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四卷 冬第五章 香殞神谷(11)

  “夫人不必擔心,在美國治這種病,是不成任何問題的。因為這裡有先進的醫療設施,當然,更主要的是您吉人天相,祝福您會一天天好起來的。”張之丙和助手小D將趙一荻扶上了轎車,然後她們開著車送趙一荻回希爾頓大酒店。

  “謝謝你們,”趙一荻在車裡說:“你們是從紐約專程趕來採訪漢卿的,可是,你們卻到這裡來接我,太過意不去了。”

  張之丙說:“夫人此言差矣,其實我們到這裡來,才是給您和張先生添了麻煩。因為我們的‘口述歷史’,消耗了張先生許多休息時間。現在,我們的訪問已經快到尾聲了。如果順利的話,張先生的‘口述歷史’,在年內就可以完成了!”

  “但願你們成功!”趙一荻說。她知道張之丙教授對張學良的採訪,起源於1991年3月,那時張學良剛有了真正的自由,正在紐約進行訪問。

  3月26日下午,位於紐約郊區的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裡忽然駛來幾輛小轎車,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張學良從車裡走出來,這是他在紐約的首次公開亮相。他之所以能來“哥大”與學生們見面,是由於著名建築家貝祖貽的夫人從中玉成,才使得哥倫比亞大學的歷史糸師生有與張學良一起座談的機會。在張學良抵達該校時,貝夫人首先向少帥介紹了女教授張之丙。這使得她在日後才有機會充當張學良口述歷史的主要採訪人。

  座談會在和諧的氣氛中開始,張之丙見學生們撳動錄音機的電鍵時,以徵詢的語氣請示張學良:“張先生,學生們如果將您的談話錄音,不會見怪吧?”

  張學良大度地說:“我無事不可對人言,你們錄吧。無論什麼事情,公事、私事,假如有不能對人說的,我不能說,也不能做!”這就是英雄的本色!張學良口若懸河地講起了東北軍、談九一八事變、談人生、談理想和抱負與他青年時所走過的路。一直談到他諱莫如深的西安事變,對這一敏感的問題,張學良只以“我做事,我負責”六個字一言以蔽之。

  出生在台北的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糸教授張之丙,早年在台北求學時就是張學良的崇拜者。張之丙早年在台北時以研究中國近代史為主,同時也曾涉足於政界。後來她因為厭惡國民黨腐敗的官場,與志同道合的蘇先生毅然辭職飛美。情願捨去高官厚祿而去潛心鑽研學問。特別對東北史與張氏父子的研究課題頗感興趣。她多年來就想與幽禁中的少帥見上一面,可是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政治形勢下,她找遍了門路也未能如願。現在,她終於在美國“哥大”通過她所熟悉的貝夫人請來了正在美國探親訪友的少帥來哥大座談。這使得從小就景慕少帥的美夢得以變為現實。

  但是,張學良雖然脫離了台灣,可是半個世紀籠罩在他心中的陰影並沒有完全消失。張之丙發現張學良在與學生座談的時候,所談的大多與他已與報界公開發表的談話別無二致。因此,張之丙便想單獨與少帥談一次,以便能夠開啟少帥那封閉多年的心扉。

  張之丙告訴張學良:她為了研究她所尊敬的少帥,幾年前還親自去了一次祖國的東北。她到了瀋陽,去看了大帥府的舊址。張之丙說:“我到了瀋陽才知道,東北的民眾對您有多麼深的感情,他們都希望你在有生之年回去看看啊!”張學良說:“東北是我的老家,我當然要回去!”張之丙發現張學良雖然在歸鄉的態度上很明朗,可是少帥在說這話的時候卻有難言的苦衷。所以,增加了這位女學者想急於和少帥親自面談的想法。這樣,她決定再一次請求貝祖貽夫人從中玉成。她已經有了一個讓張學良真正向世人坦露胸襟的大膽採訪計劃!

  5月14日,張之丙教授為了答謝少帥去“哥大”座談,特別在紐約的曼哈頓中城一家中國飯店裡備下了一席便宴。今夜的張學良神采奕奕,沒有了那天公開活動時的拘謹。陪客除貝祖貽夫人外,幾乎全是張之丙的“哥大”同事和學生。

  席間,張之丙拿出她1990年去祖國東北訪問時,在瀋陽張學良舊居所拍攝下來的一組照片。張學良的心頓時激動起來,他是在離家半個世紀後首次在張之丙的照片裡一睹故居之貌。張之丙拍攝的照片共分兩部分,一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張府老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另一部分則是後院建於1927年的大青樓。張學良不禁淚花滾動,口中喃喃地說:“這麼多年了,歷經了戰爭,沒有想到還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也就是在這次餐聚中,張學良還進一步地了解到張之丙教授的身份。原來,這位女學者就是張其昀(浙江才子、曾任國民黨中宣部長)的秘書。而張其昀早在大陸時就與少帥有舊,所以由於這幾層關係,將張學良與張之丙的關係拉近了。張學良在了解到張之丙女士是由於厭惡國民黨官場的腐敗,才毅然捨棄仕途來美國執教鞭時,他也為張之丙多年來一直想採訪他的熱誠所感動。

  張之丙說明了她的真意:哥倫比亞大學歷來是珍藏中國近代歷史人物檔案最豐富的地方。許久以前,“哥大”就有人創造了“口述歷史”的新方法,為哥倫比亞大學,也為世界的歷史寶庫保存下來一批珍貴的資料。“哥大”從前曾為在美國生活的李宗仁、胡適、顧維鈞、陳立夫、孔祥熙、宋子文等進行過口述歷史。現在,張將軍已來美國,“哥大”也希望能為他進行一次“口述歷史”的工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