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蘇軍1936年新野戰條令是圖哈切夫斯基主持制訂的。據參加制訂工作的總參謀部軍事學院戰役法教研室前主任伊謝爾松回憶,圖哈切夫斯基以全身心投入了制訂條令工作,親自對整部條令進行了嚴格的審查修改。他認為,“首先以條令形式肯定大縱深戰鬥新原則的1936年條令是圖哈切夫斯基的重大貢獻,也可以說是他對蘇軍戰鬥訓練的最後一次重大貢獻。”
本文實際上是圖哈切夫斯基對1936年新野戰條令的詮釋。作者在文中探討了新軍事技術對戰鬥行動樣式的重大影響,闡述了當時對現代戰爭特點的一系列觀點。作者認為,裝備的發展影響著戰鬥行動新樣式和戰術新樣式的發展。蘇軍技術兵器具有很大的遠戰性,使軍隊不僅有可能直接在戰線上殺傷敵人,而且有可能突破敵配置陣地,在敵戰鬥隊形全縱深同時實施衝擊。文章論述了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在現代戰鬥中的作用及各兵種相互協同的重要性。雖然文章主旨是詮釋和評述新野戰條令,但字裡行間滲透著大縱深作戰思想。
國防人民委員批准頒發的1936年工農紅軍暫行野戰條令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文件,它規定了紅軍戰鬥訓練的方法,反映了關於現代戰鬥特點的一系列觀點。
最近幾年,現代軍事技術裝備的數量和質量都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好戰的帝國主義為了重新瓜分世界,正在瘋狂準備新的戰爭,以空前未有的規模發展和完善其武器裝備。現在,帝國主義的軍備競賽已經不是秘密。對於這種競賽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躲躲閃閃,而是公開談論。
理論探索
不言而喻,裝備的發展對戰鬥行動新樣式和戰術新樣式的明顯發展產生了影響。但是,如果觀察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那麼,今天各國的軍事思想有天壤之別。不同軍隊的觀點存在本質的區別,這個或那個軍隊的代表對於現代戰鬥的看法也有巨大分歧。
例如,大家都知道鼓吹以小型和具有極大機動性的機械化軍隊進行戰爭的理論,這一理論是英國的富勒和利德爾•哈特①提出來的。不過,英軍遠遠沒有按照在歐洲被認為是英國理論的這一理論去發展。法國軍隊通過有條不紊地使用步兵、炮兵和坦克來組織戰鬥,遠離法國卓越的軍事作家戴高樂②提出的建議。義大利軍隊無疑普遍承認杜黑③將軍的理論,但在西班牙國內戰爭前線卻完全沒有遵循這位將軍的遺訓,而企圖通過步兵兵團的戰鬥行動尋找出路。
①利德爾•哈特(1895—1970),英國軍事理論家和歷史學家。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開始研究軍事理論問題。崇拜富勒,鼓吹機械化制勝論,宣揚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起決定性作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帶有偏見性。主要著作有《步兵戰術基礎》、《現代化軍隊的新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等。——譯者注
②戴高樂(1890—1970),法國著名政治家和軍事領導人,准將(1940)。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爾後從事過多種指揮、參謀和教學工作,並出版過軍事著作,強調未來戰爭的機動性和大量使用坦克與航空兵和步兵協同作戰的必要性,建議在法國建立能進行積極進攻行動的職業化僱傭軍隊(10萬人,3000輛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歷任師長、國防部副部長等職。法西斯德軍占領法國後流亡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與德軍作戰。1944年6月出任法國臨時政府主席(1946年1月辭職)。1958年6月出任內閣總理,1959—1969年任法國總統。主要著作有《職業軍隊》、《戰爭回憶錄》、《戴高樂文集》等。——譯者注
③杜黑(1869—1930),義大利軍事理論家,少將(1923)。1912年起歷任航空兵營營長、師參謀長、中央航空管理局局長,1923年退役。1910年提出空軍在未來戰爭中起主導作用的觀點,認為空軍在奪取制空權後即可獨自取得戰爭的勝利,成為空軍制勝論的鼻祖。主要著作有《制空權》。——譯者注
在我們紅軍的理論戰線,也可以看到就現代戰鬥問題發生的不少爭論。一定的理論體系是逐步確立的,其途徑是剔除不正確的、沒有根據的結論,深入研究合理的、有生命力的、理論上站得住腳的原則。
首先碰到的是紅軍“特殊”機動性論,這種理論不是以研究和考慮我們可能的敵人及蘇維埃戰士手中的新武器為基礎,而僅僅以國內戰爭的經驗教訓和某些觀點為基礎,這些觀點主要源於國內戰爭英雄業績的激勵,而較少以實力增長、文化進步、社會主義國家大工業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陣營中我可能敵國的軍備擴充為依據。
