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某帝?」

  一位來自鄒地的年長儒生,聽王戊得意洋洋地說了「玄帝」的尊號後,忍不住笑出了聲。

  博士們雖然也來自不同學派,七十餘人,竟能分十來個派系,相互撕逼沒有一日消停,但在對上其他群體時,卻還是齊心協力的。

  於是,這位鄒博士和其他博士對視一眼後,便說道:

  「吾等奉命在丞相府、御史府商議後,進言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故帝號已不足尊,唯皇可也!」

  「皇?」

  除了黑夫外,眾議郎都目瞪口呆,他們都糾結在「帝」上了,哪能想到這茬呢?

  按照儒生們不知從哪裡找出來的「典籍」證明,結合當世傳說,三皇可是比五帝還要古老的,不過到底三皇是哪三個,說法也不一而足,或說是伏羲、女媧、神農,或說是伏羲,神農,黃帝。

  雖然議郎為六百石之官,地位俸祿都比博士高,但在拍馬屁的技術上,卻被博士們完爆了。

  這時候,黑夫也瞧見,博士中,有個笑容有些尷尬的年輕人,正是在陳縣舜廟被他手下們搜身的魯儒叔孫通……

  「叔孫先生。」黑夫走過去和他打招呼,他還因聽到了叔孫通的一番自言自語,算捏著他一點把柄呢。

  叔孫通不敢怠慢,與黑夫見禮後,黑夫便出於好奇,問博士們到底獻上了何種尊號。

  現在眾人的帛書已經獻上,無從更改了,說也無妨,於是叔孫通對他輕聲道:「雖然吾等決意獻三皇為尊號,但對於三皇之中誰最尊貴,卻因學派不同,而看法不同……」

  這很正常,儒家內部分了好多學派,都快打出狗腦子了,除了傳統的各家外,因為為不同經典做注不同,又分了好多,例如春秋分三家,詩也分數家,為某一句微言大義的理解區別而不相為謀。

  叔孫通道:「於是吾等分為了三派,爭議不休,而後,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廷尉選定了泰皇……」

  黑夫問他:「那你獻了什麼?」

  叔孫通道:「我當然是隨大流了,左庶長還記得在陳縣見過的漆雕氏和樂正氏二老么,他們和二十餘博士則獻了另兩個,漆雕氏認為地皇為佳……」

  「而樂正氏則進獻了他們以為最尊貴的尊號。」

  黑夫心裡一緊,莫非是……

  叔孫通笑道:「天皇!」

  ……

  PS:嘛,當時秦國諸臣議帝號的參與度和心理,應該和大伙兒給黑夫取姓時差不多,想想那場景應該挺好玩的。

  第0322章 不謀而合

  入夜時分,忙碌了一整天的丞相、御史及諸卿官署紛紛滅了燈火,官吏各歸其家,章台街兩側陷入了一片黑暗。

  但一牆之隔的章台宮內,秦王政的寢宮卻依舊燈火通明,光亮由殿堂上十餘架高大如樹的青銅燈架發出,從齊地海濱運來的上好鯨油作為燃料,讓燈蕊長明不滅。

  秦王政一天的工作,尚未完成,隨著疆土急劇開闢,他每日需要處理的政務也迅速增長:

  新置各郡要委派的守、尉、監人選需要他審批,預計徙往咸陽的六國豪富名單也擬定出來了,需要批准,還有打算近期推行的收天下兵器、隳各地關梁,在齊楚燕推行秦律及秦的度量衡……

  秦國所做的不僅是毀滅舊世界的青銅軀殼,也在鑄造新秩序的鑌鐵骨骼,需要構建的東西太多了,簡直是千頭萬緒。

  所以秦王政才會如此忙碌,他白晝審核斷獄,深夜整理奏書,第二天雞鳴便起,又事必躬親地操持文墨,將新送到的奏書一一批閱,發往丞相、御史處。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用這句話來形容秦王的工作,再合適不過。若非他身處壯年,精力充沛,一般人早就被壓垮,或者怠政了。

  總算料理完這些事,讓兩個身高馬大的郎衛將閱畢的上百斤奏疏抬走後,夜色已深。秦王政才在宮人侍候下,用熱水敷面片刻,又馬不停蹄地讓人將群臣所議帝號的奏疏送上來。

  最先打開的,是丞相隗狀、王綰,御史大夫馮去疾、廷尉李斯四位大員的合奏。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故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裡面還附錄了一份博士們撰寫的奏,疏詳細說明了此種觀點。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故而三皇之中,泰(太)皇最貴。」

  閱畢後,秦王政手指輕輕敲打著案幾,暗道:「制、詔,以及天子稱朕倒是不錯,不過這帝號為泰皇……」

  他濃須下露出了一絲看透一切的笑,意味深長地說道:「右丞相和廷尉,都是楚地人啊……」

  所謂太一,亦可稱之為「東皇太一」,乃是楚人崇拜的至高天神。三皇之中,泰皇最貴,這最初楚地儒生、士人的看法,近百年來,也漸漸流至中原,得到了普遍承認。

  但秦王政卻偏不喜歡!更不會在自己的功業里,添加絲毫有楚地色彩的東西。

  「隗狀、王綰、馮去疾也就罷了,李斯素來精明,此番為何如此糊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