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但這說法在賈家卻難免聽著彆扭了,若是在家裡說什麼“四老爺四太太”之類的話,不知多少人心裡都能犯嘀咕,賈母索性也就含糊其辭的給帶過去了。
李紈是如今榮國府的管家奶奶,鳳姐雖然因為身體原因管事不多,但總歸也經常給李紈搭一把手,家裡多了門親戚的事情總不能不和她們說。而這既然兩個管家理事的孫媳婦知道了這事,想來距離全家都明白這事也不遠了,到時候家裡人自然該知道得用什麼態度面對黛玉。
畢竟常家的身份可著實不算低。他家老太爺也就是黛玉未來的公公是正經的一方封疆大吏,他膝下三個兒子除了未及冠的幼子仍在進學之外,餘下兩個兒子都進士及第各有各的前程,想也知道小兒子也差不到哪兒去。如今家裡這些女孩兒未來的前程……那真是拍馬都比不上,但凡不是徹頭徹尾的蠢貨想來也該知道什麼人是自己惹不起的。
大房的人聽說了這事情倒還罷了,哪怕賈赦並沒待黛玉太好,總歸是沒得罪過人,盡了個做親戚的本分也就是了,甚至黛玉如今在榮國府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李紈細心安排的,想來外甥女不會一點情分不念。
倒是二房人的心思亂得很。探春之前剛因為賈母待黛玉太好而說了些閒話,這會兒說不上心裡到底是嫉妒多些還是惶恐多些。而王夫人一邊慶幸自己的寶貝寶玉逃過一劫,另一邊又有些不太開心於黛玉的婚事顯然比自己女兒元春的,不過好歹還是慶幸多一些的。
撇開這兩個喜憂參半的,王熙鳳倒是高興了,她本來就和黛玉走的進,自然盼著黛玉的前程好些。雖說王家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王熙鳳也是個大字不識一筐的,卻也明白讀書人難得,雖然丈夫因為各種原因沒法子從科舉出仕,到底依靠著叔父那邊走了軍隊的路子,卻並不代表鳳姐心裡就覺得讀書無用了。
軍中辛苦得很,而且還隨時伴隨著各種危險,再加上她的兩個兒子的身體都不是很好,王熙鳳哪捨得他們繼續走從軍的路子,好在雖然小兒子年歲還小,長子卻已經入學,瞧著成績並不差的樣子,若是能走讀書人的路倒也不差。
唯一值得擔憂的就是這條路未必順利。
所謂朝中有人好做事,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成立的,寒門仕子之所以出頭艱難,這上面無人關照自然是這裡頭極重要的一點。
賈家雖然並不是寒門,但在文官里的路子可並不比寒門多什麼,甚至因為文武不同路的關係,想要擠進文官的圈子裡更是難上加難,哪怕千辛萬苦的進了官場也難免被人為難——寧國府的賈敬不也是正經的二甲進士出身的,當初也沒做多久的官就被這麼悲催的被排擠出官場的。
如今眼瞧著黛玉和攀上關係,王熙鳳心裡哪有不高興的,還心心念念的盼著黛玉日後能幫襯一下自家兒子們呢。
不怪王熙鳳勢利眼或是不願意努力只想著捷徑,實在是這官場裡的事情若是沒有個懂行的人領著,憑你再能耐也免不了得走許多的彎路。最簡單的比喻,當初賈珠都考上貢生了,距離進士及第只差一步之遙,卻因為被人彈劾不能從政就此放棄了殿試,等後來賈珠好不容易從別的路子進了仕途之後才從丈夫同僚的夫人那裡聽人嘆了句可惜——不能從政不代表不能科舉,若是能有個進士的名分,即使不能從政也總有別的地方可去,沒必要平白耽擱幾年,甚至哪怕賈珠依舊順著如今的路子走,有個進士的名頭也總比單是個貢士更有體面。
