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韓翃的「老闆」——平盧節度使侯希逸也夸許俊說:「吾平生所為事,俊乃能爾乎?」意思是說,這像我當年能幹出來的事,現在許俊也能幹得這樣漂亮啊!侯希逸怕沙吒利不會就此罷休,所以又上表朝廷,彈劾沙老粗搶人妻子的行為。但朝廷懼怕老沙這些蕃將,也不敢過於怪罪,下詔書令柳氏還歸韓翃,賜錢二百萬給沙吒利作補償。老沙搶人妻子,卻還得到賞錢,可見唐室當時已威望大減,對於群胡蠻族,不敢得罪。
韓翃和柳氏後來過上了幸福平靜的生活,韓翃後來不斷升官,一直作到中書舍人(正五品以上,掌詔令、侍從、宣旨、慰勞等事)。
從這個故事中,還有兩點值得注意的:一是大唐時的人確實豪放俠義,氣概軒昂。像許俊這樣敢做敢當、有勇有謀的好漢,後世中卻極為少見。「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的豪邁氣度,正是盛唐精神的體現。二是在唐時,男人們「處女情結」和「貞節觀」並不嚴重,雖然韓翃詩中也有「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這樣的句子,柳氏答詩里也說「縱使君來豈堪折」,但韓翃也沒有真的嫌棄柳氏。
唐時並不像後世那樣對女人「失身」的問題看得那樣重。像寧王花錢買了餅師的妻子後,因王維寫的《息夫人》一詩而將她還給其丈夫,她老公也歡歡喜喜地又領回去了。就算是皇帝,李治撿的是他老爹的女子——武則天,李隆基拾的是他兒子的女人——楊玉環,都不是「處女」。所以像《西遊記》說的唐僧他媽殷小姐和賊人劉洪過了十幾年,後來唐僧他爹復活,殷小姐的結局卻只好是「畢竟從容自盡」。好像女人一旦失身,就只有死了才算乾淨。這樣的思路根本就不是唐代的精神。唐代美眉似乎比現在還要開放,才不拿這個當一回事吶。
395:31:13 2007.5一葉隨風忽報秋——山河破碎中的亂世佳人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日暮吹簫楊柳陌——李端妙句賺美女
青春都尉①最風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鬥雞過上苑②,玉鞭騎馬出長楸③。
薰香荀令偏憐少④,傅粉何郎不解愁⑤。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
《贈郭駙馬(郭令公子曖尚昇平公主令於席上成此詩)(其一)》
這首詩的作者是大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李端風度翩翩,才情過人,但生性淡泊,不耐世俗。他於大曆五年就考中了進士,但一直沒有做過什麼大官,從九品的校書郎熬了一生,最後才是個杭州司馬。我們知道,像白居易他們因事被貶,最低迷時才是江州司馬這樣的官。而這六品的小官卻是李端一生仕途的頂峰。正如李端自己寫的詩中所嘆的那樣:「芭蕉高自折,荷葉大先沉」。才氣太高,有時卻不宜當官。
李端一生好詩名句不少。打開李端的詩集,迎面而來的是滿懷的清氣,縱橫的才情。像什麼「落日見秋草,暮年逢故人」、「抱琴看鶴去,枕石待雲歸」等都是極佳的好句。李端還對女兒家情懷摹寫的極為細緻,像他有詩寫小女孩拜新月:「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短短四句,嬌嫩少女盈盈含羞之態全出。這首「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鵲喜聲」,則又對獨居少婦閨中的寂寞之情描畫得維妙維肖。
