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巡城內糧絕,不但馬匹被殺掉,連弓弩鎧甲的皮子也被煮來吃了,又掘鼠窩捉老鼠吃,羅麻雀來吃。但這終究也無法改變城中越來越多的士卒餓死的景況。這時候,張巡殺掉自己的愛妾、許遠殺掉自己的僮僕給士卒們吃。這樣又堅守了三個月,士卒們終於再也沒有力氣做戰了。張巡見這城即將失守,於是向西邊皇帝所在的方向跪拜說:「臣不能再生報陛下,死後也當為厲鬼殺賊!」張巡寫下一篇《謝金吾表》,其中說:「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餘戰。當臣效命之時,是敵滅亡之日……」千載之下,讀之仍令人熱血如沸。

  睢陽城陷落後,張巡和許遠及眾將士都被縛。被縛的眾將士見到張巡,都掙扎著站起身來,向張巡痛哭流涕。張巡卻一付坦然自若的樣子,他緩緩地從這一個個將士的臉上看過去,這都是陪他一起浴血奮戰的好兄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張巡要再看他們一眼。張巡平靜地對他們說:「不要怕,死乃命也!」張巡此刻的心中,可能真的像湖水一樣平靜。因為張巡盡到了最後一份力氣,將士們也拼到了最後一滴熱血來報效國家。五百年後的文天祥,臨刑前也是從容地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作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賊頭獨眼龍尹子奇獰笑著對張巡說:「聽說你督戰時,大聲呼喊,把嘴角都弄裂了,甚至嚼碎口中之牙,真能這樣?」張巡怒叱此賊道:「我欲氣吞逆賊,只可惜沒有力氣了!」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豁開張巡的嘴,果然見口中只剩了三四顆牙。尹子奇以下賊將也不得不打心眼裡佩服張巡是個好漢。尹子奇等抽刀威逼,想招降張巡。張巡不予理睬,只是昂首待死。賊將又招降南霽雲,這時南霽雲躊躇不語。張巡呼道:「南八(唐人習慣稱人排行以示親熱),男兒死爾,不可為不義屈!」南霽雲笑著說:「我是想留下這條命再干點大事——「欲將有為也」(意思是想假投降後,再找機會誅殺叛賊),既然您如此說,我哪裡敢不慷慨就死!」於是張巡、南霽雲等人同時遇害。張巡年僅四十九歲。

  當時朝廷也知道睢陽一帶軍情緊急,江湖夜雨的老鄉宰相張鎬(他是山東聊城人)當時兼河南節度使,下令浙東、浙西、淮南、北海四鎮節度使及譙郡太守閭丘曉火速發兵救援。閭丘曉這廝,一向自高自大。他不聽命令,拒不發兵。說來就他離張巡所守的睢陽最近,若是他早出兵救援,可能睢陽城不至陷落。當張鎬親自率大軍來到睢陽時,睢陽才剛剛陷落三日。張鎬打跑了賊軍後,看到睢陽城內的慘狀,聽到張巡和眾將士可歌可泣的事跡,感動之餘,不禁對拒不發兵的閭丘曉怒火萬丈。他下令將這廝亂杖打死,這廝全沒有了以前的驕橫氣焰,趴在地上求饒,說什麼家中有老母在堂之類的話,和假李逵一樣的腔調。張鎬冷笑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張鎬傳》)張鎬說,你當時殺害詩人王昌齡時,怎麼沒想到王昌齡家中還有親人呢?閭丘曉這廝無話可說,只好乖乖地受死。詩人王昌齡回鄉時,被閭丘曉害死。張鎬也算替王昌齡報了仇啦。

  張巡苦守睢陽,雖最終城破身死,但他卻死死扼住了叛軍的喉嚨,保住了江南半壁富庶之地,為郭子儀等人的大軍收復兩京、最終擊敗叛軍立下了卓越功勳。當然,也有人對張巡當時殺人而食的做法頗有非議,唐代當時就有,現在還有。然而,張巡等眾將表現出來的凜然大義,誓死不屈的氣節是永遠值得我們尊敬的。日軍攻打南京時,唐生智信誓旦旦:「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結果事到臨頭,二十多萬軍隊面對日軍五萬多人的進攻,先行奪路奔逃,將南京父老姐妹送於敵寇之手蹂躪。如果國人大多數都喜歡看張巡臉上被抹黑,都學得像唐生智之流一樣「聰明」,敵人來強姦,我先遞上套。那國家危矣,民族危矣。

  ①侔:如同。此句說敵軍圍城,像月暈圍著月亮一樣。

  ②魚麗:是春秋時鄭莊公創造的一種新型陣法。所謂「魚麗」就是像網捕魚似的捕捉對方。

  ③黃塵:指兵馬盪起的塵土。白羽:白羽扇,表明張巡的儒將風範。

  ④陴:指城上的女牆。

  附:此文中見死不救的兩個傢伙——賀蘭進明和閭丘曉也會寫詩。茲錄二首如下:

  君不見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見山上苗,數寸凌雲煙。

  人生賦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憂煎。但願親友長含笑,相逢不乏杖頭錢。

  寒夜邀歡須秉燭,豈得常思花柳年。

  《行路難五首(其一)》賀蘭進明

  舟人自相報,落日下芳潭。夜火連淮市,春風滿客帆。

  水窮滄海畔,路盡小山南。且喜鄉園近,言榮意未甘。

  《夜渡江》閭丘曉

  憑心而論,這兩人的詩寫得還不算太差,但人品卻是非常卑下,為世唾罵。

  345:31:12 2007.5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慘烈的睢陽之戰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亦隱亦仕的高人李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