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而且,有兩個事實對伊朗的庫德人以及所有其他少數民族發生感染作用,一是目前本地區已存在著幾個新獨立的“斯坦”,二是連100萬車臣人也能夠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如果亞塞拜然成功地保持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伊朗的亞塞拜然人很可能愈發堅定地忠於建立一個更大的亞塞拜然的理想。這樣德黑蘭政治的不穩定和分裂狀態可能會升級為對伊朗這個國家的內聚力的挑戰,那麼歐亞大陸的巴爾幹所涉及的範圍及利益就會極大地擴大。
多重競賽傳統的歐洲巴爾幹牽涉到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以及俄羅斯帝國三者間面對面的爭奪。還有三個間接的參與者,它們擔心其在歐洲的利益會因某一個主角的勝利而受到負面的影響。德國懼怕俄羅斯的強大,法國反對奧匈帝國,英國則更希望由一個逐漸衰弱的奧斯曼帝國控制達達尼爾海峽,而不願看到其他兩個主要競爭者中的任何一個控制巴爾幹。在整個十九世紀,這些大國成功地遏制了巴爾幹的衝突且並未損害任何一方的根本利益。但到1914年,它們卻沒能做到這一點,從而給所有各方都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今天在歐亞大陸的巴爾幹展開直接爭奪的同樣有三個相鄰大國: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儘管中國最終也可能成為一個主要角色。比較遠距離地參與競爭的還有烏克蘭、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遙遠的美國。三個主要的最直接的競爭者都不僅受到未來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驅使,而且也都受到很強的歷史推動力的驅使。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曾在某個時期是本地區政治或文化上的主導國家。每一個都以懷疑的目光看待其他幾個。雖然它們之間發生迎頭相撞的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它們在外部爭鬥的影響積累起來會給本地區造成混亂。
俄羅斯人對土耳其人的敵視態度近乎過分。俄羅斯的媒體將土耳其人描述成一心想控制這個地區並煽動當地力量反對俄羅斯(車臣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的陰謀家,並認為土耳其對俄羅斯的整體安全造成了與土耳其實際能力完全不成比例的巨大威脅。土耳其人則針鋒相對,認為自己擔當的是解放者的角色,目的是把教友們從俄羅斯的長期壓迫下解放出來。土耳其人和伊朗人(波斯人)歷史上就是這一地區的競爭者,這種競爭近年來又重新抬頭,土耳其樹立了一種現代的和世俗的形象,以取代伊朗觀念下的伊斯蘭社會。
雖然可以說這三者至少都在謀求自己的勢力範圍,俄羅斯的情況則是:莫斯科的野心涵蓋的範圍要大得多,因為人們對其帝國統治相對來說還記憶猶新,在這個地區還有幾百萬俄羅斯人,而且克里姆林宮也渴望使俄羅斯重新成為一個主要的全球大國。莫斯科的對外政策聲明已經表明,它將整個前蘇聯空間看作是克里姆林宮有特殊地緣戰略利益的區域,並且認為應當把任何外來的政治的甚至是經濟的影響排除出這一地區。
相比之下,雖然土耳其獲得地區影響的願望帶有一些儘管是更加陳舊的、過去的帝國的影子(奧斯曼帝國的額峰是在1590年征服高加索和亞塞拜然的時候,雖然當時其版圖並不包括中亞),這種願望似更深地植根於與本地區的突厥語民族(圖20)在種族和語言上的認同感。鑑於土耳其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更為有限,建立一個排他性的政治勢力範圍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土耳其把自己看作是一個鬆散的突厥語大家庭的潛在領袖。為此它利用其令人羨慕的相對現代化水平、語言上的接近以及它的經濟手段,力圖在目前這一地區的國家建設過程中把自己確立為最有影響的力量。
伊朗的意圖就更加含糊,但從長遠看對俄羅斯的野心同樣構成威脅。波斯帝國是一個更加遙遠的記憶。在大約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鼎盛時期,它的領土曾包括現在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三個高加索國家以及阿富汗、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以色列。雖然伊朗目前的地緣政治抱負沒有土耳其那樣大,主要著眼於亞塞拜然和阿富汗,但本地區的整個穆斯林人口,甚至包括在俄羅斯境內的穆斯林人口,都是伊朗宗教利益的目標。確實,中亞伊斯蘭的復興已經變成伊朗當前統治者野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相互競爭的利益在地圖21上得到了說明:俄羅斯地緣政治的擴張用兩個向南直指亞塞拜然和哈薩克斯坦的箭頭表示;土耳其是一個向東穿過亞塞拜然和裏海指向中亞的箭頭;伊朗則是兩個箭頭,一個向北指向亞塞拜然,另一個向東北指向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這些箭頭不僅相互交叉,而且可能相互碰撞。
