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光波翼躬身施禮道:“百典前輩,晚輩尚有要事相求,不知往何處再去拜見前輩?”
百典湖邊走邊道:“松州城北十五里外有個村子叫高屯堡,堡子西面黃水溝邊上有兩間草房,眼下我便住在那裡,後日無事,你可前來尋我。”
光波翼說道:“多謝前輩,那高屯堡可是昔年女校書薛濤被罰松州時所居之地?”
百典湖扭頭看了一眼光波翼道:“你所知倒還不少。”說罷逕自拔步離去。
光波翼遂向其背影揖了一禮。
(按:薛濤,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即為歌伎)。後袁滋、高崇文等十人相繼鎮蜀,薛濤皆以歌伎或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薛濤曾因得罪韋皋,被罰赴邊鎮松州,傳其途中作有十首著名的離別詩??《十離詩》,到松州後又作有《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不久便被釋回,遂脫樂籍。韋皋曾擬奏朝廷授予她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然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便從薛濤始。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皆有交往。脫離樂籍後,薛濤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小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 薛濤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其著有《錦江集》5卷,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其事跡見《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
第二十回(1):翠海如玉情作水,磐石勝鐵雷震天。 [本章字數:1066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18 09:56:01.0]
----------------------------------------------------
話說鐵幕志見光波翼追著御鶴族忍者去了,便悄悄潛入翠海。那翠海中乃有數條山溝交錯,因其中湖泊眾多,且水碧色美,故名翠海。
鐵幕志沿溝而行,但見古木茂密,翠蔭連綿,十步一泊,百步一湖,湖中多有雜色沉木水草,更兼映著岸上花樹之色,令那湖水五色斑斕,絢麗奪目。
待過了大小湖灘不計其數,面前忽地橫出一道瀑布,竟有百餘丈寬,響聲蔽耳,涼氣襲人。巨瀑怒瀉直下,水花飛濺,散而成霧,隱隱竟有一道彩虹懸於目前。
步入翠海許久,並未見到半點人息,卻時有金猴、梅鹿躍現眼前,又時時傳來悅耳鳥鳴之聲,鐵幕志恍如游於世外桃源、畫中仙境,不覺念起陸燕兒來,只想若能與燕兒姑娘共游此地,聽她和著啾啾鳥鳴撫琴輕吟,看她映著藍水碧林莞爾嬌笑,便是神仙也要羨煞。若能更與她雙宿於此……,鐵幕志只覺臉上發燙,心中慌跳,遂驀地打斷念頭,暗罵自己不該思念起她。
鐵幕志自從初見陸燕兒,便覺心中愛意萌生,此後一路上見陸燕兒與黑繩三相傾相慕,只得將自己這一番情意壓藏心底,不敢稍稍放縱,如今置身於如此醉人忘身的美景之中,那埋雪的情種竟又不知不覺生發出來。
鐵幕志走到瀑布邊,捧水洗了洗臉,又喝了幾大口冰涼泉水,將那心中、臉上的熱火一齊熄滅,這才繼續前行。
這大瀑布處在一個岔口處,鐵幕志左右望了望,決定先向右邊溝中尋去。不久進入一片幽林,從林中穿出,行不多時,便又來到一處湖畔,只見那湖水一片湛藍、一片墨綠、一片橙黃、一片嫩翠,宛如一塊天成的五彩美玉,熠熠生輝。
