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興漕先有張孚敬(2)
通惠河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與通州區之間,現在是北京市主要的排污河道。通惠河的開鑿,始於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592年),由古代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主持。當時河道自西北西直門橫貫京城,東南至通州,入北運河。據說,河道鑿成後,元世祖在積水潭見船隻很多,舳艫蔽天,非常高興,就賜名為“通惠河”。元末明初,通惠河時通時塞。明朝初期,也有不少人建議疏通通惠河,但沒有付諸實施。嘉靖七年(1528),張璁主張疏通通惠河。他在上給皇帝的奏疏中說,疏通通惠河的根本目的,就是可以讓從南方運來的糧食直接運到京城中來。明朝的首都北京離當時的糧食產地江浙一帶很遠,糧食都要通過運河從南方運到京城來。通州在當時就成了京城的糧倉。但是,通州與京城之間的水道聯繫不能疏通,就必須靠車馬運輸。明代中期的正統十四年(1449年),因為蒙古的也先的入侵,京城危急。當時政府就下命令,令京城中的居民將通州糧倉內的糧食搬入城內,每搬兩石居民自己可以得一石。第二天,糧倉仍然有很多的糧食搬不完,又命令京城的居民搬進來的糧食都歸自己。但是,糧食還是搬不完。最後,只得一把火將糧食全部燒光,以免落入敵人的手中。這件事對於後來的官員們觸動很大。一直有一些人要求將通惠河疏通,讓運河上的漕船直接到達京城。張璁對於這樣的想法非常同意。他否決了另外一名大臣桂萼疏通三里河的建議,而認為疏通通惠河的操作性更強。他說:“通惠河全長不過五里,落差不過五尺,只要在適當的地方修建閘門,就可能使漕船的運輸直達京城。”在他的主張下,巡按御史吳仲成為河道疏通的總指揮。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通惠河疏浚工程完成。吳仲為此還專門請求朝廷對管理通惠河實施一些必要的日常維護措施,並撰寫了《通惠河志》。從此,從南方運來的糧食,可以從通州水運直達京城,解決了京城運糧的困難。 然而,張璁當政期間的政績並不能掩飾他的跋扈。嘉靖八年(1529年),張璁因為與首輔楊一清的矛盾而被皇帝命令他退休。可是,張璁一離開京城,皇帝就又對他念念不忘。於是,皇帝問楊一清說:“我現在召還張璁,可不可以?”楊一清自然是不願意張璁回來,於是便說:“召不召還張璁,是皇帝您決定的事情。只是,剛剛讓張璁走,便又讓他回來,恐怕變得也太快了一些吧!”皇帝想想也是。但是,過了一兩天,還是忍不住命行人司的行人拿了一道自己的手諭,去追了張璁回來。張璁到了天津,接到皇帝的諭旨,便回來了。同樣的事,還發生了兩次。最後一次是在嘉靖十五年(1537年)。先一年張璁因病請休,回到了浙江永嘉。可是嘉靖皇帝還是想念他,派錦衣衛的官員帶著聖旨去浙江永嘉催他回朝。這一次,張璁再也沒有回到京城了。他在途經金華府的時候因為病情太重而無法成行。三年之後,張璁逝於家。消息傳來時,嘉靖皇帝正好在自己登基以前生活的安陸(即今湖北鍾祥縣),睹物傷情,更是傷悼。 (陳時龍)
通惠河畔演吳仲(1)
通惠河是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的由通州入北京的一段,在從修成到停用的數百年時間裡,對沿岸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發生了極大的影響。關於它的修建與維護,費盡了許多的周折,也留下了許多涉及北京城的故事與傳說。 作為人工開發的運河,是一種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的人工水道。除航運外,運河還可用於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世界各國均重視運河的開拓。中國的運河建設也有悠久的歷史。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正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 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大運河自開鑿至今,經歷了2400餘年的歷史。運河路線隨著歷代京都的改變和黃河的改道,曾幾經變遷。 京杭大運河最早源於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邗溝,此舉疏通了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隋煬帝即位後,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濟要依靠江淮。公元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以後陸續修浚各河段,到公元610年,開通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等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以後歷代又有修浚。 到了元代修浚完工的大運河,全長三千多里,可分為下列各部分:從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從通州南入大沽河,西南接御河的通州運糧河;從天津南至臨清,接會通河的御河(即衛河);從臨清至東平路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的會通河;從須城的安山到濟州,接泗水入黃河的濟州河;從黃河到揚州入長江的楊州運河;從鎮江經蘇州、嘉興達杭州的江南運河。其中,運河南部的水段因水網密集,水源豐富,故能長期保持暢通狀態,對促進沿岸經濟發展。例如揚州運河一段,起自清江浦至瓜州古渡入長江,長170餘公里。