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局為重,也……只能如此了。」

  蔡賜臉上陰晴不定,提醒道:「但范左徒也要小心,楚地如此之大,勛貴多有存者,心中有疑的,必不止我一人,比如那三家……」

  范增一笑:「雖然少將軍自領了上柱國之職,莫敖也許給了龍且,但新邦國的不少官職,如大司馬、左右司馬、右徒、三閭大夫等,都給昭、景、屈三家留著呢。」

  「就怕他們還看不上這些職位。」

  蔡賜依然憂心,一來,是響應者並無他們想像的多,許多縣仍需強攻才能奪取。二來,秦朝官府遠沒有到「土崩瓦解」的程度,黑夫首義已四月,項籍舉事也快三個月了,「楚國」卻只是占領了九江郡,稍微越過淮河奪取了陳郡數縣而已,而勢力當中,對未來將向何處發展,已有了些爭論……

  正想著時,卻有項氏子弟來稟報:「亞父,令尹,少將軍從上蔡回來了,請二位去商議。正好有陳郡諸人來投,又收到一封淮陽來信,自稱是張耳、陳餘,聽聞少將軍舉義旗,復大楚,特遣使來約,願裡應外合,奪取淮陽及陳郡!」

  ……

  「淮陽,乃古庖犧氏所都,曰大昊之墟,周初封舜後媯滿於此,為陳國,楚滅陳,以為大縣,數十年前,項襄王自江陵徙此,以為楚都……」

  「淮陽瀕臨鴻溝,乃南北衝要,控蔡、潁之郊,綰梁、宋之道。且原野沃衍,水流津通,實乃楚與中原之間的門戶!」

  新來的龍且倒是有幾分刷子,就坐片刻,三言兩語,就將淮陽的重要性一一道出。

  他看向項籍:「而張耳、陳餘二人,我曾聽聞其名,皆是魏國大梁人,張耳是外黃令,繼信陵君後,梁地最馳名的大俠,陳餘則是在趙地更有名望,兩人為刎頸之交。」

  「秦滅魏時,張耳殊死抵禦,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沒想到,他二人竟是藏在了淮陽城內。」

  過去十幾年裡,六國遺民為了躲避秦官府的追捕,真是絞盡腦汁,有如項籍一般落草為寇的,有像張良那樣逃到海外的,如張耳、陳餘般大隱隱於市的,倒是不多,足以證明二人之膽量見識,他們來信說要獻城,看來是有幾分真誠和把握的。

  項籍對淮陽有點興趣,那是第一次戰爭里,昌平君反正的地方,市中三千人振臂,遂大敗秦軍,若能奪取,肯定能震撼天下!

  於是他道:「亞父,新近從陳郡來投奔的余樊君、陳勝等人,亦請求我給他們一支兵,使北收淮陽,包攬陳地,便能北上中原了!」

  豈料,范增卻不以為然:「北上中原,去作甚?去遭秦軍主力迎頭痛擊?」

  旁聽的英布理所當然地說道:「去中原,自然是要誅滅暴秦……」

  范增瞪了他一眼:「如今復辟的楚國,地不過九江一郡,卒不滿兩萬,縱然北上,如何與秦數十萬大軍相抗?」

  他哈哈笑道:「幸好有黑夫首義,並且此僚口口聲聲要北伐靖難,吸引了秦廷的注意力。如今咸陽的一切部署,調兵遣將,都是為了剿滅黑夫這大患,大軍集於南陽,與南郡方面對峙,顧不上吾等這些『群盜』。」

  「此刻楚軍若去淮陽,無疑是在提醒秦廷,讓彼輩分兵來擊,倒是給黑夫分擔了壓力,少將軍,龍莫敖,楚國能做出這種損己利人之事麼?」

  蔡賜附和道:「昔日,吳王夫差國勢未穩,便匆匆北上爭霸,結果落得個社稷淪亡,豈能效仿?左徒說得對,只有先坐大,復楚故地,才能誅滅暴秦。」

  范增頷首:「淮陽是重要,但此時此刻,楚國卻是萬萬不能去攻取!為今之計,還是要儘快收取東楚之地!」

  所謂東楚,便是東海郡及江東的會稽郡,故鄣郡三處。

  范增侃侃而談:「東海郡阻淮憑海,北接齊莒,南通吳會,春秋時,夫差欲通中國,道出江淮,即從事於此,且東海郡戶十數萬,不亞於九江,加上糧食充裕,沃野有開殖之資,方舟有運漕之利,可解楚國之乏。」

  「而江東更是春申君黃歇長久經營之地,江東之人彪悍勇銳,若能得其相助,楚國兵力,將能倍增!待少將軍略取這兩處,遣一大將北取泗水郡,連通齊魯後,楚國之勢已成,再坐觀秦廷與黑夫兩虎相爭,以乘其蔽不遲!」

  項他也不失時機地建言:「少將軍,東海郡亦是吾等故鄉,我來時,聽說項襄祖叔父、項聲叔父在下相帶著項氏子弟舊部舉事,正與秦軍惡戰,不如擊之!」

  「就這樣定了。」

  項籍起身,經過一番商議後,復辟的楚國,未來的戰略方向也已敲定。

  「令尹與亞父、鍾離眛留守壽春,操練那一萬新募的新卒。」

  「我與龍且率軍七千,前往東海郡,渡淮支援下相!」

  「英布,你帶三千人,扎筏渡江,去收取江東!」

  ……

  時間過得飛快,待到六月下旬時,留守壽春的蔡賜與范增收到了項籍發來的捷報:

  率軍東進不過十數日,因為打著楚國與項燕的旗號,項羽已克盱眙(江蘇盱眙),東陽縣少年輕俠更舉事以應(江蘇天長),他們順利渡淮,與下相的義軍接上了頭。

  項籍並得知,項纏也與韓國貴族張良,在下邳舉事,已奪取當地。

  其餘擁兵千人為聚,誅秦吏造反者,不可勝數,東海郡形勢一片大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