不能說王子騰當時是思慮不周,事實上當時整個賈家並沒人清楚這裡的區別,就算賈珠本人當時也頗有些萬念俱灰,誰都不知道這裡頭的彎彎繞繞。
若是當時能有個懂行的人略說上幾句,賈家也不至於平白吃了這麼大的虧。
可偏偏有心依靠科舉讀書出息的二房這邊的親朋故舊都是武將出身的勛貴人家,反倒是能襲爵又不大愛讀書的長房那邊有好幾個讀書人出身的親眷——李紈暫且不說,賈璉的親舅舅家雖然沒落了不少,但也是正經的累世書香,若是賈璉或是他的孩子想要科舉出仕,有的是人願意顧念當初張家的香火情。
因為賈珠和賈璉的婚事上頭的變故,兩房人如今還尷尬著呢,想也知道指望大房的人拉拔自家並不現實,這會兒好容易遇上了黛玉這麼個機會,若是還能放手那也就不是那個精明的鳳姐了。
————分割線————
鳳姐若是有心對一個人好,那真真是能將人討好的無處不舒服,黛玉的確為人剔透明白,不過這並不代表她就不會被影響到。
自從她來了賈家之後,兩個表嫂子對她就都很不錯,李紈無處不細心充分的照顧了她初初喪父的心思,縱是房間裡的擺件或是身上的衣服首飾都在不能惹人忌諱的情況下儘可能的選擇素淨的花色。而鳳姐雖然並沒李紈的細心,也總來陪她說說話什麼的。
黛玉如今喪父喪母成了孤零零的一個,又到了遠隔千里的地方和一些原本不太熟悉的人們住在一起,到底也是個才虛十二歲的小姑娘,總歸是滿懷忐忑的。在這時候遇上兩個嫂子對她體貼關懷,不管這裡頭到底有沒有別的緣故在,她的確心懷感激。
至於家裡的幾個姑娘嘛……十二歲的女孩兒總歸比六歲的更通曉人情世故一些,這道理不僅在黛玉這裡,對探春來說也是實用的。六歲的探春或許能憑藉小孩子的本性和這位林姐姐處好關係,但這會兒她既然已經明擺著站到嫡母那邊了,錯過了最初的時候,也就很難再和黛玉親密無間了。
倒是迎春惜春以及賈璉賈珠家的女兒們,前者是因為本身就沒太多小心思隨遇而安,後者則是因為年歲更小隻一團孩子氣,倒是和黛玉處的也不算差。
常家來人的事情黛玉當然是知道的,畢竟她才是那個被探望的正主,哪怕她年幼又還在孝期里並做不了什麼主,來賈家的婆子也總得到她面前問候一下。
其實自從賈敏出孝之後,林如海就已經琢磨起了女兒的婚事了,那時候黛玉才七八歲的年紀,訂婚也不過一兩年之後的事情。常老太爺是來林家拜訪過的,雖然人家比林如海大上十幾歲,卻是實實在在的師兄師弟的關係,那會兒黛玉也不太明白常家到底是什麼樣的出身,只乖乖巧巧的順著父親的說法叫了師伯。
縱是後來最初訂婚的時候,林如海也只和她說了是她師伯相中了她做兒媳婦,並沒提太多常家的事情。
還是後來林如海的身體日漸虛弱了之後,才到底秉持著交代後事的態度,不管黛玉那會兒能不能聽懂,也將家裡不少事情都和林黛玉分析了個透徹。甚至後來璉表哥來了之後林如海因為並不放心賈家,還特地將黛玉叫去交代了不少事情,將他留的不少後手都和她透露了一些。
縱然黛玉一個孤女身邊有大筆的財產無異於三歲小兒鬧市抱金而行,可若是所有人都知道林家幾百萬家財盡數隨著黛玉進了賈家們,黛玉背後還有常家能撐腰,想來賈家也不敢慢待了人。雖然林如海也不會料到若不是一系列的蝴蝶效應作祟,賈家是真能做出為了侵吞林家家產而放任黛玉在後宅里香消玉殞的事情,他一輩子只這麼一個女兒,總歸還是做的周全些才安心。