B.К.特里安達菲洛大同志出版他的《現代集團軍戰役的特點》著作後,受到了堅持這一觀點的某些同志的攻擊。他們指責他鼓吹陣地戰。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們認為,新型的人,蘇聯工人和集體農莊莊員,具有保障進行運動戰的一切必要和足夠的條件。至於如何減殺現代敵軍戰鬥隊形的機槍威力,這一理論卻不給予教誨。此論的擁護者們理想多於論證。比方說,有那樣一些同志,他們斷言訓練紅軍戰士衝擊消耗的炮彈,町以比訓練資產階級軍隊士兵衝擊所消耗的少,其原因是紅軍戰士擁有精神上的優勢。實際上,這樣的自命不凡,可能導致戰鬥中的無謂犧牲和重大失利。這一理論與伏羅希洛夫①同志對戰鬥訓練提出的“要學習少流血打勝仗”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本文實際上是圖哈切夫斯基對1936年新野戰條令的詮釋。作者在文中探討了新軍事技術對戰鬥行動樣式的重大影響,闡述了當時對現代戰爭特點的一系列觀點。作者認為,裝備的發展影響著戰鬥行動新樣式和戰術新樣式的發展。蘇軍技術兵器具有很大的遠戰性,使軍隊不僅有可能直接在戰線上殺傷敵人,而且有可能突破敵配置陣地,在敵戰鬥隊形全縱深同時實施衝擊。文章論述了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在現代戰鬥中的作用及各兵種相互協同的重要性。雖然文章主旨是詮釋和評述新野戰條令,但字裡行間滲透著大縱深作戰思想。
國防人民委員批准頒發的1936年工農紅軍暫行野戰條令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文件,它規定了紅軍戰鬥訓練的方法,反映了關於現代戰鬥特點的一系列觀點。
最近幾年,現代軍事技術裝備的數量和質量都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好戰的帝國主義為了重新瓜分世界,正在瘋狂準備新的戰爭,以空前未有的規模發展和完善其武器裝備。現在,帝國主義的軍備競賽已經不是秘密。對於這種競賽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躲躲閃閃,而是公開談論。
理論探索
不言而喻,裝備的發展對戰鬥行動新樣式和戰術新樣式的明顯發展產生了影響。但是,如果觀察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那麼,今天各國的軍事思想有天壤之別。不同軍隊的觀點存在本質的區別,這個或那個軍隊的代表對於現代戰鬥的看法也有巨大分歧。
例如,大家都知道鼓吹以小型和具有極大機動性的機械化軍隊進行戰爭的理論,這一理論是英國的富勒和利德爾•哈特①提出來的。不過,英軍遠遠沒有按照在歐洲被認為是英國理論的這一理論去發展。法國軍隊通過有條不紊地使用步兵、炮兵和坦克來組織戰鬥,遠離法國卓越的軍事作家戴高樂②提出的建議。義大利軍隊無疑普遍承認杜黑③將軍的理論,但在西班牙國內戰爭前線卻完全沒有遵循這位將軍的遺訓,而企圖通過步兵兵團的戰鬥行動尋找出路。
①利德爾•哈特(1895—1970),英國軍事理論家和歷史學家。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開始研究軍事理論問題。崇拜富勒,鼓吹機械化制勝論,宣揚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起決定性作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帶有偏見性。主要著作有《步兵戰術基礎》、《現代化軍隊的新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等。——譯者注
②戴高樂(1890—1970),法國著名政治家和軍事領導人,准將(1940)。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爾後從事過多種指揮、參謀和教學工作,並出版過軍事著作,強調未來戰爭的機動性和大量使用坦克與航空兵和步兵協同作戰的必要性,建議在法國建立能進行積極進攻行動的職業化僱傭軍隊(10萬人,3000輛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歷任師長、國防部副部長等職。法西斯德軍占領法國後流亡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與德軍作戰。1944年6月出任法國臨時政府主席(1946年1月辭職)。1958年6月出任內閣總理,1959—1969年任法國總統。主要著作有《職業軍隊》、《戰爭回憶錄》、《戴高樂文集》等。——譯者注
③杜黑(1869—1930),義大利軍事理論家,少將(1923)。1912年起歷任航空兵營營長、師參謀長、中央航空管理局局長,1923年退役。1910年提出空軍在未來戰爭中起主導作用的觀點,認為空軍在奪取制空權後即可獨自取得戰爭的勝利,成為空軍制勝論的鼻祖。主要著作有《制空權》。——譯者注
在我們紅軍的理論戰線,也可以看到就現代戰鬥問題發生的不少爭論。一定的理論體系是逐步確立的,其途徑是剔除不正確的、沒有根據的結論,深入研究合理的、有生命力的、理論上站得住腳的原則。
首先碰到的是紅軍“特殊”機動性論,這種理論不是以研究和考慮我們可能的敵人及蘇維埃戰士手中的新武器為基礎,而僅僅以國內戰爭的經驗教訓和某些觀點為基礎,這些觀點主要源於國內戰爭英雄業績的激勵,而較少以實力增長、文化進步、社會主義國家大工業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陣營中我可能敵國的軍備擴充為依據。
B.К.特里安達菲洛大同志出版他的《現代集團軍戰役的特點》著作後,受到了堅持這一觀點的某些同志的攻擊。他們指責他鼓吹陣地戰。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們認為,新型的人,蘇聯工人和集體農莊莊員,具有保障進行運動戰的一切必要和足夠的條件。至於如何減殺現代敵軍戰鬥隊形的機槍威力,這一理論卻不給予教誨。此論的擁護者們理想多於論證。比方說,有那樣一些同志,他們斷言訓練紅軍戰士衝擊消耗的炮彈,町以比訓練資產階級軍隊士兵衝擊所消耗的少,其原因是紅軍戰士擁有精神上的優勢。實際上,這樣的自命不凡,可能導致戰鬥中的無謂犧牲和重大失利。這一理論與伏羅希洛夫①同志對戰鬥訓練提出的“要學習少流血打勝仗”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