我們避熟就生,選李端這首詩,還是為了說一下此詩前前後後的故事。詩中的郭駙馬名郭曖,是郭子儀的第六個兒子。郭子儀乃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唐室能起死回生,郭子儀功不可沒。網上曾流傳這樣一付對聯:「安史之亂,郭破虜,李莫愁」,嵌入了金庸小說中的人名,這郭破虜之「郭」指的就是郭子儀,李莫愁之「李」就是指李唐。唐代宗對郭家十分恩寵,特地將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曖。
說起郭曖和昇平公主,又有一段故事。戲劇《打金枝》中所說的故事,正是發生在他兩口子身上。在戲劇中說是郭曖打了公主一巴掌,其實查《資治通鑑》上的原文,根本沒有寫打公主一說,只是吵架而已。矛盾起因是這樣的,當時規矩就是公主與臣子結婚,那叫下嫁。唐制規定,公主下嫁,不拜公婆。所以,昇平公主自打結婚那天,也沒給郭子儀老夫婦倆磕頭行禮過。這天,郭子儀過壽,郭曖想讓公主去拜壽,公主不肯。郭曖氣頭上說了句,別以為你老爸是皇上就這樣牛,要是沒有我們郭家,你們李家指不定還坐不坐得住皇位呢。公主一聽火了,帶上貼身丫環馬上回宮哭訴告狀。這邊郭子儀也慌了神,聽說郭小六不知天高地厚說了這種話,連忙將他捆了帶進宮中請罪。郭曖這話,要是傳到個陰損的皇帝如朱元璋之類的耳中,那可是要有塌天大禍的。好在唐代宗比較寬容,並不追究此事,反而親熱地和郭子儀聊了回家常,說這是他們小夫妻的私事,咱做長輩的不用管——「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即便如此,郭子儀回家依然大棍子侍侯了郭曖一頓。
郭曖挨了這頓揍,估計以後再也不敢惹公主老婆生氣了。但雖然郭曖進了怕老婆一族,但高官厚祿還是少不了他的。本篇這首詩就是在郭曖加官後,大排宴席時由李端寫的。說來這首詩,雖然是應景之作,並無真情實感在其中,但通過描寫在宮中「金距鬥雞」、宮前「玉鞭騎馬」的情形,把郭曖倍受榮寵、春風得意的神態描繪得相當生動,「楊柳陌」、「鳳凰樓」(暗用吹簫引鳳典故)之類的詞,更是顯得餘韻無窮,依然體現了李端過人的才氣。因此,公主和郭曖聽了十分歡喜,舉座也都讚嘆不已。但這使同是大曆十才子的錢起心中酸溜溜地不舒服,他站起來說:「這必是李端早就準備好的詩,這樣,讓他以我的姓——「錢」字為韻腳,再做一首看看。」結果,李端不假思索,須臾之間,就又吟出一首七律:
韓翃和柳氏後來過上了幸福平靜的生活,韓翃後來不斷升官,一直作到中書舍人(正五品以上,掌詔令、侍從、宣旨、慰勞等事)。
從這個故事中,還有兩點值得注意的:一是大唐時的人確實豪放俠義,氣概軒昂。像許俊這樣敢做敢當、有勇有謀的好漢,後世中卻極為少見。「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的豪邁氣度,正是盛唐精神的體現。二是在唐時,男人們「處女情結」和「貞節觀」並不嚴重,雖然韓翃詩中也有「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這樣的句子,柳氏答詩里也說「縱使君來豈堪折」,但韓翃也沒有真的嫌棄柳氏。
唐時並不像後世那樣對女人「失身」的問題看得那樣重。像寧王花錢買了餅師的妻子後,因王維寫的《息夫人》一詩而將她還給其丈夫,她老公也歡歡喜喜地又領回去了。就算是皇帝,李治撿的是他老爹的女子——武則天,李隆基拾的是他兒子的女人——楊玉環,都不是「處女」。所以像《西遊記》說的唐僧他媽殷小姐和賊人劉洪過了十幾年,後來唐僧他爹復活,殷小姐的結局卻只好是「畢竟從容自盡」。好像女人一旦失身,就只有死了才算乾淨。這樣的思路根本就不是唐代的精神。唐代美眉似乎比現在還要開放,才不拿這個當一回事吶。
395:31:13 2007.5一葉隨風忽報秋——山河破碎中的亂世佳人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日暮吹簫楊柳陌——李端妙句賺美女
青春都尉①最風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鬥雞過上苑②,玉鞭騎馬出長楸③。