李紈是如今榮國府的管家奶奶,鳳姐雖然因為身體原因管事不多,但總歸也經常給李紈搭一把手,家裡多了門親戚的事情總不能不和她們說。而這既然兩個管家理事的孫媳婦知道了這事,想來距離全家都明白這事也不遠了,到時候家裡人自然該知道得用什麼態度面對黛玉。
畢竟常家的身份可著實不算低。他家老太爺也就是黛玉未來的公公是正經的一方封疆大吏,他膝下三個兒子除了未及冠的幼子仍在進學之外,餘下兩個兒子都進士及第各有各的前程,想也知道小兒子也差不到哪兒去。如今家裡這些女孩兒未來的前程……那真是拍馬都比不上,但凡不是徹頭徹尾的蠢貨想來也該知道什麼人是自己惹不起的。
大房的人聽說了這事情倒還罷了,哪怕賈赦並沒待黛玉太好,總歸是沒得罪過人,盡了個做親戚的本分也就是了,甚至黛玉如今在榮國府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李紈細心安排的,想來外甥女不會一點情分不念。
倒是二房人的心思亂得很。探春之前剛因為賈母待黛玉太好而說了些閒話,這會兒說不上心裡到底是嫉妒多些還是惶恐多些。而王夫人一邊慶幸自己的寶貝寶玉逃過一劫,另一邊又有些不太開心於黛玉的婚事顯然比自己女兒元春的,不過好歹還是慶幸多一些的。
撇開這兩個喜憂參半的,王熙鳳倒是高興了,她本來就和黛玉走的進,自然盼著黛玉的前程好些。雖說王家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王熙鳳也是個大字不識一筐的,卻也明白讀書人難得,雖然丈夫因為各種原因沒法子從科舉出仕,到底依靠著叔父那邊走了軍隊的路子,卻並不代表鳳姐心裡就覺得讀書無用了。
軍中辛苦得很,而且還隨時伴隨著各種危險,再加上她的兩個兒子的身體都不是很好,王熙鳳哪捨得他們繼續走從軍的路子,好在雖然小兒子年歲還小,長子卻已經入學,瞧著成績並不差的樣子,若是能走讀書人的路倒也不差。
唯一值得擔憂的就是這條路未必順利。
所謂朝中有人好做事,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成立的,寒門仕子之所以出頭艱難,這上面無人關照自然是這裡頭極重要的一點。
賈家雖然並不是寒門,但在文官里的路子可並不比寒門多什麼,甚至因為文武不同路的關係,想要擠進文官的圈子裡更是難上加難,哪怕千辛萬苦的進了官場也難免被人為難——寧國府的賈敬不也是正經的二甲進士出身的,當初也沒做多久的官就被這麼悲催的被排擠出官場的。
如今眼瞧著黛玉和攀上關係,王熙鳳心裡哪有不高興的,還心心念念的盼著黛玉日後能幫襯一下自家兒子們呢。
不怪王熙鳳勢利眼或是不願意努力只想著捷徑,實在是這官場裡的事情若是沒有個懂行的人領著,憑你再能耐也免不了得走許多的彎路。最簡單的比喻,當初賈珠都考上貢生了,距離進士及第只差一步之遙,卻因為被人彈劾不能從政就此放棄了殿試,等後來賈珠好不容易從別的路子進了仕途之後才從丈夫同僚的夫人那裡聽人嘆了句可惜——不能從政不代表不能科舉,若是能有個進士的名分,即使不能從政也總有別的地方可去,沒必要平白耽擱幾年,甚至哪怕賈珠依舊順著如今的路子走,有個進士的名頭也總比單是個貢士更有體面。
