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棉鞋難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天,陰沉了一天多的天空終於放晴,太陽硬生生從東邊的雲層中擠了出來,照射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厚厚的雪便在它的照射下慢慢地開始融化,雪融化散發的寒氣夾雜在空氣中,絲絲縷縷穿透到早起人們的每一個毛孔,令人瞬間清醒。

  李雪兒與柱子一起練了拳,吃了早飯,便繼續縫製棉衣,柱子和往日一樣去找他的好夥伴剛子。

  棉衣每一片的做法儘管和褲腿相似,但具體縫起來,由於多了幾條接縫,故而比棉褲複雜許多。

  李雪兒先分別將後襟和兩片前襟縫製好,接著將它們縫合起來,再將袖子連接到前後襟上,最終將做好的領條縫上去,一件棉衣便縫製完畢。

  縫製棉衣用去了一個上午和半個下午的時間,餘下的下午時間,李雪兒裁剪出了柱子的一條外褲。

  接下來,李雪兒又整整忙活了一天半,才將柱子的一件罩衣和外褲縫製好。

  下午李雪兒準備做棉鞋,當回憶起做棉鞋的具體步驟後,她的心裡頓時愁雲密布,做鞋子不比縫製衣服,步驟相當複雜,並且用時也比縫製衣服多許多,她非常糾結,做還是不做?

  李雪兒糾結了一陣,考慮的結果便是做棉鞋,因為以後她和柱子的鞋子一定是由她來做的,雖然目前有了點小錢,但不保證以後都能掙到錢,買鞋子還是比自己做貴了不少。

  做鞋子的第一步是裁剪鞋樣,包括鞋面和鞋底。

  剛子比柱子大兩歲,剛好可以按照剛子的鞋樣來裁剪柱子的鞋樣,而李雪兒自己的鞋樣,她決定參考王嬸子的鞋樣,在其上稍往小里修一修便可以。

  想好後,李雪兒便從王嬸子處借來了王嬸子和剛子的鞋樣,包括單鞋及棉鞋的鞋樣,王嬸子知道李雪兒家沒有可用的紙,便從家裡給李雪兒尋了幾張,這些紙紙面粗糙,顏色偏黑,似乎與買包子時用的包紙差不多,這種紙便宜,除了寫字,許多人家做其他用處時便買這種紙。

  李雪兒按照剛子的鞋樣裁剪了柱子的鞋樣,參照王嬸子的鞋樣裁剪出鞋樣後,又做了相應的修剪,最終裁剪出了自己的鞋樣,每雙鞋樣都多裁剪一份用來留底。

  裁剪好,將鞋樣還給王嬸子後,又該是做晚飯的時間了,一天的日子就這樣在她的忙碌中過去。

  自從開始縫製衣服,李雪兒大部分的時間皆是窩在炕上,她心裡異常著急,想儘快將衣服和鞋子做好,然後將原木料處理出來,在製作點家具賣,此外她還計劃去砍些木料回來,否則到了春天樹木變綠,砍下來濕氣太重,不易風乾,便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法再製作家具賣錢。

  可是越急越出狀況,李雪兒發現家裡沒有納鞋底的針、線和錐子,她只好決定下個趕集日去鎮上購買,剛好刻刀也應該打造好了。

  準備好鞋樣的第二天,李雪兒計劃做鞋底和鞋面用的夾子。

  她先打好漿糊,然後從家裡找出來一件破棉衣,將裡面用了好久、已經發硬的棉花撕出來,然後將其撕碎撕鬆軟,再添進去一些新棉花。

  棉花準備妥當,李雪兒剪下兩塊足夠做她和柱子棉鞋底大小的白布,將一片鋪到一塊木板上,抹上漿糊,在上面再鋪一層舊布,再抹漿糊,攤鋪上薄薄一層棉花,壓平,刷一層漿糊,再鋪一層舊布,抹上漿糊,再鋪一層薄棉花,抹上漿糊,再鋪一層舊布,抹上漿糊,最後將另一片白布鋪上去,加上棉花共計七層,全部糊好,鞋底用的夾子便做好了。

  接下來將攤鋪著夾子的木板放到炕角烘烤,等夾子硬一點後,直接將其取下來,烘到炕上,要等到徹底變干能用至少要兩三天時間。

  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夏秋季節便將夾子做好,將其在太陽底下哂上一兩天便會幹得很徹底。

