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件事已經傳的天下皆知,皇帝的做法也遭諸生譏諷。

  皇帝雖然不會自降身份去和這些諸生理論,但心裡肯定憋著一團火。

  不然去年李斯提出焚書之策,皇帝差點兒立馬就答應了。

  諸生在民間上躥下跳,反對法術,反對郡縣制度,反對大規模勞役,反對奢制陵寢,反對一切他們認為不符合他們治國理念的朝堂政令。

  這些人的存在讓皇帝非常惱火,甚至是惱羞成怒,天天在皇宮劃圈圈詛咒這些百家門徒都死的一乾二淨才最好。

  如今大秦看似平穩,但實際上民間仍舊惶惶不安,廢棄分封制度就是主因,因為的確不符合商周傳承下來的古禮。

  而且從後世的歷史軌跡看來,徹底廢棄分封,其實對於封建王朝的統治非常不利。

  沒有血緣關係的分封統治,光靠郡縣制度便沒有對中央王朝的歸宿感,一旦皇帝死亡或者繼承者出現問題而朝堂發生動盪,各地都可能會冒出異姓勢力造反,百姓會更加慌亂惶然,即便是有忠於中央王朝的地方想尊王護國,但卻師出無名只能觀望。

  要徹底實現郡縣製成功,只能實行民主選舉制度,在憲法的框架下皇帝輪流坐才行,但要想萬世傳承皇家的獨裁統治,就需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勢力,從血緣關係上來維持帝國的凝聚力。

  雖然其中會有混亂和爭鬥發生,但至少還能保證血緣的傳承。

  沒有哪一種制度和哪一種帝國可以長盛不衰。

  天下大勢就是如此。

  但大周憑藉分封制度傳承了整整八百年,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分封在民間擁有極大的號召力,也擁有極大的向心力,這是民意基礎。

  大秦眼下的確穩固,但皇族勢力太弱,全靠秦始皇一人在獨立支撐和掌控,一旦秦始皇死,皇族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帝國的運轉,再遇上胡亥這種二世主,崩塌是遲早的事。

  而要加強皇族的力量,分封諸位皇子就是最好的方法。

  至少在國家動盪之時還有皇家血脈可以去凝聚民心。(https:)

  第742章 一國兩制

  血脈傳承,是封建帝制的核心所在,天下百姓也認同這一點,因此這種民意基礎一旦完全廢止,帶來的不是安穩,而是動盪和茫然。

  雖然郡縣制已經成功,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但對於偌大一個地球而言,全部採用郡縣制絕對是一個偽命題,手不夠長管不到那麼遠。

  但採用分封制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把秦始皇的兒子孫子都分封到大秦之外的地方,既遵從了民意,又加強了那些極遠地方對於大秦的歸屬感,在血緣關係的紐帶之下,這些分封的皇室後代,只會認為自己的根在大秦,只有大秦才是唯一的正統。

  這個問題陳旭其實想了很久。

  秦始皇的一堆兒子孫子眼下除開一個皇家公子的身份之外什麼都沒有,身份等同庶民,既沒有封地也沒有權力,身邊各自養著一群幕僚無所事事,從繼承權上來說只有公子扶蘇才有最大的希望繼承皇帝大統,但皇帝遲遲不立皇后和太子,這讓所有皇子都只能眼巴巴等著皇帝殯天,然後等著皇帝死前指定一個繼承人。

  而秦始皇死了之後,竟然是胡亥這個最不可能當皇帝的人登基,諸位皇子手無寸鐵只能一個個被戮殺,而扶蘇也因為並非皇帝指定的繼承人而沒有充足的理由來反抗胡亥,也只能被逼自殺身亡。

  如果諸位皇子都被分封出去,哪怕是朝鮮和西域這些邊荒之地,擁有自己的封地和微弱的力量,也不至於讓皇族死的一乾二淨,嬴姓趙氏徹底從中國歷史上除名。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分封可以解決百家門徒的投靠問題。

  眼下大秦百家門徒之所以鬧嚷不堪,最主要的還是缺少了可以上進的機會和發揮能力的地方,一旦分封之後,大量在中原呆不下去的百家門徒還可以投靠分封的諸侯獲取進階的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同時也能很快把中原文化傳播出去。

  「陛下,方才臣說到可以用分封之事來解決西域諸國的治理問題,這個方法陛下覺得有隱患,臣也同樣認為,而國內採用郡縣制,同樣也有隱患,這個隱患便是郡縣制的民心凝聚力不夠,不過我大秦畢竟只占據中原之地這一小塊地方,只要建立足夠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強官員的調任和考核監督,發展經濟讓百姓豐衣足食,時日久了也自然會慢慢得到良好的控制,但對於西域甚至西方諸國,冊封異族諸侯掌控不夠,郡縣制更加不可能,唯有將分封和郡縣合二為一,才可能永久解決這種隱患!」陳旭在腦海里組織了一下自己的語言,儘量讓自己下面說出來的話能夠讓秦始皇接受。

  「愛卿還請明言!」秦始皇並不太明白陳旭的意思。

  「眼下諸位公子皆在咸陽,身份等同庶民,皆都無所事事,而陛下又不曾立下太子,這既不符合商周古禮,同時也讓滿朝文武公卿甚至天下百姓皆都茫然,臣以前說過,天下凡人莫有不死者,陛下可曾想過百十年後大秦的傳承?」

  皇帝瞬間臉色肅然,直勾勾的看著陳旭。

  「臣並非想支持哪位公子將來繼承陛下大統,但不立太子,總會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陛下自言不喜扶蘇公子,那陛下可曾有立太子的想法和打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