薰香荀令偏憐少④,傅粉何郎不解愁⑤。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
《贈郭駙馬(郭令公子曖尚昇平公主令於席上成此詩)(其一)》
這首詩的作者是大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李端風度翩翩,才情過人,但生性淡泊,不耐世俗。他於大曆五年就考中了進士,但一直沒有做過什麼大官,從九品的校書郎熬了一生,最後才是個杭州司馬。我們知道,像白居易他們因事被貶,最低迷時才是江州司馬這樣的官。而這六品的小官卻是李端一生仕途的頂峰。正如李端自己寫的詩中所嘆的那樣:「芭蕉高自折,荷葉大先沉」。才氣太高,有時卻不宜當官。
李端一生好詩名句不少。打開李端的詩集,迎面而來的是滿懷的清氣,縱橫的才情。像什麼「落日見秋草,暮年逢故人」、「抱琴看鶴去,枕石待雲歸」等都是極佳的好句。李端還對女兒家情懷摹寫的極為細緻,像他有詩寫小女孩拜新月:「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短短四句,嬌嫩少女盈盈含羞之態全出。這首「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鵲喜聲」,則又對獨居少婦閨中的寂寞之情描畫得維妙維肖。
我們避熟就生,選李端這首詩,還是為了說一下此詩前前後後的故事。詩中的郭駙馬名郭曖,是郭子儀的第六個兒子。郭子儀乃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唐室能起死回生,郭子儀功不可沒。網上曾流傳這樣一付對聯:「安史之亂,郭破虜,李莫愁」,嵌入了金庸小說中的人名,這郭破虜之「郭」指的就是郭子儀,李莫愁之「李」就是指李唐。唐代宗對郭家十分恩寵,特地將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曖。
說起郭曖和昇平公主,又有一段故事。戲劇《打金枝》中所說的故事,正是發生在他兩口子身上。在戲劇中說是郭曖打了公主一巴掌,其實查《資治通鑑》上的原文,根本沒有寫打公主一說,只是吵架而已。矛盾起因是這樣的,當時規矩就是公主與臣子結婚,那叫下嫁。唐制規定,公主下嫁,不拜公婆。所以,昇平公主自打結婚那天,也沒給郭子儀老夫婦倆磕頭行禮過。這天,郭子儀過壽,郭曖想讓公主去拜壽,公主不肯。郭曖氣頭上說了句,別以為你老爸是皇上就這樣牛,要是沒有我們郭家,你們李家指不定還坐不坐得住皇位呢。公主一聽火了,帶上貼身丫環馬上回宮哭訴告狀。這邊郭子儀也慌了神,聽說郭小六不知天高地厚說了這種話,連忙將他捆了帶進宮中請罪。郭曖這話,要是傳到個陰損的皇帝如朱元璋之類的耳中,那可是要有塌天大禍的。好在唐代宗比較寬容,並不追究此事,反而親熱地和郭子儀聊了回家常,說這是他們小夫妻的私事,咱做長輩的不用管——「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即便如此,郭子儀回家依然大棍子侍侯了郭曖一頓。
郭曖挨了這頓揍,估計以後再也不敢惹公主老婆生氣了。但雖然郭曖進了怕老婆一族,但高官厚祿還是少不了他的。本篇這首詩就是在郭曖加官後,大排宴席時由李端寫的。說來這首詩,雖然是應景之作,並無真情實感在其中,但通過描寫在宮中「金距鬥雞」、宮前「玉鞭騎馬」的情形,把郭曖倍受榮寵、春風得意的神態描繪得相當生動,「楊柳陌」、「鳳凰樓」(暗用吹簫引鳳典故)之類的詞,更是顯得餘韻無窮,依然體現了李端過人的才氣。因此,公主和郭曖聽了十分歡喜,舉座也都讚嘆不已。但這使同是大曆十才子的錢起心中酸溜溜地不舒服,他站起來說:「這必是李端早就準備好的詩,這樣,讓他以我的姓——「錢」字為韻腳,再做一首看看。」結果,李端不假思索,須臾之間,就又吟出一首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