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鐫刻在東林書院的大門口。同遍地皆是的魏氏生祠相比,對聯透出的是一腔正氣,也有滿腹悲涼。
錯被凌遲的心 千瘡百孔的痛
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遼東寧遠城,臨戰前的大地繃緊了神經。後金努爾哈赤親率傾國之師南下,城樓上,袁崇煥泰然自若,坐等十三萬鐵騎的到來。
寧遠城的士氣讓人很難想像此前明朝的遼東邊境發生了一連串變故,明軍遼東主將高第猶如避貓鼠,龜縮在關內老巢,西邊蒙古自身難保,東邊朝鮮提心弔膽。整個關外大地,寧遠,一個被明朝丟棄的“小孩”,沒有跟上龜縮的大部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孤獨無助,等著任群狼撕咬。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青年時期,正值明朝最黑暗的歲月。袁崇煥自幼好讀兵書,學習用兵救國之術,但他沒有馬上就當兵,中進士後當了福建邵武知縣。在此期間,他仍然關心遼東戰況,常常同曾經衛戍遼東的老兵暢談遼境的地理和防禦狀況。但他的一些想法都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實踐的機會。天啟二年(1622)正月,情況出現轉機。袁崇煥奉命入京朝覲,御史侯恂看他有兩下子,薦他任兵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
一腔熱血終於可以揮灑疆場,滿心的興奮激發了袁崇煥超人的工作熱情。他抵達山海關的第一個深夜便單騎出關了解地形,回來後便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雖是口出狂言,但這番膽識和勇氣,也著實讓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後有兵部尚書孫承宗的支持,袁崇煥在遼東築寧遠城,恢復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使大明的邊防從寧遠向前推進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復了天啟初年的失地。他又採取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鼓勵百姓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還注意整肅軍隊,號令嚴明,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由於治邊有方,天啟三年,袁崇煥被提拔為兵備副使,不久又升為右參政。事實證明,他是繼班超之後從筆桿子轉業當軍人的又一成功案例。
無能的天啟皇帝、禍國殃民的魏忠賢、飢餓羸弱的兵馬、奇缺的糧餉,加上號稱軍事天才的努爾哈赤。時局給了袁崇煥一個昏暗的時政背景,一個軍事爛攤子,一個強大到令人聞風喪膽的對手。寧遠一戰最終給出了答案:袁崇煥是好樣的!文官掌軍制度在生產出大批劣質的軍事指揮官後,總算得到了一個能文能武,辭藻與韜略兼具、含金量很高的人才,這是制度的一個偶然。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這樣寫道:“袁崇煥卻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即使他的缺點,也是英雄式的驚世駭俗。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後,終於寸寸斷折。”
寧遠一戰是軍事天才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戰以來唯一的一次敗績,他敗了,上天也沒有給他機會報仇。時年袁崇煥四十三歲,初歷戰陣;努爾哈赤已六十八歲,久經沙場。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四十四年來最嚴重的慘敗,遺憾歸天。袁崇煥則一戰成名,後來清軍也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
熬過魏閹亂政,等來崇禎圖治,袁崇煥以為自己得到了明主的信任,豈料,千秋家國夢從此支離破碎。明朝面臨的內憂外患、積貧瘠弱、危機四伏、百官昏聵和黨爭之烈,袁崇煥在多年的官場生涯中深切感受到這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無可救藥的地步,儘管在崇禎初年,朱由檢的政治才能曾曇花一現般光彩奪目,儘管明朝滅亡的帳不能全算在他頭上,但他的剛愎自用、急功近利卻成全了一個足以改寫歷史的大將的冤屈。
崇禎帝的多疑、皇太極的離間、袁崇煥的天真,換來的是忠臣良將的凌遲。崇禎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京城百姓雲集起來,去往刑場觀看傳說中的千刀萬剮。這一天受刑的是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袁崇煥,罪名是謀叛與私通敵軍。當袁崇煥被綁上刑場,沒等劊子手動手,京城老百姓就撲上去搶著咬他的肉,直咬到內臟,劊子手阻止了他們,然後依照規定,一刀刀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眾百姓圍在旁邊,叫罵聲鋪天蓋地,他們出錢買他的肉,買到後咬一口,罵一聲:“漢奸!”
