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子女:2子,1女繼位人:載淳(同治)

  最得意:運用智巧登上皇位最失意: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最不幸:簽訂《北京條約》最痛心:圓明園被焚掠

  最擅長:聽戲

  相關閱讀書目推薦

  (1)閻崇年:《清朝皇帝列傳·咸豐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徐立亭:《咸豐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馬東玉主編:《清朝通史·咸豐同治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57 - 同治帝載淳(1)

  同治帝載淳,6歲登極,在位13年,19歲病死。年號初定為“祺祥”。“辛酉政變”後改年號為同治,當時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意為共同治國。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十三年(1874年)死去,實際親政只有一年多。同治6歲繼承皇位之後,對他影響最大的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生母慈禧皇太后,另一個是他的皇叔父恭親王奕。這種關係很像順治皇帝同孝莊太后、皇叔睿親王多爾袞的關係,但有兩點不同:一是,當年孝莊太后是在後台懿訓輔政,而慈禧太后是在前台垂簾聽政;二是,當年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七年就病死,而恭親王奕做議政王直到同治死。關於同治與叔父恭親王的關係,我們將結合歷史事件的敘述展示。先說同治皇帝與母親慈禧太后的關係。

  慈禧的地位很特殊,辛酉政變後開了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先河。慈禧皇太后是同治的第一位老師,又一直掌握著朝政大權。慈禧掌控同治、光緒兩代皇帝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朝廷權力的中心,長達48年之久。因此,講同治不能不先講慈禧,而講慈禧不能不先了解慈禧的身世。

  慈禧身世異說

  同治的母親慈禧太后,由於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響與作用,對其身世,有多種異說。尤

  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謂眾說紛紜。除北京說之外,還有五種說法:(1)甘肅蘭州,(2)浙江乍浦,(3)內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蕪湖,(5)山西長治。

  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戶部任員外郎,遺下銀兩虧空,離開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東司任郎中,相當於現在部里的一個司局長。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時,因沒能按時退賠其父吉朗阿在戶部任職時的虧空銀兩而被革職。外祖父惠顯,在山西歸化城當副都統。父親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筆帖式,是一個相當於人事部秘書、翻譯的八品文官,後屢有升遷。根據清宮檔案《內閣京察冊》(清政府對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記錄)記載:慈禧的父親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時是筆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為吏部二等筆帖式。十九年(1839年)時是八品筆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為吏部一等筆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調任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為考察成績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見,被外放道府一級的官職。同年四月,任山西歸綏道。咸豐二年(1852年),調任安徽徽(徽州府)寧(寧國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廣(廣德州)道的道員。

  從慈禧之父惠征的履歷看,他曾先後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任職。那麼,慈禧出生在何處?

  關於慈禧的出生地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因為誰也沒有料到幾十年後這個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會成為執掌大清國朝政近半個世紀的聖母皇太后。近幾年,北京的學者從清宮檔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選秀女的名單,這在檔案中叫做“排單”。其中有咸豐五年(1855年)慈禧的親妹妹被選為秀女的記錄。慈禧的這位妹妹後來成了醇郡王奕的側福晉,光緒皇帝的生母。“排單”上明確記載:此女屬滿洲鑲藍旗,姓葉赫那拉氏,父親名叫惠征,最高官職做到五品的道員。一些學者主要根據這份“排單”認定,咸豐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辟才)胡同。所以,這裡應該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按照京師八旗分城居住的規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在阜成門內華嘉寺胡同;到民國初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舊地在阜成門內華嘉寺14號。劈柴胡同距華嘉胡同很近。慈禧的父親屬於滿洲鑲藍旗,應當住在劈柴胡同一帶。

  此外,還有人認為慈禧出生在北京東城方家園。《清朝的皇帝》記述:“慈禧母家在東城方家園,父官至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時當道光末年,洪楊起事,惠征守土無方,革職留任,旋即病歿,遺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長。”有書說:“恭親王曾慷慨言之:‘大清天下亡於方家園’!”注云:“方家園在京師東北角,為慈禧母家所在地。”慈禧之弟照祥,襲承恩公。《翁同龢日記》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十七日記載了慈禧母親發喪一事:“昨日照公(照祥)母夫人出殯,塗車芻靈之盛,蓋自來所未有,傾城出觀,幾若狂矣!沿途祭棚絡繹,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李鴻藻)未往,頗忤意旨。”

  慈禧家的具體地點至今沒有解決,慈禧入宮時選秀女的“排單”至今也沒有發現,所以慈禧的出生地點以及身世仍存在著如下五種異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