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在這種情況下,“近鄰外國”優先的主張成為對親西方政策選擇的主要批評和初步成為外交政策的另一選擇就不足為怪了。該主張認為“夥伴關係”這一概念忽略了對俄國最重要的東西,即俄國與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的關係。“近鄰外國”成為重點強調需要在前蘇聯曾占據的地緣政治地區內重新建立一個以莫斯科為決策中心的有效框架的主張的略稱。在此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重點傾向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政策成果太少,代價太大。那種政策只會使西方更易於利用蘇聯解體造成的機會。
但是,“近鄰外國”學派之下又包含了幾種不同的地緣政治觀念。它不僅包括認為獨立國協會轉變為由莫斯科領導的歐盟式組織的那些經濟機能主義者和經濟決定論者(其中也包括一些“西化派分子”),也包括那些把經濟一體化看成僅是恢復帝國的工具之一的人。這樣的經濟一體化既可在獨立國協框架下進行,也可通過俄羅斯-白俄羅斯或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之間(在1996年作出的)特殊安排進行。它還包括主張成立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成的斯拉夫聯盟的斯拉夫浪漫主義者,以及那些支持把歐亞主義這種有點玄妙的概念定為俄國的長期歷史使命的人。
“近鄰外國”優先的主張最狹義的表達形式所涉及的只是一個理由十分充分的立場,那就是俄國必須首先集中力量搞好與新獨立國家的關係,特別是因為在蘇聯有意加強它們相互間經濟依存關係的政策下,事實上它們仍與俄國聯繫在一起。這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都是有意義的。新獨立國家的領導人不能忽視俄國新一代領導人經常提到的“共同經濟空間”這一現實。合作,甚至某種一體化是經濟發展所必要的。因此,為扭轉前蘇聯政治上的解體帶來的經濟混亂和四分五裂狀態,加強獨立國協的聯合機構不僅是正常的,也是可取的。
對一些俄國人來說,推動經濟一體化是對已發生的一切的行之有效和政治上負責的反應。人們經常把後蘇聯俄國的形勢與歐盟作類比是有道理的。主張經濟一體化的溫和派明確反對恢復俄羅斯帝國。例如,早在1992年8月由一些著名人士和政府官員組成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發表的一份題為《俄國戰略》的有影響的報告中,就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把建立“後帝國開明的一體化”作為建立後蘇聯“共同經濟空間”的恰當計劃。
但是強調“近鄰外國”並不僅僅是主張地區經濟合作的政治上仁慈的學說。其地緣政治內容帶有帝國味道。甚至較為溫和的1992年報告也談到恢復了元氣的俄國將最終與西方建立一種戰略夥伴關係,並宣稱在這一關係中俄國應起“調控東歐、中亞和遠東形勢”的作用。其他支持“近鄰外國”優先的人則更直言不諱。他們明確談到俄國在後蘇聯空間的“獨特作用”,指責西方向烏克蘭及其他新獨立的國家提供援助是奉行反俄政策。
俄議會外事委員會1993年的主席依。阿姆巴祖莫夫的論調雖並不極端卻很典型。阿是“夥伴關係”優先政策的前支持者,他公開宣稱前蘇聯空間是俄國獨家的地緣政治勢力範圍。1994年1月,阿的論調得到了此前積極主張親西方政策的外長安德列。科濟列夫的響應。科稱俄國“必須在幾個世紀來一直是俄國利益範圍的地區內保持軍事存在。”事實上,1994年4月8日《消息報》稱,俄國成功地在新獨立的各共和國領土上保留了至少28個軍事基地。如果在地圖上把俄國在加里寧格勒、摩爾多瓦、克里米亞、亞美尼亞、塔吉克斯坦和千島群島的軍事存在用線聯起來,實際上大體與前蘇聯的外部邊界相當。(圖17)
1995年9月,葉爾欽總統發表俄國對獨立國協政策的正式文件,把俄國的目標概括為:俄國對獨立國協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在國際社會上占有適當位置的政治、經濟一體化的國家聯盟,以鞏固俄國在後蘇聯空間建立的國家間政治經濟關係新體系中的領導力量的地位。
人們應注意到該文件側重於政治領域的努力,強調地提到一個單一實體及“它”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並強調俄國在這個新實體中的主導作用。在強調這些時,莫斯科還堅持俄國必須加強與新成立的獨立國協之間的政治、軍事聯繫;必須建立一個共同的軍事指揮體系;獨立國協各國的武裝部隊必須通過一項正式的條約聯結在一起;獨立國協的“外部”邊界必須由中央(即莫斯科)控制;俄國軍隊必須在獨立國協內的任何維和行動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必須在獨立國協內製定共同的外交政策,其主要機構必須設在莫斯科(而不是原先在1991年商定的明斯克),並由俄國總統主持獨立國協首腦會議。
而且還遠不止這些。1995年9月的文件也宣稱:應保證俄國電視台和電台在近鄰外國的廣播,俄國新聞在這一地區的傳播應得到支持,俄應為獨立國協各國培訓民族幹部。
考慮到有必要以與俄國友好關係的精神來教育獨立國協各國的年輕一代,應特別注意恢復俄國作為蘇聯以後的地盤內的主要教育中心的地位。