這是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明清時期來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聚居在揚州以及淮安河下,競相建造精巧雅致的私家園林成為當時比較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相比之下,北方段的運河因為水源的缺乏,再開通和維護方面的成本要高得多。如通惠河,它的修建和維護便經歷了許多的波折。 歷史上關於通惠河的修建和維護,有兩人值得一提。最著名的就是元代的大科學家郭守敬。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太祖出兵攻破金中都城,建成元大都,就碰到了漕運所需的水源問題。當時運河只到通州,由通州至大都一百餘里路程,需要通過陸路運輸。每年陸運若干萬石官糧,風霜霖雨,驢畜死者不可勝計。水利專家郭守敬因而受命修浚通惠河。他取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水,沿西山集納多泉,匯瓮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建起自建德門水關入大都城,穿積水潭,經今什剎海、北海、中南海,出崇文門,至八里橋西向東南折,經今通州西火車站、農印廠、車裡墳、東小馬莊,至土橋村又南折,至今皇木廠村南入白河的運河,全長一百六十餘里。為解決水位差異的問題,他採用“提閘過船”法,在其間建閘二十四座。通惠河修成後,無論是從會通河來的內航漕船,或者從天津港來的海運漕糧,都可以通過通惠河直達積水潭,最高時可達到年350萬石漕糧的運力。而積水潭也出現了舳艫蔽水的繁榮景象。元世祖自上都回,見到其景,遂定名為“通惠河”,此名一直延續至今。 除了郭守敬,明代嘉靖年間官員吳仲對通惠河的疏浚,在歷史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往往為人們所忽略。吳仲修浚通惠河的背景,與明代北京城的重建有關。 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糧餉供應仍依靠漕運。永樂時期在元大都的遺址上重建北京城,規模比原來更為宏大。但由於修建過程中,向南擴張,將原來位於大都城外的通惠河包入城內,這使得原來可以由通州直抵積水潭的航段不能再用,故將這一段航道埋入地下,成為暗河。漕船開至城東東便門,便不能進入。明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在今東便門外修建大通橋,成為通惠河新的起點,所以明代的通惠河也稱大通河。但由於水源等問題,通惠河並不暢通。故明初大運河的漕糧至張家灣停泊,由陸運至京倉。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憲宗詔平江伯陳銳等疏浚通惠河,雖有所成效,終因水源不足,且河道狹窄,試用兩年後,河道又淺澀如舊,不能順暢通行。其後政府多次議修,都不太成功。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客觀的水源問題等,還受到許多的人事牽制。
通惠河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與通州區之間,現在是北京市主要的排污河道。通惠河的開鑿,始於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592年),由古代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主持。當時河道自西北西直門橫貫京城,東南至通州,入北運河。據說,河道鑿成後,元世祖在積水潭見船隻很多,舳艫蔽天,非常高興,就賜名為“通惠河”。元末明初,通惠河時通時塞。明朝初期,也有不少人建議疏通通惠河,但沒有付諸實施。嘉靖七年(1528),張璁主張疏通通惠河。他在上給皇帝的奏疏中說,疏通通惠河的根本目的,就是可以讓從南方運來的糧食直接運到京城中來。明朝的首都北京離當時的糧食產地江浙一帶很遠,糧食都要通過運河從南方運到京城來。通州在當時就成了京城的糧倉。但是,通州與京城之間的水道聯繫不能疏通,就必須靠車馬運輸。明代中期的正統十四年(1449年),因為蒙古的也先的入侵,京城危急。當時政府就下命令,令京城中的居民將通州糧倉內的糧食搬入城內,每搬兩石居民自己可以得一石。第二天,糧倉仍然有很多的糧食搬不完,又命令京城的居民搬進來的糧食都歸自己。但是,糧食還是搬不完。最後,只得一把火將糧食全部燒光,以免落入敵人的手中。這件事對於後來的官員們觸動很大。一直有一些人要求將通惠河疏通,讓運河上的漕船直接到達京城。張璁對於這樣的想法非常同意。他否決了另外一名大臣桂萼疏通三里河的建議,而認為疏通通惠河的操作性更強。他說:“通惠河全長不過五里,落差不過五尺,只要在適當的地方修建閘門,就可能使漕船的運輸直達京城。”在他的主張下,巡按御史吳仲成為河道疏通的總指揮。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通惠河疏浚工程完成。吳仲為此還專門請求朝廷對管理通惠河實施一些必要的日常維護措施,並撰寫了《通惠河志》。從此,從南方運來的糧食,可以從通州水運直達京城,解決了京城運糧的困難。 然而,張璁當政期間的政績並不能掩飾他的跋扈。嘉靖八年(1529年),張璁因為與首輔楊一清的矛盾而被皇帝命令他退休。可是,張璁一離開京城,皇帝就又對他念念不忘。於是,皇帝問楊一清說:“我現在召還張璁,可不可以?”楊一清自然是不願意張璁回來,於是便說:“召不召還張璁,是皇帝您決定的事情。只是,剛剛讓張璁走,便又讓他回來,恐怕變得也太快了一些吧!”皇帝想想也是。但是,過了一兩天,還是忍不住命行人司的行人拿了一道自己的手諭,去追了張璁回來。張璁到了天津,接到皇帝的諭旨,便回來了。同樣的事,還發生了兩次。最後一次是在嘉靖十五年(1537年)。先一年張璁因病請休,回到了浙江永嘉。可是嘉靖皇帝還是想念他,派錦衣衛的官員帶著聖旨去浙江永嘉催他回朝。這一次,張璁再也沒有回到京城了。他在途經金華府的時候因為病情太重而無法成行。三年之後,張璁逝於家。消息傳來時,嘉靖皇帝正好在自己登基以前生活的安陸(即今湖北鍾祥縣),睹物傷情,更是傷悼。 (陳時龍)
通惠河畔演吳仲(1)
