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任弼時把電報遞給賀龍。

  “嗯,好!選擇敵人弱點,在運動中消滅,這個好!”賀龍一邊看,一邊摸著小鬍子,笑眯眯說道。

  “這份電報跟過去中央的電報提法有些不一樣。”任弼時沉思著說。

  賀龍這才仔細琢磨起來,發現不光在戰術原則上提法有差別,在戰略發展上也不一樣。去年12月底中革軍委曾電令他們向湘西北發展,接應中央紅軍北上……

  於是,賀龍提議:“是不是發個電報問問,中央發生了什麼變化?”

  “好,立即發電問一問。”任弼時也同意。

  不幾天,中央就來電通報了遵義會議情況,正如他們猜測的那樣,中央的確有人事變動。

  賀龍很高興,說:“毛澤東這個人我不認識,但我讀過他的文章。他能把江西蘇區搞成那麼大,這就不簡單,我看他來指揮肯定行。”

  任弼時此時的心情卻很複雜,他曾是當初中央派到蘇區的“三人團”成員,是他們三人給毛澤東下馬威的。隨後中央到蘇區,把毛澤東扔到一邊,結果很快把蘇區喪失掉了。從這一事實中,他感到遵義會議的決定是正確的、必需的。當然,更重要的是他親自帶部隊與敵人作戰,尤其是與賀龍部隊會合以後,在實踐中逐步對王明的那一套感到不那麼對勁兒。

  “是應該總結一下了。中央的軍事路線改變和人事上的變動都很正確、很及時,我們擁護。”任弼時旗幟鮮明對賀龍說道。

  於是,他們堅決按照遵義會議確定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與敵人作戰。結果,紅二、六軍團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取得了重大勝利,有力地配合了紅一、四方面軍的長征。這時,紅二、六軍團發展到21000餘人。

  紅二、六軍團的節節勝利,震撼了國民黨。蔣介石便糾集132個團的龐大兵力,對紅二、六軍團發動了新的“圍剿”。敵人採取在江西用過的那種辦法,四面包圍,築堡推進。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們決定向中革軍委建議紅二、六軍團主力轉移。因而,他們焦急地尋找軍委電台,但怎麼也尋找不到。

  直到1935年9月,他們終於同四方面軍的電台溝通了聯絡,因該台用的是中革軍委與二、六軍團聯絡時的規定,二、六軍團的同志遂誤認為這就是中革軍委的電台。當天,即將任弼時給周恩來的一份電報發出:

  恩來同志:

  你們現在何處,久失聯絡,請來電說明此間省委委員姓名,以證明我們的關係。

  〖JY〗任弼時

  〖JY〗9月29日

  張國燾收到此電後,他應該立即將任弼時的這封電報轉發給正在甘肅榜羅鎮的周恩來。

  但張國燾沒有這樣做。

  張國燾收到任弼時的電報,不免有些興奮。心想,真是天助我也。任弼時,不就是往日那個任少共書記的初生牛犢似的小兄弟嗎?他還能不聽我的話嗎?張國燾還想,任弼時不給毛澤東去電,而專門給周恩來發電報,看來他與毛澤東也有矛盾。這兩個軍團如果置於我的指揮棒下面,那力量就比毛澤東的那支部隊更大了,我張國燾的分量也就更重了。

  想到此,張國燾自個兒笑了。

  第二天,張國燾即給任弼時回電,說明29日電收到,並說了省委委員姓名,還特別說:“一、四方面軍6月在懋功會合行動,中央任國燾為總政委;我們今後應互相密切聯絡。”簽名是:“朱(德)張(國燾)。”

  這封電報,既沒有告訴他們中革軍委在何處,也沒有說周恩來為什麼沒有親自給他們回電,只告訴他一、四方面軍在一起行動。實際上,當時一、四方面軍已經分裂了。但因為簽名是朱德和張國燾,給人的印象一、四方面軍的確在一起行動。在此,張國燾充當了一個實足的政治騙子。

  這樣,張國燾就以紅軍總政委名義向二、六軍團發號施令,而二、六軍團也誤認為中革軍委就在張國燾那裡。

  後來,朱德從四方面軍電台得知二、六軍團離開湘鄂川黔交界的根據地,轉戰到滇西北地區,計劃北進與四方面軍會合的消息,立即向張國燾建議,四方面軍暫時在原地休整,接應二、六軍團北上。朱德這樣做是有更深的考慮,他想待四方面軍與二、六軍團會合以後,讓賀龍、任弼時等說服張國燾,放棄原來的主張,一同北上,但朱德並不知道張國燾已經背著他做了手腳。

  忘卻不了南下的紅軍(7)

  其實,張國燾早已感到這樣遙控指揮總不是個事,必須讓二、六軍團北上,將這兩支部隊拉到自己手裡,因而,在1936年3月25日,二、六軍團剛剛取得烏蒙迴旋戰勝利,進入南北盤江間的地區後,張國燾就以紅軍總部的名義給二、六軍團發了一封電報,說:

  如趁此時過金(沙)江尚有可能……我們建議在你們渡河技術有把握條件下及舊曆三月水漲之前,設法渡過金(沙)江,與我們會合大舉北進……如你們決定我們即派隊接應你們,如你們尚不十分疲勞,有把握進行運動戰時,則在滇黔邊行動亦好。

  張國燾在這封電報中還提出了過金沙江的五個渡河點。

  二、六軍團接到這封電報後,與他們擬在南北盤江間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意圖相矛盾。為了弄清軍委的意圖,3月29日,二、六軍團向軍委發電報請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