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但是滿清入主中原之心不死,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還是使用了破綻百出的反間計,使得多疑而剛愎自用的大明崇禎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確實,袁崇煥的死,使得明朝再無良將可與清軍相抗衡。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軍報傳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爾袞急召智囊漢人范文程等決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禎帝死後軍事與政治的形勢,建議利用忠於明朝的官吏、縉紳、儒士、百姓對農民軍的不滿,興師入關,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諭官吏百姓的布告說:我們的軍隊是為你們的皇帝報仇的,不是來殺你們的百姓的。現在我們要誅滅的,只有闖賊!官吏歸順我們,還是官復原職;百姓投奔我們,還讓你們重操舊業。我們的軍隊有嚴格的軍紀,肯定不會加害你們!
於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於四月初九領大將軍印,統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共約十四萬大軍,奔向山海關。
這時,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吳三桂。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梅村一首《圓圓曲》將吳三桂其人說成一個為紅顏而出賣江山的叛徒,在當時和著他的名聲一起流傳於世。據說,他曾經派人送黃金一千兩讓作者將“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刪掉或予以修改,吳梅村斷然拒絕:“天下皆知,改又何益?”又一硬氣文人!此後,這兩句就成為吳三桂的標準評價,為後人的笑柄。
其實,細細思量,一個人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而背負千古罵名,其中必然有隱情,但是已隨著清朝入主中原,控制歷史的編寫,而把這段歷史當成自己隨便打量的“小姑娘”,一切的真相只是後人猜測的真相。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提到,吳三桂在得到李自成即位的消息時,本來是要投降的,他的父親吳襄也派人到軍前勸他入朝。但一段對話左右了事態的發展,他問僕人父親的情形,僕人說:“已被逮捕。”吳三桂說:“我到北京後,就會釋放。”又問他的財產,僕人說:“已經沒收。”吳三桂說:“我到北京後,就會發還。”又問他自己的寵妾陳圓圓,僕人說:“已被宰相劉宗敏搶去了。”吳三桂火冒三丈,下令他的軍隊為死去的皇帝朱由檢穿上喪服,討伐叛逆,為皇帝報仇。在答覆他父親的信上,慷慨激昂地說:“父親既不能當忠臣,兒子自不能當孝子。”於是,向清投降,引清軍入關,聯合剿匪。按照柏楊先生這一說法,吳三桂似乎真的是為了陳圓圓而衝冠一怒,引兵倒戈。
但是仔細分析吳三桂這個人,就會覺得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吳三桂城府極深,遇事很有主張。他在任何場合都能遊刃有餘,和任何人都能迅速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他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顏悅色、彬彬有禮,從無疾言厲色。對於那些身居高位於他的前途大有關礙的人物,他更是善於攀附,不顯山不露水之中每每贏得他們的好感。總之他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物,身處亂世,且有能力,有野心也是很正常的。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吳三桂引清兵,應該還有借兵的想法,想用清軍來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南明制定的策略就是“借虜滅寇”,但是沒想到他雖然達到了目的,但是終究“引狼入室”,滿清一入山海關,便儼然以中原的主人自居,開始收拾它的山河了,而吳三桂就以歷史罪人的身份做起了清朝的親王。
吉林大學的李書源教授在評價這一段歷史時嘆道:“歷史評價有時候真是悖論,清兵入關,建立清王朝如同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一樣,給衰敗的中國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因而受到人們的肯定。但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卻成為千古罪人,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之所以這樣,是由於存在著兩種評價標準:一是以歷史的發展為尺度,一是以道德為尺度,離開道德尺度,成王敗寇,歷史失於涵育人文的作用,而離開了歷史發展的尺度,歷史則又成了難辨是非的一團亂麻。”
無論如何,經過山海關的一場血戰,清兵最終步入了中原大地。而山海關,抵禦外族入侵的明朝邊牆,終於在蕭瑟的風中為一個國家唱起了輓歌。國雖破浩氣長存
國雖破 浩氣長存
騎鶴樓頭,難忘十日;
梅花嶺畔,共仰千秋。
——郭沫若題揚州史可法祠
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有一座紀念館,館內有一個“衣冠墓”。館內環境優美,銀杏樹參天,四季花木怡人,遊人如織,憑弔著一代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在弘光朝沒有占據有利的政治位置,結果被馬士英、阮大鉞等朝臣排擠出朝廷,自動請求督師江北,鎮守淮、揚兩地。
清兵渡過長江之後,迅速向南推進,直至揚州城下,揚州守將逃亡,揚州變成一個不設防的城市,史可法聞之,飛馳趕往揚州,發布文告,鞏固城防。親率一萬多名官兵抵禦十萬清兵。這種情形不禁讓人想起了“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一座城、一位忠臣、保衛一個國家,但大明朝已是此一時、彼一時。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軍報傳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爾袞急召智囊漢人范文程等決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禎帝死後軍事與政治的形勢,建議利用忠於明朝的官吏、縉紳、儒士、百姓對農民軍的不滿,興師入關,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諭官吏百姓的布告說:我們的軍隊是為你們的皇帝報仇的,不是來殺你們的百姓的。現在我們要誅滅的,只有闖賊!官吏歸順我們,還是官復原職;百姓投奔我們,還讓你們重操舊業。我們的軍隊有嚴格的軍紀,肯定不會加害你們!