  做好夾子,李雪兒又糊鞋面夾子,為了保暖,她準備用新棉花來做鞋面夾子。

  先鋪好鞋裡布,抹上漿糊,再鋪一層舊布,再抹漿糊,然後將棉花攤鋪上去,為了保暖便攤的厚一點,再抹漿糊,鋪一層舊布,再抹漿糊,再鋪一層舊布,鞋面用的夾子便也完成了,用同樣的方法烘到炕上。

  幸虧他們姐弟倆個子矮,炕角剛好空著用來烘乾夾子。

  接下來就只能等買來針線、錐子,再等夾子幹了方能繼續做棉鞋。

  隨後的兩天時間,因為沒法做棉鞋,李雪兒便用來縫製自己的棉衣棉褲。

  不知不覺間,日子到了十月二十九,李雪兒來到這裡已經忙忙碌碌地過了差不多二十天日子。

  或許是由於太忙碌,她的思緒已經混亂無比,她已經分不清自己是不是有前世今生,只感覺自己似乎一直生活在這裡,而所謂前世的一切似乎只是一場夢,就在阿爸下葬時哭暈過去後做的一場夢,夢醒之後,她依然是她,李雪兒。

  李雪兒已經顧不上去思考這些,需要她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今天又是趕集日,離上次去鎮上已經過去了十天,李雪兒出了家門,一邊往劉金海阿叔牛車的方向走,一邊看著仍被皚皚白雪覆蓋著的村子。

  自從來到這裡,她似乎一直忙忙碌碌,即便是每次去乘坐金海叔的牛車,走得路上也是匆匆忙忙,從沒顧上將整個村子瞅上一眼,今天覆蓋著一層雪的村子格外亮眼,引得李雪兒不由自主地多看上兩眼。

  村子不是很大,大概有三四十戶人家,大部分集中居住在一起,形成了幾條規則的巷子,只有零散的幾戶人家散落在村子外圍,在村西有四戶人家,其中一家是夏月荷家,而李雪兒家位於村子南面的一個平台上,比村子集中居住的地方高出十米左右,在這平台上居住著三戶人家,她家位於最東邊,中間是剛子家,西邊的是一戶前兩年才落戶的外地人,姓肖。

  他們三戶人家後面是一片高低不平的丘陵區,緊挨他們院子的則是一片地勢比較平坦的小山坡,而丘陵區過去便是山林,有水的山溝將丘陵區和山林隔開。

  站到李雪兒家門口,便能將村子看得清清楚楚,村子集中區往北是一片田地,再往北就能看到一條河流。

  李雪兒一路走一路看,也沒用多少時間便來到了劉金海阿叔停牛車的地方。

  今天來坐牛車的人有七個,加上李雪兒便是八個,牛車上比較擁擠,劉金海阿叔讓她和另一個小姑娘坐到牛車前沿,將腳搭下去,如此才勉強讓八個人坐下。

  李雪兒對牛車上坐著的幾個婦人不是很熟悉,便按照年齡大小,阿婆、嬸子地稱呼著打了招呼,大家都樂呵呵地應了,她才安了心,她真怕自己稱呼錯了

  和她坐在一起的小姑娘時不時好奇地看看李雪兒,想和她說話,似乎又不敢說,在那裡糾結萬分。

  小姑娘年齡與她相差不多,扎著兩條辮子,圓圓的臉,有一雙好看的眼睛,看上去有點面熟,李雪兒想著應該以前見過面,卻也不太熟悉,但看著她糾結的樣子,只好先開口打招呼道:「你好啊,你叫什麼名子?」

  「雪兒,你不記得我了嗎?我是玲兒啊,我家在村西頭,前年才搬來的,今年春天我們一起挖過野菜,就在你家後面的山坡上。」小姑娘眨巴著那雙好看的眼睛,急吼吼地說道。

  李雪兒努力回想了一下,終於想起來,今年春天在山坡上挖野菜時,玲兒看到她,便跑過來和她一起挖野菜,還給李雪兒講她家裡都有哪些人,以前住在哪裡等事情,就見過那麼一回,後來再沒碰到過,李雪兒早已忘記,未成想玲兒卻記得很清楚。

