老百姓手狠多了,甚至不輸正規軍,說是正規軍,其實大部分是抓壯丁抓來的,昨天還在家裡牽牛犁地呢,今天換上一身衣服就是軍人。“木子蓮”的兄弟們一上戰場就殺紅了眼,有槍的開槍,沒槍的用菜刀斧頭。尤其是大壩頭和二壩頭,扒下上衣,光著膀子,手持兩把鋥亮的菜刀,“我操你媽的小日本!”不止一次地沖在最前面,祖爺擔心他倆一同掛了,總是提著槍跟在後面,防止敵人狙擊。

  這場戰役打了兩個多月,“木子蓮”損失了15位兄弟,祖爺和壩頭們都掛了彩,尤其是小六子,在和鬼子肉搏時,挨了一刺刀。

  1940年2月24日,中國軍隊終於光復崑崙關!當日大風狂起,山林呼嘯,將士們鳴槍致哀,悲歌直衝雲霄!

  白崇禧緊緊握著祖爺的手:“你們不僅僅是算命先生,更是國之功臣!”

  元氣大傷的祖爺搖搖頭:“將軍過譽了!保家衛國,匹夫有責!”

  消息傳到日本,連日本人都不得不稱讚中國軍人:這次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之不少。

  至此,日軍侵華進入了最膠著、最頭疼的時期,戰線拉得太長,物資供應不上,人員不斷損失,新兵補充不進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又遲遲拿不下,共產黨的八路軍又在背後頻頻出擊。尤其是當年8月到12月期間共產黨在華北發動的“百團大戰”,短短3個月中發動大小戰鬥1800多次,斃傷日軍20000餘人,一舉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讓日軍首尾難顧,推遲了南進的步伐。

  面對快速滅亡中國計劃的破產,日本開始推行“以戰養戰”的計劃。如何迅速補充能量?只有侵略!占領和搶奪是獲取資源最快捷的方法。此刻,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把目光轉向了東南亞小國,並向日本天皇進諫闡明此事。

  天皇很快准奏。但東條英機接下來的建議卻讓天皇及內閣大佬們都摸不到後腦勺,連特務頭子兒玉譽士夫都驚得目瞪口呆:東條英機要攻打美國!

  當時的日本首相近衛文麿質問東條英機:“美國目前的注意力放在歐洲,我們正好趁機襲取東南亞,將軍為何要先打美國?況且皇軍能否匹敵美軍,尚不好說,萬一美軍反撲,恐對東亞戰事不利!”

  絕頂聰明又兼精神障礙的東條英機給出了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回答:“你不打他,他早晚打你!有時做一件事,不要考慮太多,就像自殺,眼一閉就行了!”他哪曉得,他自己自殺可以,但他帶上了全體日本人。

  天皇終於把寶押在了這個精神病身上:“陸相說打就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