於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於四月初九領大將軍印,統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共約十四萬大軍,奔向山海關。
這時,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吳三桂。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梅村一首《圓圓曲》將吳三桂其人說成一個為紅顏而出賣江山的叛徒,在當時和著他的名聲一起流傳於世。據說,他曾經派人送黃金一千兩讓作者將“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刪掉或予以修改,吳梅村斷然拒絕:“天下皆知,改又何益?”又一硬氣文人!此後,這兩句就成為吳三桂的標準評價,為後人的笑柄。
其實,細細思量,一個人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而背負千古罵名,其中必然有隱情,但是已隨著清朝入主中原,控制歷史的編寫,而把這段歷史當成自己隨便打量的“小姑娘”,一切的真相只是後人猜測的真相。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提到,吳三桂在得到李自成即位的消息時,本來是要投降的,他的父親吳襄也派人到軍前勸他入朝。但一段對話左右了事態的發展,他問僕人父親的情形,僕人說:“已被逮捕。”吳三桂說:“我到北京後,就會釋放。”又問他的財產,僕人說:“已經沒收。”吳三桂說:“我到北京後,就會發還。”又問他自己的寵妾陳圓圓,僕人說:“已被宰相劉宗敏搶去了。”吳三桂火冒三丈,下令他的軍隊為死去的皇帝朱由檢穿上喪服,討伐叛逆,為皇帝報仇。在答覆他父親的信上,慷慨激昂地說:“父親既不能當忠臣,兒子自不能當孝子。”於是,向清投降,引清軍入關,聯合剿匪。按照柏楊先生這一說法,吳三桂似乎真的是為了陳圓圓而衝冠一怒,引兵倒戈。
但是仔細分析吳三桂這個人,就會覺得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吳三桂城府極深,遇事很有主張。他在任何場合都能遊刃有餘,和任何人都能迅速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他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顏悅色、彬彬有禮,從無疾言厲色。對於那些身居高位於他的前途大有關礙的人物,他更是善於攀附,不顯山不露水之中每每贏得他們的好感。總之他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物,身處亂世,且有能力,有野心也是很正常的。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吳三桂引清兵,應該還有借兵的想法,想用清軍來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南明制定的策略就是“借虜滅寇”,但是沒想到他雖然達到了目的,但是終究“引狼入室”,滿清一入山海關,便儼然以中原的主人自居,開始收拾它的山河了,而吳三桂就以歷史罪人的身份做起了清朝的親王。
吉林大學的李書源教授在評價這一段歷史時嘆道:“歷史評價有時候真是悖論,清兵入關,建立清王朝如同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一樣,給衰敗的中國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因而受到人們的肯定。但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卻成為千古罪人,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之所以這樣,是由於存在著兩種評價標準:一是以歷史的發展為尺度,一是以道德為尺度,離開道德尺度,成王敗寇,歷史失於涵育人文的作用,而離開了歷史發展的尺度,歷史則又成了難辨是非的一團亂麻。”
無論如何,經過山海關的一場血戰,清兵最終步入了中原大地。而山海關,抵禦外族入侵的明朝邊牆,終於在蕭瑟的風中為一個國家唱起了輓歌。國雖破浩氣長存
國雖破 浩氣長存
騎鶴樓頭,難忘十日;
梅花嶺畔,共仰千秋。
——郭沫若題揚州史可法祠
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有一座紀念館,館內有一個“衣冠墓”。館內環境優美,銀杏樹參天,四季花木怡人,遊人如織,憑弔著一代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在弘光朝沒有占據有利的政治位置,結果被馬士英、阮大鉞等朝臣排擠出朝廷,自動請求督師江北,鎮守淮、揚兩地。
清兵渡過長江之後,迅速向南推進,直至揚州城下,揚州守將逃亡,揚州變成一個不設防的城市,史可法聞之,飛馳趕往揚州,發布文告,鞏固城防。親率一萬多名官兵抵禦十萬清兵。這種情形不禁讓人想起了“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一座城、一位忠臣、保衛一個國家,但大明朝已是此一時、彼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