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殿尾的博士們就等這一刻,也引經據典,大談什麼「周文武分封,使周得壽八百載」,秦繼殷、周之統,也應該延續這一做法……

  甚至連武臣的隊列里,除了王翦坐定閉目默不作聲外,因功封為上卿的將軍們也紛紛表示支持。

  一時間,殿內群臣以贊同居多,都說封建子弟為便。

  唯獨黑夫低下頭,為王綰感到一絲不妙!

  果然,在一片贊成聲中,等待多時的廷尉李斯赫然起身,走到了殿堂中央。

  他手持白玉圭,朝皇帝重重一揖,說道:「陛下,臣以為,左丞相及群臣封建之說,皆迂闊之言也!」

  此言一出,方才還討論得熱火朝天的殿堂,徒然冷卻下來。

  王綰沒料到,事先通氣時未反對此事的李斯,此刻卻站到了他的對立面,猝不及防下,心中亦有些惱怒。

  群臣則瞪大了眼睛,博士們滿是敵意的目光投向李斯,一些方才出聲附和的人,則立刻閉了嘴,開始退回座位上,準備再觀察會局勢。

  「來了!」

  唯獨黑夫捏緊了拳頭,他對此早有預料,只是沒想到,這場郡縣封建之爭,國策之爭,在第一次大朝會,便如此劍拔弩張!

  ……

  PS: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後漢書·輿服志下》

  第0327章 封建與郡縣

  直到親眼見到,黑夫才發現,秦的國家大計,並不由秦王、皇帝一拍腦袋獨裁決之,而是採取了和後世一樣的策略:開會。

  比如秦孝公時,商鞅和甘龍,杜摯等大臣在孝公面前開會,一番辯論後,秦孝公傾向於商鞅,變法才開始。

  秦惠文王時期,張儀和司馬錯也搞過伐韓還是滅蜀的辯論,最後司馬錯勝。

  秦武王時,樗里疾和甘茂就進攻宜陽進行過辯論。

  就連秦昭王時,關於武安君白起的罪過和生死,雖是秦昭王一意孤行,但也遵循形勢,讓群臣開會表決……

  這種御前會議被稱之為「廷議」,也是每次朝會的主題。

  這既是秦國的傳統,也是秦始皇推崇至極的《韓非子》里主張的:「人主雖賢,不能獨計!力不敵眾,智不盡物,與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國……」

  當然,會議的結果,絕不是少數服從多數,這些廷議的流程很像是辯論賽,君王不親自下場,只作為主持人與裁判,冷眼旁觀,卻擁有最終的定奪權。

  之前議尊號,眼下的封建郡縣之爭,亦是如此……

  從黑夫的位置看去,正方一辯手王綰還沒說話,二辯手,九卿之一的宗正則赫然起身,質疑李斯方才那句話是什麼意思?是否有中傷群臣之嫌?

  反方一辯手李斯今天也不怕得罪人,政見這種東西,要麼別發表,一旦出言,就得死死站住腳,決不能遲疑後退。

  他露出了笑:「我說,封建之議,乃食古不化之言!」

  不等宗正搶白,李斯便朝秦始皇又一揖:「請陛下,容臣細細道來!」

  「可。」

  秦始皇作為裁判,給了反方說話的機會,正方辯手也只好偃旗息鼓,豎起耳朵細聽李斯的破綻。

  李斯道:「方才諸君言,周有天下,將土地像剖瓜一樣分割開來,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子弟為諸侯。諸侯百餘,如繁星羅列,四布於天下,就像輻條集中於車轂般,集結在周天子的周圍;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藩籬,可是如此?」

  他說的沒毛病,宗正等人只好點頭稱是。

  李斯是誰?學閥荀卿的弟子,本人也是個學霸,在稷下、蘭陵都混跡過,儒家的那套東西,他熟得不行,見對方入套,便立刻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他侃侃而談道:「但接下來的事,諸君卻為何避而不談?周室傳承不過百餘年,到周夷王時,因是被諸侯擁立,竟親自下堂去迎接諸侯,害禮傷尊。周宣王雖有中興,卻也無力決定魯侯之嗣。就這樣日漸陵夷,到周厲王、周幽王,諸侯更加難制,共侯伯公然行天子之政,申侯勾結犬戎入寇。等到平王東遷後,周已自列為諸侯,從那以後,箭射王肩者有之,問鼎輕重者有之。諸侯乖戾,再沒人把天子看作天子。」

  「故而我以為,博士言周傳承八百載,實則不過三百年,之後五百五十年,所謂周天子,不過是一個空名罷了!個中緣由,是因為周分勢為百餘諸侯,最後王室侵陵衰敗,諸侯尾大不掉……」

  一口氣說完周封建之壞處後,李斯總結道:「故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數百年過去,諸侯都疏遠了。為了兼併土地,如仇讎般互相攻擊,彼此誅伐,連周天子也弗能禁止,甚至被諸侯反噬,日漸衰微。」

  「如今周朝留下的五百五十年亂世,總算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秦之郡縣。對於諸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賞即可,何必重蹈周室覆轍呢?故我以為,封建非良策,在各國設置郡縣,方為安寧天下之術!」

  李斯言罷,殿堂內鴉雀無聲,只剩下黑夫所站位置前方的史官胡毋敬興奮之餘,持筆在帛上沙沙的記錄聲。

  身為史官,要記錄朝會上群臣的一言一行,最枯燥的,莫過於一天無事,記上一堆歌功頌德之言了。

  反之,這種朝臣持截然相反的態度,當堂辯論的場面,記錄起來就有趣多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