不能說王子騰當時是思慮不周,事實上當時整個賈家並沒人清楚這裡的區別,就算賈珠本人當時也頗有些萬念俱灰,誰都不知道這裡頭的彎彎繞繞。
若是當時能有個懂行的人略說上幾句,賈家也不至於平白吃了這麼大的虧。
可偏偏有心依靠科舉讀書出息的二房這邊的親朋故舊都是武將出身的勛貴人家,反倒是能襲爵又不大愛讀書的長房那邊有好幾個讀書人出身的親眷——李紈暫且不說,賈璉的親舅舅家雖然沒落了不少,但也是正經的累世書香,若是賈璉或是他的孩子想要科舉出仕,有的是人願意顧念當初張家的香火情。
因為賈珠和賈璉的婚事上頭的變故,兩房人如今還尷尬著呢,想也知道指望大房的人拉拔自家並不現實,這會兒好容易遇上了黛玉這麼個機會,若是還能放手那也就不是那個精明的鳳姐了。
————分割線————
鳳姐若是有心對一個人好,那真真是能將人討好的無處不舒服,黛玉的確為人剔透明白,不過這並不代表她就不會被影響到。
自從她來了賈家之後,兩個表嫂子對她就都很不錯,李紈無處不細心充分的照顧了她初初喪父的心思,縱是房間裡的擺件或是身上的衣服首飾都在不能惹人忌諱的情況下儘可能的選擇素淨的花色。而鳳姐雖然並沒李紈的細心,也總來陪她說說話什麼的。
黛玉如今喪父喪母成了孤零零的一個,又到了遠隔千里的地方和一些原本不太熟悉的人們住在一起,到底也是個才虛十二歲的小姑娘,總歸是滿懷忐忑的。在這時候遇上兩個嫂子對她體貼關懷,不管這裡頭到底有沒有別的緣故在,她的確心懷感激。
至於家裡的幾個姑娘嘛……十二歲的女孩兒總歸比六歲的更通曉人情世故一些,這道理不僅在黛玉這裡,對探春來說也是實用的。六歲的探春或許能憑藉小孩子的本性和這位林姐姐處好關係,但這會兒她既然已經明擺著站到嫡母那邊了,錯過了最初的時候,也就很難再和黛玉親密無間了。
倒是迎春惜春以及賈璉賈珠家的女兒們,前者是因為本身就沒太多小心思隨遇而安,後者則是因為年歲更小隻一團孩子氣,倒是和黛玉處的也不算差。
常家來人的事情黛玉當然是知道的,畢竟她才是那個被探望的正主,哪怕她年幼又還在孝期里並做不了什麼主,來賈家的婆子也總得到她面前問候一下。
其實自從賈敏出孝之後,林如海就已經琢磨起了女兒的婚事了,那時候黛玉才七八歲的年紀,訂婚也不過一兩年之後的事情。常老太爺是來林家拜訪過的,雖然人家比林如海大上十幾歲,卻是實實在在的師兄師弟的關係,那會兒黛玉也不太明白常家到底是什麼樣的出身,只乖乖巧巧的順著父親的說法叫了師伯。
縱是後來最初訂婚的時候,林如海也只和她說了是她師伯相中了她做兒媳婦,並沒提太多常家的事情。
還是後來林如海的身體日漸虛弱了之後,才到底秉持著交代後事的態度,不管黛玉那會兒能不能聽懂,也將家裡不少事情都和林黛玉分析了個透徹。甚至後來璉表哥來了之後林如海因為並不放心賈家,還特地將黛玉叫去交代了不少事情,將他留的不少後手都和她透露了一些。
縱然黛玉一個孤女身邊有大筆的財產無異於三歲小兒鬧市抱金而行,可若是所有人都知道林家幾百萬家財盡數隨著黛玉進了賈家們,黛玉背後還有常家能撐腰,想來賈家也不敢慢待了人。雖然林如海也不會料到若不是一系列的蝴蝶效應作祟,賈家是真能做出為了侵吞林家家產而放任黛玉在後宅里香消玉殞的事情,他一輩子只這麼一個女兒,總歸還是做的周全些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