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後,吳臣又匯合東門豹部,將負隅頑抗的故秦將軍司馬鞅包圍在杜縣,司馬鞅投降後,吳臣得到了武忠侯重賞:升爵為大上造,轉正為都尉,帶著一萬北伐軍士卒,北上支援北地郡。

  時值七八月,天已入秋,作為一個從小沒見過冰雪的南方人,抵達北地郡時,吳臣已覺得有些冷,待他們越過朝那塞,真正進入關外後,更覺體寒。

  「塞北的秋天,就像南方的嚴冬一般冷。」

  他在行軍日記里如此記載。

  對吳臣而言,塞北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從當地人的口音到衣著,從溝壑縱橫的黃土塬到點綴其間的氈帳,從那些辮髮的戎人到他們所養的長毛綿羊。

  「不如南方黑山羊可口。」這是吳臣對花馬池灘羊的評價,原因則是膻味不足,那膻味,越人卻稱之為「鮮」,這是他們的最愛。

  「沒有鮮味,還能叫羊麼?」國家能統一,但在口味的偏執上,南人與北人永遠沒法統一。

  一路皆是乏味的景色,與雨林濃密的南方相反,關外處處皆是荒蕪的黃土塬,大片大片的裸露的地面,被秋風一吹,草地也稀稀疏疏,走上十幾里也見不到一個里閭。

  可當大軍沿著烏水,抵達大河邊時,吳臣卻有些恍惚,還以為自己回到了關中……

  一條寬闊的水渠從大河中被引出,又平行北上,溝渠邊上滿是金黃的粟麥農田,阡陌相連,里閭相鄰,儼然是一片繁華的農耕區,當地移民和戍卒正在田中收割糧食,一支軍隊也迎了上來。

  卻是章邯將軍派來接應的,帶頭的是一名北地良家子都尉,名為傅直,當他與吳臣一同下馬見禮時,吳臣赫然發現,在南方人里中等身材的自己……

  身高竟只能到傅直胸口!

  「吳都尉。」

  傅直彎腰作揖,眼睛卻仍能平視吳臣頭頂髮髻,心中有些好笑。

  「久仰高名了!」

  ……

  兩軍並排時,北地良家子們都低眼看著旁邊的北伐軍士卒,他們滿口荊楚口音,平均比自己矮了一個頭,身高的壓制對比強烈。

  「看來武忠侯在南人里,算是最高的人了。」

  「但武忠侯往塞北派一群南方兵來,有何大用?」

  「他們能上馬麼?能騎射麼?」

  良家子們竊竊私語,有些不明白這群南方小矮子是怎麼仰著頭,將人高馬大的關中故秦軍隊打敗的。

  「砍掉其頭顱,自然一樣高了。」

  當在富平縣的迎接宴饗上,一個魯莽的良家子司馬發出此問時,吳臣不甘示弱,似開玩笑地頂了回去。

  但他很快又裝酒醉,向傅直賠禮:吳臣很清楚,北地良家子與一般的故秦軍隊不同,同樣是武忠侯一手建立的嫡系舊部,他們北上是為了驅逐匈奴,儘量不要起摩擦。

  「武忠侯以為,塞北不止需要騎士,也需要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吾麾下士卒多是老兵,自隨君侯起兵以來,凡十餘戰,克數郡,力扼虎,射命中,所結矛陣堅不可摧。昔日武忠侯與李信將軍在此地大敗匈奴,不也靠了步騎相合麼?」

  「此言有理。」

  傅直倒是不以為忤,在繼續前往靈武的途中,給吳臣介紹起這片「河南地」來。

  「此地本為匈奴駐牧地,當年尉、李二侯北逐匈奴,胡人遂北遁,不敢南下牧馬,賀蘭山及大河兩岸皆空,再無一座氈帳,一時間荒無人煙、野狼成群。」

  「但武忠侯帶著吾等,在此屯田,在大河東岸開出了大片土地,又遷大原戎至賀蘭山東麓,牧馬放羊,亦警備匈奴復來。」

  「武忠侯離開後,章君繼其策,又有上河農都尉李靈,為從關中遷來的萬戶移民修建起一萬間屋舍,開出五十萬畝土地,後又開鑿秦渠,引大河水灌溉。這塞外荒原斥鹵之地,因河水浸潤,牛羊糞施肥,而變為阡陌縱橫的良田。數年下來,富平、靈武數縣五穀豐登、牛羊成群,稱之為『塞上中原』!」

  當地產糧不僅滿足當地移民戍卒,多餘的糧食甚至能運往下游,補充長城兵團。

  過了狹窄的青銅峽,一處河津出現在面前,不少平底的船舶在此停靠,裝載新收的糧秣。

  傅直給吳臣介紹道:「三十二年時,賀蘭糧食已能自給,然朔方糧秣,還需從關中運輸。」

  畢竟朔方郡有兩萬戶移民,卻要養半個長城兵團,以及大量刑徒民夫,就算修了直道,仍嫌遼遠,十萬民夫挽粟苦不堪言,一路人馬吃嚼,糧食到達後十不存二。

  朔方已和南方雨林的泥潭一樣,成了治粟內史每年支出最重的負擔。

  於是財政漸漸枯竭的朝廷,便打起了糧食充足的賀蘭的主意。

  「當時章君與上河農都尉算了一筆帳,從賀蘭到朔方,陸路需走800里,中間還有不少路段是人跡罕至的沙漠,長途行車艱難異常。」

  「按北地郡能徵集的牛車5000輛算,將積存的糧食50萬斛運往朔方,每車裝載20石,一次運輸10萬斛,100多天才能往返一趟。這樣一年最多只能運送兩趟,50萬斛軍糧全部運到朔方,需耗時3年!這還不算沿途吃嚼損耗,實在是不划算。」

  而且這種長途運輸還要占用大批勞動力和許多牛馬,三年下來,賀蘭地區自己的農業估計也垮了。

  章邯和李靈認為此種方法勞民費時、荒廢農時、影響耕墾,決定採取昔日黑夫留下的建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