鐵幕志正為這五色湖光所陶醉,忽聞東面天空傳來兩聲鶴唳,鐵幕志忙隱身樹後,少時便見兩名御鶴族忍者乘著灰鶴從東面山峰中飛出,沿著鐵幕志的來路,向北飛去。
“原來御鶴族藏身在此山之中。”鐵幕志心道。
待那兩隻灰鶴沒了蹤影,鐵幕志便奔上山去。他一路小心翼翼,儘量不發出半點聲響,將近山頂卻仍未見到絲毫御鶴族的影子。
鐵幕志不敢上到山頂,怕被御鶴族忍者飛過時發現自己行蹤,便在距山頂二、三十丈處,繞山環行。待繞到山峰西南側,卻是陡峭的崖壁,根本無法行走。
鐵幕志從崖邊向下觀望,見距自己數十丈高處崖壁上,居然有一三、四尺寬,兩尺多深的平台,台後隱隱似是一個洞口,平台上正有兩隻灰鶴立在那裡。
“莫非這裡便是御鶴族的洞穴?”鐵幕志觀察半晌,見周遭並未動靜,便迅速攀到峰頂,四下望去,只見腳下這座山峰正夾在東西兩條溝谷之間,兩溝均有數十里長,適才所走西面那溝更為曲折長遠些,盡頭處一片濃翠,似乎是一處密林。自己從兩溝交會處??那道極寬瀑布走到五色湖畔,約有十里之遙,卻也不過是那長溝的十之二三罷了。跨過西面長溝,西北又有一座山峰,與腳下山峰遙相呼應。
第二十回(2):翠海如玉情作水,磐石勝鐵雷震天。 [本章字數:1084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19 10:00:00.0]
----------------------------------------------------
觀望片刻,這翠海的地形、路徑,鐵幕志已大致瞭然,便從峰頂沿南麓而下,想要再去探探那崖壁上山洞的情形。
待下到比那山洞略高處,鐵幕志便攀上西南的峭壁,如壁虎一般貼著崖壁向山洞處遊走。到得洞口,見那兩隻灰鶴正背對洞口站立,寂然不動,似乎在打盹。鐵幕志側耳聽了聽,聽到洞內有兩人的呼吸聲。因為手腳均吸附在崖壁上,無法結印施展摩尼寶鏡術,故而鐵幕志只得悄悄從洞口上方探頭張望。只見那山洞縮進崖壁五、六尺深,有一人多高,兩名御鶴族忍者對面盤膝而坐,雙目微闔,正在調息靜修。
百典湖邊走邊道:“松州城北十五里外有個村子叫高屯堡,堡子西面黃水溝邊上有兩間草房,眼下我便住在那裡,後日無事,你可前來尋我。”
光波翼說道:“多謝前輩,那高屯堡可是昔年女校書薛濤被罰松州時所居之地?”
百典湖扭頭看了一眼光波翼道:“你所知倒還不少。”說罷逕自拔步離去。
光波翼遂向其背影揖了一禮。
(按:薛濤,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即為歌伎)。後袁滋、高崇文等十人相繼鎮蜀,薛濤皆以歌伎或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薛濤曾因得罪韋皋,被罰赴邊鎮松州,傳其途中作有十首著名的離別詩??《十離詩》,到松州後又作有《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不久便被釋回,遂脫樂籍。韋皋曾擬奏朝廷授予她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然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便從薛濤始。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皆有交往。脫離樂籍後,薛濤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小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 薛濤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其著有《錦江集》5卷,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其事跡見《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
