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蔡老頭,不會是在做相同的事吧?

  項籍卻道:「蔡賜是在招魂。」

  「敢問招的是哪路魂魄?」英布大奇。

  項籍變得肅穆起來。

  「蔡賜要招的,是十多年前,為保衛楚國,抵禦秦寇入侵而戰死的亡魂們!」

  正說著,卻聽蔡賜用蒼老的聲音,大聲說道:

  「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

  「巫陽焉乃下招曰:魂兮歸來!」

  「勿東勿南,勿西勿北,勿要上天,勿下幽都!」

  「歸來兮!歸於郢!」

  ……

  「汝等可知,不管楚國遷都幾次,不斷吾等國破家亡幾回,總是會將新的都城,命名為郢。」

  年過七十,卻越來越多智的居巢人范增來到項羽和英布旁邊,捋著鬍鬚道:

  「楚都最初在丹陽,名為郢,後來因為各種緣故,或因邦國壯大,或因避強敵,遷了許多回,但不論怎麼遷,新的都城,還是會命名為『郢』。」

  在蔡賜獻上的《楚居》里,就有鄢郢、載郢、湫郢、樊郢、為郢、大郢、鄀郢、郊郢、美郢無數個都邑名。

  但前綴是什麼不重要,是郢就行。

  郢,才是所有楚人亡魂當歸的故土。

  所以宋玉所寫,由蔡賜用楚地方言大呼的《招魂》里,才要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讓游散許久的忠士亡魂,歸於名為「郢」的家鄉——壽春,最後的郢都!

  這是八百年延續的傳統,楚人,尤其是楚國的貴族,這群帝高陽之苗裔們,有一種較之於其它諸侯而言,更強烈的念祖、愛國情感。

  項籍便是如此。

  「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生來容易動感情的項籍也難以自禁,跟著蔡賜念了起來。

  他記得的啊,在楚國滅亡前,項家在壽春城裡也有府邸庭院,他家有高高的大堂和深深的屋宇,亭台重重樓榭,一覺醒來,睜開眼就能瞧見雕刻的方椽,畫的是龍與蛇的形象。

  走出居室,大門鏤花塗上紅色,窗戶刻著方格圖案,年少的項籍踮起腳尖,便能看到城東的山嶺,這時候,大父項燕的手總會撫過他頭頂,祖孫對視而笑。

  那時候自己尚小,整日與兄弟們舞動木劍為樂,叔伯們濟濟一堂,籌辦大父的六十壽宴,庭院內,舞女羅列登場,樂師安放好編鐘,設置好大鼓,把新作的樂歌演奏。

  唱罷《涉江》再唱《采菱》,更有《陽阿》一曲歌揚……

  家人們高高興興快樂已極,一起賦詩表達共同的心意,酣飲香醇美酒盡情歡笑。

  可這一切繁華盛景,其樂融融,都被秦人毀掉了。

  祖父戰死沙場,屍身為秦人所戮。

  忽然間,國亡了,家也沒了!

  項籍怎能不恨,怎能不日夜想著復仇?

  怒氣在胸,項籍怒吼咆哮,本有些緩慢哀情的楚賦,竟帶上了一份雄壯!

  「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干,何為四方些?」

  項籍仿佛看到,在自己高聲所唱招魂聲中,大父項燕,他的父親,氏族的好兒郎們,還有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後,卻被秦人砍了首級的十數萬將士!

  他們的亡魂正源源不斷往壽春而來,旌旗十萬,欲斬秦寇!

  最先是項籍,而後是五千楚人中,不斷有人跟隨少將軍,重複那些略顯拗口的話……

  「魂兮歸來!入修門些。」

  但再拗口,也是熟悉的楚言,比陌生的關中雅言好親切。

  楚不止是一個國名,還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是不是楚人,一張口便知,秦人笑他們鳥語鳩舌,但哪怕是鄉間氓隸苦悶時唱的《下里》《巴人》,也能喊出一股不服周的豪情來!

  相較於貴族們的亡國亡家之恥,想奪回失去的一切,對普通人而言,「不想被異口音的外國人統治」「不想服繁重徭役限制」更占主流。

  但這不妨礙他們在少將軍高潮時,一起激動,一起吶喊!

  英布驚訝地看著周圍發生的一切。

  范增白鬍子下,卻露出了笑。

  他想讓蔡賜招的,只是項燕等戰死之人的亡魂麼?

  不,要招的,還有心懷故國,懷沙沉江的屈原之魂。

  有被欺騙,遭劫盟,孤身囚禁在秦國,最後歸鄉不得,恥辱死去的楚懷王之魂。

  有屈匄、逢侯丑,那些百年來,在丹陽之戰、鄢郢之戰喪命的楚將楚卒之魂,那數十萬在秦寇兵鋒之下,洪水之中,無辜慘死的楚國百姓之魂!

  還有自鬻熊之後八百年間,為昌大楚國,篳路藍縷,已啟山林的一代代王、公、士、民之魂!

  這個偉大的國家,她歷經八百年興衰榮辱,風吹雨打,卻日久彌新,越發璀璨!

  五千里廣袤疆土,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楚辭的浪漫優雅、青銅器的莊嚴厚重、漆器的神秘艷麗,這就是楚的文化。

  如此燦爛文明,豈能說沒就沒?

  縱形體已無,那一股萬千人執念所結的國魂,亦當久久飄蕩,百年不散!

  范增處心積慮,真正想讓蔡賜在此招回的,正是這大楚之魂!

  楚如鳳,雖亡不滅,必浴火重生!

  儀式結束了,蔡賜已淚流滿面,嘶聲力竭高呼道:「東皇太一已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