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次巡狩在二十八年,出巡代北、上郡,目的是督查北疆進攻匈奴之事。

  二十九年,因為對匈奴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皇帝沒有巡狩,在咸陽宅了一整年。

  三十年開春不久,這位好動的皇帝就再也閒不住了,遂帶著一部分文武官員,郎衛一千,隨從數千,越秦嶺,入漢中,過棧道,經蜀山,至成都。

  巴蜀曾經是古老的方國,但在一百年前的秦惠王時期,被司馬錯所滅,之後巴郡直接郡縣化,但地方豪長如巴氏等在當地影響甚大。而蜀地,則先設了兩位蜀侯,又兩度被秦王以「叛亂」之名革除。

  秦始皇巡視巴蜀,自然也有其明確的目的,巴蜀併入秦百年,也屬於廣義上的「秦地」,也是秦朝舊土神仙之說最盛行的地區。

  秦始皇來此的目的之一,是因為他聽說,描述西王母及光怪陸離最多的《山海經》,出於巴蜀巫祝之手。而西王母邦,就在巴蜀以西的皚皚雪山之中,遂對這裡產生了濃厚興趣。

  但也僅僅是興趣,真正促使他動身的,是去年進攻匈奴後,關中存糧消耗大半,今年還要向邊地十多萬駐軍民夫源源不斷補給糧食。既然關中糧食不斷輸往塞北,那就需要從他處運入,就算官吏在推廣肥田之法,但關東、南郡糧食只夠本地用,於是朝廷只能把主意打到巴蜀。

  這才有了皇帝的巴蜀之行,他是個喜歡眼見為實的人,素聞巴蜀乃秦的第二糧倉,他要自己來看看,才能確定其潛力。

  過蜀山時,秦始皇被這天梯石棧相鉤連的險道給驚到了,也明白當年為何秦數百年不能滅巴蜀,實在是因為路太難走。但進入成都平原,又見到此處之富足安康,不亞於關中,更重要的是溝渠遍地,灌溉粟田,沃野千里。

  皇帝回望蜀山,不由嘆道:「嗟乎,朕始知當年司馬錯將軍伐蜀時為何說,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司馬將軍入靖邊之祠,不足為奇,斬首雖不及武安君,但奪地過矣!當使其亦入於勛廟!」

  這是巴蜀併入秦百年來,第一次有君主前來,不過蜀中的秦人移民,卻不怎麼激動……

  一直以來,巴蜀就是秦國流放犯最集中的地方,當年嫪毐之叛,其餘黨眾多,被秦始皇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呂不韋的家人、黨羽亦然,蜀地也是他們流放的最終地點。這地方,就好比後世英國的十三殖民地、澳大利亞,本地人多是流放犯後代,自然不會對秦有太深歸屬感。

  不過在官吏組織下,形制與咸陽別無二致的成都城,還是用錦緞披掛在城牆上,迎接皇帝蒞臨,使得皇帝對成都的第一印象不錯,就是本地喜好花椒、茱萸的食物味道讓他不太喜歡。

  年紀大了,秦始皇不僅左耳的弱聽越來越嚴重,胃也不怎麼好。

  在成都住了幾日後,秦始皇在郡守的陪同下,去巡視了「湔堋」(jiān péng),也就是都江堰。

  此時正是一年裡岷江水最大的時候,卻見湔堋將岷水一分為二,非但沒有鬧洪災,反倒讓周邊無數田畝得到了溝渠灌溉,一舉兩得。

  秦始皇對水利一向重視,當年就力排眾議讓鄭國造完了鄭國渠,眼前這座大堰看似簡單,卻使桀驁不馴的岷江從大害變成了蜀郡大利,灌溉了沃野千里。自此以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百姓不知饑饉,源源不斷的糧食沿著江水送往南郡,再送去中原充當秦軍軍糧。

  皇帝便下達了一項新令:蜀郡守李冰,雖然還不夠資格入勛廟,但可在成都、都江堰納入官方祭祀,使之香火不絕。

  他還接見了蜀郡的溝渠官員,李冰的孫子李靈。

  郡守稟報秦始皇:「穿石犀溪於岷江南,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皆靈之功也……」

  秦始皇頷首,看著地上頭戴斗笠,腳上踩草鞋,親自下水視察的李靈道:「今海內一統,不少地方都需修溝渠,大秦最缺的,就是如李冰祖孫三代這樣的幹吏!到處都是汝等用武之地!」

  他問了李靈幾句話,若不是巴蜀,是其他地方,也能因地制宜修好溝渠麼?

  李靈唯唯應諾,一高興,秦始皇就升了李靈的官,任命他做了「上河農都尉」,秩六百石,讓他入秋前後,從咸陽去賀蘭山報到,幫北地郡尉黑夫在當地修渠灌溉新開闢的田地……

  就在秦始皇要離開成都,返回關中前,蜀郡尉常頞(è),並巴郡大商賈巴忠,一同拜見了皇帝,並告知了他一件事。

  「陛下,巴忠使人向南探索商路,數年下來,頗有所獲,在巴蜀之西南,有西南夷君長數十,其名邛都、名夜郎、名靡莫、名滇,皆椎結,耕田,有邑聚,人口數萬到十萬不等。其中,滇國位於成都之南千五百里外,乃是楚國將軍莊蹻(qiāo)所建……」

  「噢?」

  這是秦始皇從未知曉的:「西南夷之地,亦有楚國餘孽?」

  常頞便匯報起了關於滇國的事情:「那莊蹻本是故楚莊王苗裔,有人說他於楚威王、懷王時,奉楚王之命攻西南夷,過且蘭,至滇池,滇池方三百里,旁有平地,肥饒數千里!」

  「莊蹻奪取滇地後,本欲回報楚王,時值司馬錯將軍奪楚巴、黔中地,莊蹻道塞不通,不能歸楚,於是便帶著數千兵卒留在滇池,變其服,從其俗,自稱滇王,至今已五十餘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