目前,中國的作用比較有限,它的目標也不那麼明朗。有理由認為中國更希望在其西部面對一群相對獨立的國家,而不是一個俄羅斯帝國。這些新生的國家至少可以充當一種緩衝,但中國同時也擔心其新疆境內的突厥少數民族可能把中亞新獨立國家看作自己的有吸引力的榜樣。正因為如此,中國已在謀求哈薩克斯坦保證壓制跨邊境少數民族的激進主義行動。從長遠看,北京對本地區的能源資源必定會有特殊的興趣。直接獲得這些資源,而不受莫斯科的控制,必定是北京的主要目標。這樣,中國的整體地緣政治利益就會與俄羅斯追求主導地位的努力發生衝突,卻與土耳其和伊朗的意圖相互補充。
多重競賽傳統的歐洲巴爾幹牽涉到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以及俄羅斯帝國三者間面對面的爭奪。還有三個間接的參與者,它們擔心其在歐洲的利益會因某一個主角的勝利而受到負面的影響。德國懼怕俄羅斯的強大,法國反對奧匈帝國,英國則更希望由一個逐漸衰弱的奧斯曼帝國控制達達尼爾海峽,而不願看到其他兩個主要競爭者中的任何一個控制巴爾幹。在整個十九世紀,這些大國成功地遏制了巴爾幹的衝突且並未損害任何一方的根本利益。但到1914年,它們卻沒能做到這一點,從而給所有各方都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今天在歐亞大陸的巴爾幹展開直接爭奪的同樣有三個相鄰大國: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儘管中國最終也可能成為一個主要角色。比較遠距離地參與競爭的還有烏克蘭、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遙遠的美國。三個主要的最直接的競爭者都不僅受到未來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驅使,而且也都受到很強的歷史推動力的驅使。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曾在某個時期是本地區政治或文化上的主導國家。每一個都以懷疑的目光看待其他幾個。雖然它們之間發生迎頭相撞的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它們在外部爭鬥的影響積累起來會給本地區造成混亂。
俄羅斯人對土耳其人的敵視態度近乎過分。俄羅斯的媒體將土耳其人描述成一心想控制這個地區並煽動當地力量反對俄羅斯(車臣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的陰謀家,並認為土耳其對俄羅斯的整體安全造成了與土耳其實際能力完全不成比例的巨大威脅。土耳其人則針鋒相對,認為自己擔當的是解放者的角色,目的是把教友們從俄羅斯的長期壓迫下解放出來。土耳其人和伊朗人(波斯人)歷史上就是這一地區的競爭者,這種競爭近年來又重新抬頭,土耳其樹立了一種現代的和世俗的形象,以取代伊朗觀念下的伊斯蘭社會。
雖然可以說這三者至少都在謀求自己的勢力範圍,俄羅斯的情況則是:莫斯科的野心涵蓋的範圍要大得多,因為人們對其帝國統治相對來說還記憶猶新,在這個地區還有幾百萬俄羅斯人,而且克里姆林宮也渴望使俄羅斯重新成為一個主要的全球大國。莫斯科的對外政策聲明已經表明,它將整個前蘇聯空間看作是克里姆林宮有特殊地緣戰略利益的區域,並且認為應當把任何外來的政治的甚至是經濟的影響排除出這一地區。
相比之下,雖然土耳其獲得地區影響的願望帶有一些儘管是更加陳舊的、過去的帝國的影子(奧斯曼帝國的額峰是在1590年征服高加索和亞塞拜然的時候,雖然當時其版圖並不包括中亞),這種願望似更深地植根於與本地區的突厥語民族(圖20)在種族和語言上的認同感。鑑於土耳其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更為有限,建立一個排他性的政治勢力範圍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土耳其把自己看作是一個鬆散的突厥語大家庭的潛在領袖。為此它利用其令人羨慕的相對現代化水平、語言上的接近以及它的經濟手段,力圖在目前這一地區的國家建設過程中把自己確立為最有影響的力量。
伊朗的意圖就更加含糊,但從長遠看對俄羅斯的野心同樣構成威脅。波斯帝國是一個更加遙遠的記憶。在大約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鼎盛時期,它的領土曾包括現在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三個高加索國家以及阿富汗、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以色列。雖然伊朗目前的地緣政治抱負沒有土耳其那樣大,主要著眼於亞塞拜然和阿富汗,但本地區的整個穆斯林人口,甚至包括在俄羅斯境內的穆斯林人口,都是伊朗宗教利益的目標。確實,中亞伊斯蘭的復興已經變成伊朗當前統治者野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相互競爭的利益在地圖21上得到了說明:俄羅斯地緣政治的擴張用兩個向南直指亞塞拜然和哈薩克斯坦的箭頭表示;土耳其是一個向東穿過亞塞拜然和裏海指向中亞的箭頭;伊朗則是兩個箭頭,一個向北指向亞塞拜然,另一個向東北指向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這些箭頭不僅相互交叉,而且可能相互碰撞。
目前,中國的作用比較有限,它的目標也不那麼明朗。有理由認為中國更希望在其西部面對一群相對獨立的國家,而不是一個俄羅斯帝國。這些新生的國家至少可以充當一種緩衝,但中國同時也擔心其新疆境內的突厥少數民族可能把中亞新獨立國家看作自己的有吸引力的榜樣。正因為如此,中國已在謀求哈薩克斯坦保證壓制跨邊境少數民族的激進主義行動。從長遠看,北京對本地區的能源資源必定會有特殊的興趣。直接獲得這些資源,而不受莫斯科的控制,必定是北京的主要目標。這樣,中國的整體地緣政治利益就會與俄羅斯追求主導地位的努力發生衝突,卻與土耳其和伊朗的意圖相互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