在這樣的氣氛下,1996年初,俄國杜馬竟宣布蘇聯的解散是無效的。同年春天,俄國與獨立國協中較隨和的成員國簽署了兩個協議,密切相互間的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關係。其中一個大張旗鼓地簽署的協議實際上是規定要在新的“主權國家共同體”(俄語縮寫為SSR,是對前蘇聯縮寫USSR的十足懷舊)範圍內建立俄國與白俄羅斯的聯盟。另一個由俄國、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簽署的協議要求在遠期創建“一體化國家共同體(CommunityofInt egratedStates)”。兩個協定均表明俄國對獨立國協內部一體化進展的緩慢已不耐煩,並決心堅持推動這一進程。
但是,“近鄰外國”學派之下又包含了幾種不同的地緣政治觀念。它不僅包括認為獨立國協會轉變為由莫斯科領導的歐盟式組織的那些經濟機能主義者和經濟決定論者(其中也包括一些“西化派分子”),也包括那些把經濟一體化看成僅是恢復帝國的工具之一的人。這樣的經濟一體化既可在獨立國協框架下進行,也可通過俄羅斯-白俄羅斯或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之間(在1996年作出的)特殊安排進行。它還包括主張成立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成的斯拉夫聯盟的斯拉夫浪漫主義者,以及那些支持把歐亞主義這種有點玄妙的概念定為俄國的長期歷史使命的人。
“近鄰外國”優先的主張最狹義的表達形式所涉及的只是一個理由十分充分的立場,那就是俄國必須首先集中力量搞好與新獨立國家的關係,特別是因為在蘇聯有意加強它們相互間經濟依存關係的政策下,事實上它們仍與俄國聯繫在一起。這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都是有意義的。新獨立國家的領導人不能忽視俄國新一代領導人經常提到的“共同經濟空間”這一現實。合作,甚至某種一體化是經濟發展所必要的。因此,為扭轉前蘇聯政治上的解體帶來的經濟混亂和四分五裂狀態,加強獨立國協的聯合機構不僅是正常的,也是可取的。
對一些俄國人來說,推動經濟一體化是對已發生的一切的行之有效和政治上負責的反應。人們經常把後蘇聯俄國的形勢與歐盟作類比是有道理的。主張經濟一體化的溫和派明確反對恢復俄羅斯帝國。例如,早在1992年8月由一些著名人士和政府官員組成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發表的一份題為《俄國戰略》的有影響的報告中,就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把建立“後帝國開明的一體化”作為建立後蘇聯“共同經濟空間”的恰當計劃。
但是強調“近鄰外國”並不僅僅是主張地區經濟合作的政治上仁慈的學說。其地緣政治內容帶有帝國味道。甚至較為溫和的1992年報告也談到恢復了元氣的俄國將最終與西方建立一種戰略夥伴關係,並宣稱在這一關係中俄國應起“調控東歐、中亞和遠東形勢”的作用。其他支持“近鄰外國”優先的人則更直言不諱。他們明確談到俄國在後蘇聯空間的“獨特作用”,指責西方向烏克蘭及其他新獨立的國家提供援助是奉行反俄政策。
俄議會外事委員會1993年的主席依。阿姆巴祖莫夫的論調雖並不極端卻很典型。阿是“夥伴關係”優先政策的前支持者,他公開宣稱前蘇聯空間是俄國獨家的地緣政治勢力範圍。1994年1月,阿的論調得到了此前積極主張親西方政策的外長安德列。科濟列夫的響應。科稱俄國“必須在幾個世紀來一直是俄國利益範圍的地區內保持軍事存在。”事實上,1994年4月8日《消息報》稱,俄國成功地在新獨立的各共和國領土上保留了至少28個軍事基地。如果在地圖上把俄國在加里寧格勒、摩爾多瓦、克里米亞、亞美尼亞、塔吉克斯坦和千島群島的軍事存在用線聯起來,實際上大體與前蘇聯的外部邊界相當。(圖17)
1995年9月,葉爾欽總統發表俄國對獨立國協政策的正式文件,把俄國的目標概括為:俄國對獨立國協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在國際社會上占有適當位置的政治、經濟一體化的國家聯盟,以鞏固俄國在後蘇聯空間建立的國家間政治經濟關係新體系中的領導力量的地位。
人們應注意到該文件側重於政治領域的努力,強調地提到一個單一實體及“它”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並強調俄國在這個新實體中的主導作用。在強調這些時,莫斯科還堅持俄國必須加強與新成立的獨立國協之間的政治、軍事聯繫;必須建立一個共同的軍事指揮體系;獨立國協各國的武裝部隊必須通過一項正式的條約聯結在一起;獨立國協的“外部”邊界必須由中央(即莫斯科)控制;俄國軍隊必須在獨立國協內的任何維和行動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必須在獨立國協內製定共同的外交政策,其主要機構必須設在莫斯科(而不是原先在1991年商定的明斯克),並由俄國總統主持獨立國協首腦會議。
而且還遠不止這些。1995年9月的文件也宣稱:應保證俄國電視台和電台在近鄰外國的廣播,俄國新聞在這一地區的傳播應得到支持,俄應為獨立國協各國培訓民族幹部。
考慮到有必要以與俄國友好關係的精神來教育獨立國協各國的年輕一代,應特別注意恢復俄國作為蘇聯以後的地盤內的主要教育中心的地位。
在這樣的氣氛下,1996年初,俄國杜馬竟宣布蘇聯的解散是無效的。同年春天,俄國與獨立國協中較隨和的成員國簽署了兩個協議,密切相互間的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關係。其中一個大張旗鼓地簽署的協議實際上是規定要在新的“主權國家共同體”(俄語縮寫為SSR,是對前蘇聯縮寫USSR的十足懷舊)範圍內建立俄國與白俄羅斯的聯盟。另一個由俄國、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簽署的協議要求在遠期創建“一體化國家共同體(CommunityofInt egratedStates)”。兩個協定均表明俄國對獨立國協內部一體化進展的緩慢已不耐煩,並決心堅持推動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