老百姓的殘忍作為成了推翻“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個公理的最佳證據。為什麼他們會為被魏忠賢陷害的左光斗等人喊冤,為同樣被冤殺的統帥熊廷弼大寫讚歌,卻唯獨對袁崇煥那麼冷酷無情?說他們失去理性難以服人。國家處於存亡邊緣的時刻,也是謠言最有市場的時候。百姓們對袁崇煥寄託著崛起的厚望,期待他能為他們帶來安穩的生活。然而當他們看到清兵繞關進逼北京時,開始認為這是袁崇煥的失誤。加上朝廷後來的舉動,更讓他們認定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由此助長了輿論的畸形發展。
一百五十年後,袁崇煥的冤屈得以昭雪,後人還給了他一個遲來的公道。《清高宗實錄》中記載著乾隆皇帝的一段話,袁崇煥得以正名,“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錯被凌遲的心 千瘡百孔的痛
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遼東寧遠城,臨戰前的大地繃緊了神經。後金努爾哈赤親率傾國之師南下,城樓上,袁崇煥泰然自若,坐等十三萬鐵騎的到來。
寧遠城的士氣讓人很難想像此前明朝的遼東邊境發生了一連串變故,明軍遼東主將高第猶如避貓鼠,龜縮在關內老巢,西邊蒙古自身難保,東邊朝鮮提心弔膽。整個關外大地,寧遠,一個被明朝丟棄的“小孩”,沒有跟上龜縮的大部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孤獨無助,等著任群狼撕咬。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青年時期,正值明朝最黑暗的歲月。袁崇煥自幼好讀兵書,學習用兵救國之術,但他沒有馬上就當兵,中進士後當了福建邵武知縣。在此期間,他仍然關心遼東戰況,常常同曾經衛戍遼東的老兵暢談遼境的地理和防禦狀況。但他的一些想法都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實踐的機會。天啟二年(1622)正月,情況出現轉機。袁崇煥奉命入京朝覲,御史侯恂看他有兩下子,薦他任兵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
一腔熱血終於可以揮灑疆場,滿心的興奮激發了袁崇煥超人的工作熱情。他抵達山海關的第一個深夜便單騎出關了解地形,回來後便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雖是口出狂言,但這番膽識和勇氣,也著實讓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後有兵部尚書孫承宗的支持,袁崇煥在遼東築寧遠城,恢復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使大明的邊防從寧遠向前推進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復了天啟初年的失地。他又採取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鼓勵百姓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還注意整肅軍隊,號令嚴明,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由於治邊有方,天啟三年,袁崇煥被提拔為兵備副使,不久又升為右參政。事實證明,他是繼班超之後從筆桿子轉業當軍人的又一成功案例。
無能的天啟皇帝、禍國殃民的魏忠賢、飢餓羸弱的兵馬、奇缺的糧餉,加上號稱軍事天才的努爾哈赤。時局給了袁崇煥一個昏暗的時政背景,一個軍事爛攤子,一個強大到令人聞風喪膽的對手。寧遠一戰最終給出了答案:袁崇煥是好樣的!文官掌軍制度在生產出大批劣質的軍事指揮官後,總算得到了一個能文能武,辭藻與韜略兼具、含金量很高的人才,這是制度的一個偶然。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這樣寫道:“袁崇煥卻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即使他的缺點,也是英雄式的驚世駭俗。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後,終於寸寸斷折。”
寧遠一戰是軍事天才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戰以來唯一的一次敗績,他敗了,上天也沒有給他機會報仇。時年袁崇煥四十三歲,初歷戰陣;努爾哈赤已六十八歲,久經沙場。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四十四年來最嚴重的慘敗,遺憾歸天。袁崇煥則一戰成名,後來清軍也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
熬過魏閹亂政,等來崇禎圖治,袁崇煥以為自己得到了明主的信任,豈料,千秋家國夢從此支離破碎。明朝面臨的內憂外患、積貧瘠弱、危機四伏、百官昏聵和黨爭之烈,袁崇煥在多年的官場生涯中深切感受到這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無可救藥的地步,儘管在崇禎初年,朱由檢的政治才能曾曇花一現般光彩奪目,儘管明朝滅亡的帳不能全算在他頭上,但他的剛愎自用、急功近利卻成全了一個足以改寫歷史的大將的冤屈。
崇禎帝的多疑、皇太極的離間、袁崇煥的天真,換來的是忠臣良將的凌遲。崇禎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京城百姓雲集起來,去往刑場觀看傳說中的千刀萬剮。這一天受刑的是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袁崇煥,罪名是謀叛與私通敵軍。當袁崇煥被綁上刑場,沒等劊子手動手,京城老百姓就撲上去搶著咬他的肉,直咬到內臟,劊子手阻止了他們,然後依照規定,一刀刀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眾百姓圍在旁邊,叫罵聲鋪天蓋地,他們出錢買他的肉,買到後咬一口,罵一聲:“漢奸!”
老百姓的殘忍作為成了推翻“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個公理的最佳證據。為什麼他們會為被魏忠賢陷害的左光斗等人喊冤,為同樣被冤殺的統帥熊廷弼大寫讚歌,卻唯獨對袁崇煥那麼冷酷無情?說他們失去理性難以服人。國家處於存亡邊緣的時刻,也是謠言最有市場的時候。百姓們對袁崇煥寄託著崛起的厚望,期待他能為他們帶來安穩的生活。然而當他們看到清兵繞關進逼北京時,開始認為這是袁崇煥的失誤。加上朝廷後來的舉動,更讓他們認定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由此助長了輿論的畸形發展。
一百五十年後,袁崇煥的冤屈得以昭雪,後人還給了他一個遲來的公道。《清高宗實錄》中記載著乾隆皇帝的一段話,袁崇煥得以正名,“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