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黑夫卻是不愁,只是在傍晚時分讓櫞跟著他來到漢水之濱。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撐著船隻來往運送行人的船家,依然唱著幾百年前就流傳的歌謠。夕陽之下,被太陽染成紅色的水面一望無際。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漢水與長江、大河、淮水一起,並列為這時代的四大水系。比起黑夫曾經渡過的汝水而言,寬了何止兩三倍。

  水邊有一群少年人,赤條條的在水邊嬉戲玩鬧,不同於北方的旱鴨子,他們從小就水裡來水裡去,練得一身好水性。這群少年快活的游著,或順江而下,或逆水而上,身體棒的還會在漢江上橫渡一個來回,他們將會是南郡三千「樓船之士」的主要徵召對象。

  黑夫還看到一撥又一撥的浣衣女人們,在水邊揮舞著棒槌,一邊搗衣搓洗,一邊高聲拉扯著家長里短。更有一些老漂婦在江水裡淘洗籮筐、瓦罐……

  漢水是南郡人的母親河,數萬戶人家生活在漢水兩岸,仰仗漢水灌溉他們的田地,也依靠河水裡取之不盡的水族來補充肉食。

  不過到了夏秋時節,漢水就沒有眼前這麼溫柔了,那就是眾人恐懼的「漢水湯湯」。水患每年都會發生,衝垮一些低洼地帶的田地、屋舍,讓水邊的居民膽顫心驚。

  「到那時候,才是真正的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沿著漢水走了百餘步,說了一通看似不相關的話後,黑夫才問櫞:「但是姊丈,你有沒有想過,這奔騰起來比牛馬疾馳還要快的涇流,若也能像牲畜一樣,被用來替人幹活,那該多好!」

  「駕馭……涇流?」櫞無法想像。

  「不敢說駕馭。」

  善泳者易溺,對大自然還是要心存敬畏的,黑夫笑道:「只是希望河伯將這白白浪費掉的流水之力,分享一點給吾等,如此而已。」

  櫞依然覺得黑夫的想法是異想天開,他們會從江河裡勺水飲用,可以修築水利水壩,分出徑流,讓其流入乾涸的田地,但直接讓水流像牛馬牲畜一樣幫人幹活?

  「那怕是河伯、湘君等水神才能辦到的事吧,人豈有水神之能?」櫞提出了質疑,想法是好的,但他不覺得以區區人力,可以辦到這種事情。

  黑夫搖頭道:「不然,我聽說上古之時,人也以為火是天神之賜,直到有一位叫燧人氏的聖賢親手打出了火。現如今,以燧石與小刀取火,隨便一個孩童都能辦到,還有人覺得這是神跡麼。」

  他知道,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認識和征服自然的歷史,第一階段是火的發現和利用;第二階段是畜力、水力、風力等自然動力的利用;再往後才是化石燃料、電力、原子能……

  現如今的華夏,還處於第二階段初期,已經充分利用了牲畜之力,但對於水力、風力的利用還極其有限。中華大地上,成千上萬的溪水江河奔騰入海,其勢能都在被浪費,無人想到去利用。唯有數不清的隸臣妾和百姓,依然在拼命用自己的勞力去做那些重活,在如此繁重的勞力下叫苦不堪,很多人活不過三四十歲……

  所以黑夫覺得,也是時候將科技從2.1升級到2.2了,穿越者不止是要彌補那些歷史的遺憾,還要力所能及地解放生產力,將更多的人從單調的重活里解放出來,也是他的歷史使命。

  而這一切,當從漢水邊的這場談話開始。

  「姊丈還記得你我在安陸做的那個小水輪吧?」黑夫道。

  「記得。」但櫞只把它當成是逗小孩子玩的遊戲之物。

  黑夫提點道:「那其實便是用來利用水力的利器,水流拍打水輪上的橫木,讓水輪轉動,晝夜不停。若是在水輪上再安裝一木軸,木軸上再安放木碓,當然具體如何安放,還得由姊丈摸索……如此一來,不必人去靠身體重量踩壓,木碓不就在水輪帶動下,自己動起來了麼?」

  眼看櫞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黑夫知道他總算是聽懂了,便道:「這便是我說的不用人力,也能自行舂搗礦石、糧食的神器。」

  「此物以水而動,就叫水碓如何?」

  第0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

  二月下旬的一天,食時剛過,一輛輛馬車便陸續從江陵、郢縣向北駛來,他們的目的地是紀山腳下的冶銅工坊。

  安車在工坊門口停下,銅官揚昔立刻迎了上來,今天來的,可都是他真正的頂頭上司,那便是南郡工曹里的工官、工丞們。

  不過這些穿著官服,頭上戴冠的工官、工丞都主動讓開道路,讓一輛速度很慢的老牛車駛在最前頭,卻見車內坐著一位蒼頭老丈,安詳地坐於車內,他衣袍整齊,手上卻滿是老繭和褶皺。

  「不曾想,竟是陳翁駕到!」

  銅官揚昔感覺十分驚喜,連忙趨行過去,與一眾工師、工官一起將老人攙了下來。

  這位老人叫陳壹,乃是南郡資歷最老的工師,陳壹年輕時候本是個普通工匠,但因為技藝出眾,擅長做木工、石工的活,因此被調到蜀郡,在蜀郡守李冰手下做事。那幾年間,他與無數工匠一起,協助李冰治理岷江,建造了「湔堋」(jiānpéng),也就是後世的都江堰!

  那座大堰是陳壹一生的驕傲,在他們的奇思妙想下,桀驁不馴的岷江從大害變成了蜀郡大利,灌溉了沃野千里。自此以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百姓不知饑饉,源源不斷的糧食沿著江水送往南郡,再送去中原充當秦軍軍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