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首先就是遠離故土長途奔襲光一匹馬兩匹馬不夠,至少需要一人三騎才行,而且還要攜帶大量的物資,主導戰爭勝利最主要的因素除開武力值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後勤和國家的安定,然後還有運氣。

  後勤保障不夠,這支看似強大能夠把天日個窟窿的軍隊估計還跑不到中亞就會全軍覆沒,沿途氣候不適應,高原反應,沙漠乾旱,食物飲水都無法保障,再加上生病缺醫少藥等各種情況影響下,三萬人隨時都可能會崩潰,而一旦這支軍隊失敗,隨之而來的就是新式馬卒裝備必然落入西域諸國手中,然後很快擴散到中亞西亞等地,大秦將士一旦失去馬鐙和馬鞍的優勢,在對付安息和馬其頓這些強大帝國的時候基本上占不到太大的便宜,何況勞師遠征更加兇險。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m.

  第571章 難言之隱

  任何戰爭的勝利,特別是長期戰爭,後勤給養和國家安定強大才是獲勝的關鍵,但眼下這兩樣大秦都不沾邊。

  如果要攻擊到中亞,那麼沿途的西域諸國必然要先征服,而要征服西域諸國,國內的給養要跟得上,三萬餘人就需要近十萬匹馬,人吃馬嚼加上裝備損耗,和數十萬大軍估計也差不多了,而一旦征服,這麼大的疆域需要人去治理,大量的中原人將被派去駐留,而為了統治西域,秦始皇最大的可能就是移民混居,這是最為見效的手段,因為移民大部分都是六國刑徒和貴族,這樣可以平息國內矛盾的同時加強占領區的統治,但中原人眼下不過兩千萬口,每一次移民都會造成中原削弱一分,大量耕地被拋荒,大量勞動力被分散,造成國內的空虛,歷史上秦朝的數次大規模移民實際上也嚴重削弱了大秦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力量,造成了很大的隱患。

  總體來說,秦朝接連不斷往西北和東南大量移民有非常大的積極意義,讓這些地方很快就和中原加強了聯繫,同時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但卻又太過激進,也就是時間太短太倉促,大秦的人口完全沒有跟上來。

  因此在陳旭看來,新式馬卒的重要意義還是在於精簡軍隊。

  如果能夠將西北三十萬大軍精簡一半,讓其中年老體衰者還家耕種,這樣中原可再添十多萬強壯的民夫,數十萬家庭會因此獲得新生,而隨之帶來的就是這些大秦兵卒會極大加強大秦朝廷對鄉村兩級的監督和統治力度。

  因為裁撤的十多萬大軍都是老秦兵卒,對大秦忠心耿耿,而且大部分都有爵位在身,分派到全國各地的鄉鎮擔任游繳,必然會成為一股維持社會安定非常強大的助力。

  與此同時放緩對嶺南的征伐步伐,採用蠶食之策徐徐而圖之,把眼光重點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和修生養民上,不斷推進工業發展,推進法令和政治改革,推廣新式農具和良種精耕細作,十年下來大秦絕對會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而在發展國內的同時慢慢對西域進行滲透,等國內安定富足之後一鼓作氣統治西域,打通通往中亞的道路,那個時候才是大秦真正大展身手征服世界的時候。

  雖然陳旭不關心打仗,但大秦是強軍模式的帝國,軍隊就是大秦強大和穩定的基礎,因此戰爭也是大秦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古代的諸侯喜歡打仗的原因之一就是獲勝者可獲得戰敗方的大量賠償和俘虜。

  也就是重點發展國內經濟的諸侯不多,都熱衷於搶劫,人口多也變相的稅收多,掠奪人口也是一個巨大的動力。

  大秦以軍功為榮耀,不斷征戰,兵將獲得爵位而得到大量的土地和奴僕,而這些土地和奴僕從何而來,那就是搶來的。

  但如今秦始皇帶領秦國大軍懟死了所有的諸侯國,天下一統找不到可以搶劫的對象了,因此秦始皇很自然而然的把目標對準了嶺南的百越和西北的匈胡,既是為了平息外患,最大的作用就是維持一支強大軍隊的核心利益,讓將士有仗可打,有可以獲取軍功的機會,不然長期不打仗,軍心就會渙散,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手,任何帝王都沒有安全感。

  因此陳旭平時還是非常關心朝堂對於軍事安排的動向,而這個方面秦始皇每次都還是要和他交流一番,因為攻略河南就是在陳旭的堅持下才會如此順利的獲得前所未有的一次大劫。

  如果這次攻擊匈奴和東胡照樣獲得空前大勝,匈胡必然恐懼再不敢襲擾中原,陳旭就會找機會建議皇帝削減西北駐軍,除開部分守衛關隘的將士之外,將所有的輔助部隊和老弱病殘全都解甲歸田回去種田當官充實基層,這樣會節省大量的錢糧的同時,也會加強對基層鄉村的控制力度。

  所以這次入秋之後的戰鬥對陳旭將來的安排也至關重要,但他卻從來都沒有打算去指手畫腳過。

  因為打仗他的確是不懂,外行指揮內行是失敗的必然條件。

  秦始皇知人善用,從來就不會自己指導將士打仗,而且也非常相信這些武將的能力,因此大秦才湧現了一大批武力值超絕的大將,也因此才最終順利征服六國一統天下。

  秦始皇正式登基稱秦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懟趙國,王翦率領大軍和李牧在井陘縣相持一年多,不光後勤幾乎拖垮秦國,軍心也是動盪不安,國內當時許多人都指責王翦貽誤戰機要求更換將領,但秦始皇卻不為所動,傾全國之力支持王翦,而王翦也知道這讓秦王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但自己的確有沒有絲毫辦法正面擊潰李牧率領的大軍,因此最後只好使用反間計,趙王猜疑之下殺死李牧更換大將,王翦沒有了李牧這個軍神的抵抗,於是勢如破竹攻入邯鄲,如果當時秦王對王翦有絲毫的信心動搖更換王翦的話,伐趙必然失敗,而正是對屬下猜忌,對將領的不信任也最終導趙國滅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