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於齊亂……

  「朕曾對他們寬容,滅六國不誅豪貴,還令彼輩自實田,不動他們土地一分一毫,只收了鹽、鐵之業官府專營。可這六國遺民,又是如何回報朕的?」

  黨結地方,架空官府,窩藏叛賊,經營私鹽,心懷反意,最後更殺秦吏造反,刺殺皇帝,意欲復辟!

  對這些叛賊,難道還能寬恕不成?

  許多年前,韓非對秦始皇講過一個故事,趙氏的大夫董安於,曾擔任上邑守,赴任途中經過山區,看見一道深澗,兩邊石岸陡峭,如同刀削,險峻無比。

  董安於就扶著車欄,詢問當地人道:「這條澗有人下去過嗎?」

  「沒有。」

  「有不懂事的小孩,或者痴聾狂悖的人下去過麼?」

  「也沒有」。

  「有沒有牛馬犬彘下去過呢?」

  答案還是否定的,董安於事後喟然嘆息道:「我知道怎樣去治理上邑了。如果我執法嚴厲,犯了法就象掉進這道山澗一樣必死無疑,那樣的話,就再沒人敢於犯法了,怎可能治理不好?」

  法無赦,猶入澗之必死!這是法家的鮮明態度,也是秦始皇的決心。

  經歷了高漸離刺殺、封禪事件、齊地叛亂後,他已經對六國士人、豪貴徹底死心。追求王道政治的懷柔路線宣告失敗,接下來,必須在天下人,尤其是六國之人面前,劃出一條深澗!

  齊亂後被處死的萬餘人,便是率先投入這條深澗的祭品,只希望殺掉這群齊國雞,能讓同樣不服王法的楚國猴子膽寒。

  扶蘇認為,東方不寧,是律令太嚴,刑罰太重的緣故,緩刑罰,薄賦斂,就能讓天下歸心。但秦始皇覺得,恰恰相反!

  「膠東除盡諸田,抓捕輕俠為刑徒,治郡如此嚴峻,為何臨淄、濟北一片糜爛之際,膠東卻無人反叛?」

  黑夫在膠東做的事,給秦始皇另一種選擇。

  於是巡視接近尾聲的時候,看清楚六國故地真相的秦始皇,決心在全天下推行新的策略。

  對六國遺留的豪貴們,當糾之以猛!從齊地開始,一個郡一個郡的拔除宗族、地方勢力,將彼輩遷往邊疆。主要是位於秦腹地,又地廣人稀的巴蜀、漢中。而讓各地閭左、僱農等底層黔首,分豪貴之田,讓他們成為支持官府的良民。

  對士人知識分子,則要分化打擊,願意與官府合作的士人,納入公學,以爵祿釣之,使之學律法後為吏,助秦吏掌控地方。不願意服從的,就喪失講學資格,視為非法,其學派書目也將被刪毀,絕不留情!

  還有關東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輕俠惡少年。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群人表面上,做了農夫、商賈、僱農,但暗地裡,仍然連交合眾,橫行於大街小巷,團結在豪俠周圍,並與政府持不合作態度。

  齊地諸田舉旗造反,輕俠惡少年是第一批加入的人!並在其後,成了反秦的急先鋒,雖然沒什麼秩序,但彼輩講義氣,不怕死,且群體龐大。

  對這個群體,光禁止是沒用的,令地方抓捕剿殺,也根本殺不完,皇帝思考了很久後,想出了一個一石三鳥的辦法。

  發配充軍!

  「諸夏同祖,諸夏一家,為諸夏靖邊開疆的血,豈能單單讓關西之人來流?」

  一次東巡後,秦始皇更加明白了,誰才是大秦立國的根本,誰則是需要消耗削弱的對象……

  發天下郡縣輕俠惡少年服邊役,既可消除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又能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輕俠惡少年極其依賴鄉黨,征入軍隊,發配邊地,讓秦軍管著他們,離開了熟悉的鄉土,誰還能反?

  若統御得當,對惡少年悍不畏死的性格因勢利導,讓他們在戰爭里克敵制勝,事後便賞爵封於邊地。由此既能為帝國開闢疆土,又能解決內患隱憂。

  最不濟,也能將這群人,消耗在一次次戰爭中……

  這是不能為任何人知曉的目的,但秦始皇的心態變了,他已不再將那些人,視為自己的子民。

  說做就做,將扶蘇那令人不快的奏疏拋在腦後,秦始皇讓人在大殿中,打開了四海歸一圖。

  這幅地圖,代表了他弱冠繼位後的一統夢想,秦始皇不知曾看過無數遍,現實里的足跡,也幾乎踏遍了帝國的各郡縣。

  但這片疆域,尚未臻於完美。

  他的帝國,還缺最後三塊拼圖!

  ……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這是《秦頌》里的詞句,也是秦始皇在琅琊刻石上留下的宣言!

  他從北邁入地圖。

  大夏乃是太原舊稱,蒙恬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已遠超預想,對北方,皇帝心滿意足,既然匈奴遠遁漠北,也懶得管他。

  接著,秦始皇下意識地將目光投向的西方,自從坑方術士,對東海仙島死心後,那是秦始皇追求長生不死,唯一的指望了。

  對西面,李信滅月氏,建張掖郡,逼迫烏孫臣服,已經將帝國疆域,拓展到了名為「白龍堆」的沙漠邊緣,在那兒修築了「玉門關」。

  下一步,便是令使者商隊探索西域各國,找到西王母邦後,再令李信以車騎一路征伐過去,順秦者為臣,逆秦者毀滅!

  等大秦和西王母邦連成一片,「西涉流沙」自然也就完成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