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宣統從繼位到退位,只有3年。他的年齡,從3歲長到6歲,還是個幼兒。6歲開始在毓慶宮讀書,9歲開始寫日記。朝廷政務,由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執掌。這3年時間,朝廷上下,宮廷內外,大事要事,多不勝舉。其中影響宣統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

  清朝飽受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八國聯軍再侵入北京,一次接一次的失敗;《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一次接一次的屈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人們厭惡帝制、希望共和,厭惡君主、渴望民主。孫中山發動的辛亥革命,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適應了人們的要求,“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推舉孫中山先生任總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頒詔宣布“仿行憲政”。先是,諸大臣面奏請行憲政,但清廷諭旨:“大權統於朝廷”,“民智未開”,數年之後,再定期限。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同盟會組織民眾在廣東黃岡(今饒平)、安徽安慶、浙江紹興等地起義,均告失敗。

  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會發動廣東新軍起義,失敗。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同盟會組織武昌新軍起義,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廢除宣統年號。隨之,湖南等13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不久,各省代表到南京會議,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決議改用公曆紀元。本年為辛亥年,史稱這年的鼎革之變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268年的清朝統治,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

  宣統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此間,袁世凱與孫中山秘密協商,孫中山許袁世凱繼任大總統。

  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義,頒布了宣統皇帝退位詔書。其文曰: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zhì)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上述詔文,由張謇幕僚楊廷棟捉刀。廷棟,清末舉人,留學日本。歸國後,以其知識淵博,思維敏捷,文筆流暢,而為張謇器重。廷棟受命起草詔文後,經張謇潤色,袁世凱審閱,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最後說:“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一代皇朝之終結,中華兩千年帝制之終結,說得如此之輕鬆,如此之清雅,極致文思,頗為得體,可謂大格局,亦為大手筆!

  77 - 宣統帝溥儀(4)

  同日,頒布《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清宣統政紀》記載其主要內容是:

  甲、關於大清皇帝宣布贊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設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靈堂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所以待遇者如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