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梁思成文集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

  建築師梁思成   林 洙著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

  梁任公年譜長編   丁文江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徐志摩文集   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3年版

  徐志摩書信   晨 光編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徐志摩年譜   陳從周編印1948年版

  徐志摩懷念集   秦賢次編   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版

  徐志摩新傳   梁錫華著   香港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版

  費正清對華回憶錄  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

  梁思成與林徽因【美】  費慰梅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

  清華大學校史稿   中華書局1981年版

  東北大學建校65周年紀念專刊

  東北大學北京瀋陽校友會合編(內部)  1988年版

  新月派詩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附錄

  才女的影子

  李安

  舊的或新的傳說總也離不開才女。一個才女就有了一個傳奇的梗概,就會留下無限的遺憾和嚮往,比如林徽音。

  做過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的雙括老人林長民曾經很感慨地說過:做一個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林徽音也聲稱她的父親是她唯一的知己。林徽音對於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點光」的愛毫不珍視地遺棄,確能證明她的聰明和明智。她有著文學和藝術上的天生的聰明,也有著對於詩人的熱情天生地了解到不可信任的聰明,所以她最後和父親的好朋友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的結婚讓京城裡無數詩人名士莫名地惆悵而失落。

  梁思成學了西方的建築理論,專門研究中國古典建築,林徽音便用她的繪畫才華替梁思成畫草圖,整理古建築遺蹟。梁的著述中的插圖,都是經由林徽音的手繪,她對思成的愛也畫得明晰生動而執著。因為怕戰爭對所剩不多的古建築的毀壞,梁思成和林徽音回國後便去邊遠的內地農村記錄繪製中國古建築的圖樣,生活條件的惡劣使林徽音染上肺病,但梁思成無論怎樣也不能放棄那些即將被毀的古建築,林徽音也就拒絕了再回美國養病的安排,她知道梁思成不可能沒有她做助手,也只有她才能把梁思成登高爬低從許多即將倒塌的亭台樓閣廟宇宮殿中得來的草圖謄正成最滿意的最細緻的記錄。

  林徽音因為肺病而早逝,梁思成的內疚註定也象是那些古建築的剝落的紅漆,無奈之極地若隱若現吧。一直在林徽音才氣壓迫之下的梁思成,續弦時是絕對不再考慮才女了,那是一個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朋友的女兒。林徽音的脾氣不是很好,不知是否因為肺病的關係,她也許是自傲而尖刻的,但更多的卻是多情而溫柔地在近代的文化史上被人們一代代地流傳,雖然她寫在詩句里是希望自己消失得有如風和光:

  忘掉曾有這個世界;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地落了去,忘掉;

  這些個淚點裡的情緒。

  到那一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 痕跡,

  你也要忘了我,

  曾經在這個世界裡活過。

  我的母親林徽音

  梁從誡╱口述

  ◇母親自幼即聰慧且有主見

  母親原名林徽音,後改名林徽因,其間有一段故事。三十年代,北京有一位女作家,名叫林微音,是寫「花邊文學」的。與母親的名字僅有一字之差,且「徽」與「微」極相似,常被外界弄錯,母親不高興,就改名林徽因。

  母親的童年不太快樂,所以不常談小時候的事。她生於官宦之家,外祖父林長民曾任司法總長,但外祖母是舊式婦女,不識字,又是殷商的女兒,也不會女紅和家事,所以得不到外祖父的歡心。但是母親偏偏生得美麗、活潑、聰慧,深受外祖父及全家的鍾愛。儘管如此,卻並不能改變外祖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後來外祖母就住進跨院,外祖父再娶,生了好幾位子女。

  母親極愛外祖父,但恨他對外祖母無情;母親也極愛外祖母,但恨她不爭氣。那個半封建家庭的人際關係,使她的心靈愛到傷害。可能由於這些事,使母親長大後很少表現三從四德的溫順,而不斷追求人格上的獨立與自由。 母親在上海和北京時,都在教會女子學校讀書,跟外國教員學會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對她後來吸取新知、到國外讀書和遊歷,以及結交外國朋友、擴大生活圈子,都很有幫助。

  ◇與徐志摩在倫敦初遇

  我父親是一位建築學家。世人多以為我母親後來也進入建築領域,是受我父親的影響,其實是不對的。母親讀中學時,到一位同學家玩,同學的父親是一位建築師,正在畫圖,當時中國沒有這個行當,這是她生平第一次看到建築繪圖。畫一個圖樣,為人蓋房子,這事使母親著迷。她後來說,把藝術創造和人們的生活需要結合起來,這就是她想做的事。若干年後,她和父親一同出國學習建築,不是沒有原因的。

  外祖父林長民和祖父梁啓超兩家是通家之好,母親很早就認識了梁家的長子、後來成為我父親的梁思成,那時他剛入清華大學就讀,在親友的眼裡,不僅兩個年輕人很匹配,而兩個家庭,一是司法總長,一是財政總長,更是門當戶對。不過兩人年紀都輕,兩家沒有很認真的談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