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持其一端,想松就松,想緊就緊。

  所以商鞅能興法教,也能作法自斃。范雎能在秦昭王的庇護下躲過一次咎責,但當秦昭王不再需要他時,亦要受刑罰處死。韓非在筆下說透了一切,處處為加強帝王權柄考慮,卻忘記了,當他希望的那種「完美君主」終於應運而生時,他這位將君王心思權勢剖析透徹的「知己」,也走到了末路。

  「你說的每句話都對,但既然你如此聰明,又對韓念念不忘,那對不起,只有讓你去死了!」

  君主都是葉公好龍的,沒人懂自己時自嘆孤家寡人,有人懂自己時,卻又害怕本心被揣摩。再者,知己可為友,不可為臣,而萬萬人之上的帝王,是沒有朋友的。

  「也只有張儀這種鬼機靈,功成名就後,才溜得飛快,算是得了善終吧……」黑夫暗道。

  和第一次得到玉圭時的單純欣喜不同,此時此刻,這淡紫色的大庶長標誌握在黑夫手中時,他卻感受不到這「暖玉」的溫暖,只有冰涼,絲絲入心。

  他的心,早就髒了。

  說實話,皇帝的封賞還是很公平的,除了刻意拔高了黑夫一級外,皆嚴格按照律令來執行。黑夫之下曹參、共敖等人,都有升爵,共敖以平原津一戰斬殺田都,一躍成為「五大夫」,曹參也因破高唐時,手下部隊有先登之功,又斬殺田橫,遂連升兩級,變成了「官大夫」。

  全軍將士有功者,亦各按軍爵律封爵,新得的田畝,多被安插在齊地本土,叛亂諸田原先的土地上……

  這是鮮少出現的事,先前秦始皇滅六國,亡其社稷,卻不觸及基層。甚至頒布了「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承認原先的土地歸屬,不碰這塊蛋糕。

  而秦軍士卒的封賞,多發回原籍,滅楚之戰後,整整六十萬人升爵,地一下子不夠分,就安排到豫章、北地等邊疆開荒,當時還引發了不少怨言,黑夫手下的共敖,氣得差點想兵變……

  可這次,皇帝卻一反常態,開始將秦兵將士的田地,安插在人口眾多的齊地,這釋放了不一般的信號:

  如果說,泰山封禪代表秦始皇和六國,尤其是齊魯知識分子的決裂。

  那麼,這次諸田齊亂,則讓皇帝完全拋棄了先前「緩緩圖之」的想法,他不再滿足於維持過去的狀態,朝廷政策徒然收緊!

  諸田或滅或遷,兵卒和軍功地主會被安插進來,稀釋當地勢力。

  另一方面,被秦始皇從2000追加到10000人的處死人數,將被帶去各處,釘死在齊、楚、燕、韓、趙、魏各地,每一處亭舍,這亦意味著,皇帝徹底平拋棄了王道政治的可能,打算以兵道、霸道,用暴力和恐怖來壓制天下……

  這種糾之以猛,或許會變成火上澆油。

  但彭城的滿朝文武,沒人敢勸,秦始皇是一個報復心很重的人,刺殺加反叛,這被多處死的八千人,代表著皇帝的怒火。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這時候跟皇帝講懷柔的人,怕是要被當做那種「務解免赦罪獄,以事威者」的五奸之一吧。

  嗯,頭鐵又天真的扶蘇除外,可惜他身在咸陽,鞭長莫及。

  所以,黑夫的這種往自己手上染血的「自污」,也是無可奈何。

  那種君臣際會的場景,只是文人墨客的想像,或者說,春秋之時的領主和家臣,因為宗法、封建、血脈的羈絆,或許還有赤膽忠心。

  但在戰國,在秦,在權力頂端的朝堂之上。真實的君臣關係,實際上是一對矛盾,他們是又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維持兩者的,更多是利益,而非所謂的「忠義」。

  秦始皇喜歡讀韓非子,黑夫的老丈人葉騰也是韓非粉絲,所以黑夫有幸讀過其中幾篇。

  韓非講過一個故事:「夫賣傭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調布而求錢易者,非愛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盡功而正畦陌者,非愛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錢布且易雲也。」

  這是說,僱農用力耕種,不是由於對主人有什麼恩愛,而是由於能多得報酬;主人對僱農的待遇較好,也不是由於他們愛護僱農,而是希望僱農把田耕種得好些。

  主人好比皇帝,僱農好比群臣,主賣官爵,臣賣智力,這就是官僚帝國君臣關係的寫照。

  真實,太真實了。

  雙方因勢之高下而為君臣,維繫關係的說到底還是利益,但君與臣的利益,往往不同:君主希望臣子能一心為公,但臣子往往懷有私心,要為自己牟利,要為自己和家族留後路,甚至出於安全的考慮,想要把身上綁著的繩子松一松,甚至太阿倒持,讓劍尖的那頭對準君主。

  玩得好的,就成了田氏,成了趙魏韓,玩得不好的,就成了呂不韋。

  這種矛盾,就決定了,不管在那種情境下,臣子與君主之間的博弈,是一刻也不會停止的!

  所以黑夫面對秦始皇,這位有史以來最強勢的大老闆,還想乾乾淨淨,出淤泥而不染,不太可能啊……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身處體制之內,皇帝的信任,是黑夫還能繼續做事的源泉,若是失了帝心,死倒不至於,但一紙命令,他就要滾回咸陽做寓公。

  只有不斷做事,才能想方設法,游到「勢」的上游,因勢利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