第二十回(1):翠海如玉情作水,磐石勝鐵雷震天。 [本章字數:1066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18 09:56:01.0]
----------------------------------------------------
話說鐵幕志見光波翼追著御鶴族忍者去了,便悄悄潛入翠海。那翠海中乃有數條山溝交錯,因其中湖泊眾多,且水碧色美,故名翠海。
鐵幕志沿溝而行,但見古木茂密,翠蔭連綿,十步一泊,百步一湖,湖中多有雜色沉木水草,更兼映著岸上花樹之色,令那湖水五色斑斕,絢麗奪目。
待過了大小湖灘不計其數,面前忽地橫出一道瀑布,竟有百餘丈寬,響聲蔽耳,涼氣襲人。巨瀑怒瀉直下,水花飛濺,散而成霧,隱隱竟有一道彩虹懸於目前。
步入翠海許久,並未見到半點人息,卻時有金猴、梅鹿躍現眼前,又時時傳來悅耳鳥鳴之聲,鐵幕志恍如游於世外桃源、畫中仙境,不覺念起陸燕兒來,只想若能與燕兒姑娘共游此地,聽她和著啾啾鳥鳴撫琴輕吟,看她映著藍水碧林莞爾嬌笑,便是神仙也要羨煞。若能更與她雙宿於此……,鐵幕志只覺臉上發燙,心中慌跳,遂驀地打斷念頭,暗罵自己不該思念起她。
鐵幕志自從初見陸燕兒,便覺心中愛意萌生,此後一路上見陸燕兒與黑繩三相傾相慕,只得將自己這一番情意壓藏心底,不敢稍稍放縱,如今置身於如此醉人忘身的美景之中,那埋雪的情種竟又不知不覺生發出來。
鐵幕志走到瀑布邊,捧水洗了洗臉,又喝了幾大口冰涼泉水,將那心中、臉上的熱火一齊熄滅,這才繼續前行。
這大瀑布處在一個岔口處,鐵幕志左右望了望,決定先向右邊溝中尋去。不久進入一片幽林,從林中穿出,行不多時,便又來到一處湖畔,只見那湖水一片湛藍、一片墨綠、一片橙黃、一片嫩翠,宛如一塊天成的五彩美玉,熠熠生輝。
鐵幕志正為這五色湖光所陶醉,忽聞東面天空傳來兩聲鶴唳,鐵幕志忙隱身樹後,少時便見兩名御鶴族忍者乘著灰鶴從東面山峰中飛出,沿著鐵幕志的來路,向北飛去。
“原來御鶴族藏身在此山之中。”鐵幕志心道。
待那兩隻灰鶴沒了蹤影,鐵幕志便奔上山去。他一路小心翼翼,儘量不發出半點聲響,將近山頂卻仍未見到絲毫御鶴族的影子。
鐵幕志不敢上到山頂,怕被御鶴族忍者飛過時發現自己行蹤,便在距山頂二、三十丈處,繞山環行。待繞到山峰西南側,卻是陡峭的崖壁,根本無法行走。
鐵幕志從崖邊向下觀望,見距自己數十丈高處崖壁上,居然有一三、四尺寬,兩尺多深的平台,台後隱隱似是一個洞口,平台上正有兩隻灰鶴立在那裡。
“莫非這裡便是御鶴族的洞穴?”鐵幕志觀察半晌,見周遭並未動靜,便迅速攀到峰頂,四下望去,只見腳下這座山峰正夾在東西兩條溝谷之間,兩溝均有數十里長,適才所走西面那溝更為曲折長遠些,盡頭處一片濃翠,似乎是一處密林。自己從兩溝交會處??那道極寬瀑布走到五色湖畔,約有十里之遙,卻也不過是那長溝的十之二三罷了。跨過西面長溝,西北又有一座山峰,與腳下山峰遙相呼應。
第二十回(2):翠海如玉情作水,磐石勝鐵雷震天。 [本章字數:1084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19 10:00:00.0]
----------------------------------------------------
觀望片刻,這翠海的地形、路徑,鐵幕志已大致瞭然,便從峰頂沿南麓而下,想要再去探探那崖壁上山洞的情形。
待下到比那山洞略高處,鐵幕志便攀上西南的峭壁,如壁虎一般貼著崖壁向山洞處遊走。到得洞口,見那兩隻灰鶴正背對洞口站立,寂然不動,似乎在打盹。鐵幕志側耳聽了聽,聽到洞內有兩人的呼吸聲。因為手腳均吸附在崖壁上,無法結印施展摩尼寶鏡術,故而鐵幕志只得悄悄從洞口上方探頭張望。只見那山洞縮進崖壁五、六尺深,有一人多高,兩名御鶴族忍者對面盤膝而坐,雙目微闔,正在調息靜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