通惠河是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的由通州入北京的一段,在從修成到停用的數百年時間裡,對沿岸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發生了極大的影響。關於它的修建與維護,費盡了許多的周折,也留下了許多涉及北京城的故事與傳說。 作為人工開發的運河,是一種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的人工水道。除航運外,運河還可用於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世界各國均重視運河的開拓。中國的運河建設也有悠久的歷史。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正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 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大運河自開鑿至今,經歷了2400餘年的歷史。運河路線隨著歷代京都的改變和黃河的改道,曾幾經變遷。 京杭大運河最早源於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邗溝,此舉疏通了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隋煬帝即位後,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濟要依靠江淮。公元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以後陸續修浚各河段,到公元610年,開通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等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以後歷代又有修浚。 到了元代修浚完工的大運河,全長三千多里,可分為下列各部分:從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從通州南入大沽河,西南接御河的通州運糧河;從天津南至臨清,接會通河的御河(即衛河);從臨清至東平路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的會通河;從須城的安山到濟州,接泗水入黃河的濟州河;從黃河到揚州入長江的楊州運河;從鎮江經蘇州、嘉興達杭州的江南運河。其中,運河南部的水段因水網密集,水源豐富,故能長期保持暢通狀態,對促進沿岸經濟發展。例如揚州運河一段,起自清江浦至瓜州古渡入長江,長170餘公里。這是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明清時期來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聚居在揚州以及淮安河下,競相建造精巧雅致的私家園林成為當時比較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相比之下,北方段的運河因為水源的缺乏,再開通和維護方面的成本要高得多。如通惠河,它的修建和維護便經歷了許多的波折。 歷史上關於通惠河的修建和維護,有兩人值得一提。最著名的就是元代的大科學家郭守敬。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太祖出兵攻破金中都城,建成元大都,就碰到了漕運所需的水源問題。當時運河只到通州,由通州至大都一百餘里路程,需要通過陸路運輸。每年陸運若干萬石官糧,風霜霖雨,驢畜死者不可勝計。水利專家郭守敬因而受命修浚通惠河。他取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水,沿西山集納多泉,匯瓮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建起自建德門水關入大都城,穿積水潭,經今什剎海、北海、中南海,出崇文門,至八里橋西向東南折,經今通州西火車站、農印廠、車裡墳、東小馬莊,至土橋村又南折,至今皇木廠村南入白河的運河,全長一百六十餘里。為解決水位差異的問題,他採用“提閘過船”法,在其間建閘二十四座。通惠河修成後,無論是從會通河來的內航漕船,或者從天津港來的海運漕糧,都可以通過通惠河直達積水潭,最高時可達到年350萬石漕糧的運力。而積水潭也出現了舳艫蔽水的繁榮景象。元世祖自上都回,見到其景,遂定名為“通惠河”,此名一直延續至今。 除了郭守敬,明代嘉靖年間官員吳仲對通惠河的疏浚,在歷史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往往為人們所忽略。吳仲修浚通惠河的背景,與明代北京城的重建有關。 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糧餉供應仍依靠漕運。永樂時期在元大都的遺址上重建北京城,規模比原來更為宏大。但由於修建過程中,向南擴張,將原來位於大都城外的通惠河包入城內,這使得原來可以由通州直抵積水潭的航段不能再用,故將這一段航道埋入地下,成為暗河。漕船開至城東東便門,便不能進入。明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在今東便門外修建大通橋,成為通惠河新的起點,所以明代的通惠河也稱大通河。但由於水源等問題,通惠河並不暢通。故明初大運河的漕糧至張家灣停泊,由陸運至京倉。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憲宗詔平江伯陳銳等疏浚通惠河,雖有所成效,終因水源不足,且河道狹窄,試用兩年後,河道又淺澀如舊,不能順暢通行。其後政府多次議修,都不太成功。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客觀的水源問題等,還受到許多的人事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