  「是你啊,我想起來了,你小我兩個月,你還叫過我姐呢!」

  「對、對、對,雪兒姐,你終於記起來了,我還奇怪你怎麼不理我呢,原來是不記得了,你記性真差。」郭玲兒自來熟地挽住李雪兒的胳膊,開始了她的長篇大論。

  郭玲兒異常興奮,可能是平時沒有同齡玩伴的原因,見到李雪兒便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從春天分開後說起,只要她覺得有趣的事情皆要給李雪兒講上一遍,李雪兒覺得郭玲兒認為有趣的事情似乎也太多了點。

  一路上大部分時間皆是郭玲兒在講,偶爾也會問一下李雪兒,但往往等不及李雪兒回答,她便自顧自地繼續講下去。

  到集市門口下了牛車,郭玲兒拉著李雪兒的手,依依不捨,想著回去時還可以在一起,這才鬆了手。

  李雪兒先去雜貨鋪買了針線和錐子,給自己買了條圍巾,給柱子和剛子一人買了頂帽子,買了些許鹼和鹽,還買了兩個小罈子,一個用來裝鹼,一個用來裝豬油。

  另外她還打算買點調料,但她搜尋了一圈沒找到,問了店主後,才知道由於鎮子上買調料的人太少,以前進了貨後賣不出去,便不再進貨,縣城有專門的調料鋪,鎮上條件好的人家都是去縣城購買各種調料。

  李雪兒想想遠在五十里外的縣城,暫時放棄了吃美味的念頭。

  因為想到最近一段時間,來鎮上的可能性不大,接下來,李雪兒便又去糧店買了不少麵粉。

  最後她來到鐵匠鋪取了打造好的刻刀,又多付了二兩做後面四把刻刀的定金,說定二十天後來取。

  李雪兒做完這些事情之後,原想去家具店看看情況,但看看天色已經快到中午了,因心裡還記掛著去集市上買土豆、蘿蔔之類的吃食,擔心時間趕不及,便放棄了去家具店的念頭。

  李雪兒逛了一圈集市,買了三斤豬板油,十五斤土豆,令她開心的是,這次還買到了兩根白蘿蔔。

  回去的路上,郭玲兒依然是抱著李雪兒的胳膊,扯東址西地講了一路,李雪兒其他的一點兒都沒聽進去,只有一樣不僅進了她的耳朵,而且讓她的心緒波動起來。

  郭玲兒家原來居住於另一個鎮子上,她阿爺年輕時跑商攢了些錢,在鎮子上開了商鋪,可生意卻越來越差,把家裡的錢也悉數賠了進去,前年他們一家只好將商鋪賣掉,在劉家村購置了幾畝地,又買了宅基地,蓋房安了家。

  郭玲兒的阿爸小時候讀過幾年書,她阿爺原指望她阿爸能考個秀才,可考了兩次,童生都沒考中,後來家境越來越差,看著考秀才也沒什麼希望,便只好放棄。

  郭玲兒的弟弟郭梓棟過完年便滿六歲,她阿爺覺得郭梓棟的聰明遠遠勝過她阿爸,就將考秀才的希望寄託於郭梓棟身上,但村子裡沒有教書先生,更沒有私塾,她阿爺便讓她阿爸先給郭梓棟啟蒙,等明年後半年再送到鎮子上去讀書。

  郭玲兒今天到鎮上的主要任務便是打聽鎮上的私塾,因為鎮子不大,讀書的人也少,所以沒有書院,她打聽到只有一個私塾,是個老秀才辦得,私塾不管吃住。

  郭玲兒憂愁地給李雪兒抱怨道:「不管吃住,我們住這麼遠,可怎麼辦呢?」

  李雪兒聽了郭玲兒的抱怨,也犯起愁來,她本打算等她將家具的新樣式做出來,有了錢便送柱子去讀書,因為目前尚沒有足夠的銀子,便沒有去關注私塾的事,如此看來,除非她掙錢買個牛車或是馬車,才能送柱子到鎮子上讀書,可是她何時才能買得起牛車或者馬車呢,或許一輩子都沒有這個可能吧。

  李雪兒愁歸愁,還是勸慰著郭玲兒:「你阿爸會教你弟弟,先在家學習兩年,說不定村子上便會有先生了呢!」她這不僅是勸慰郭雪兒,也是在勸慰自己。

  不知不覺間牛車到了村口,李雪兒和郭玲兒道了別,皆心事重重地回了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