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①此處和下一段兩次出現的“1914年”顯然是作者筆誤(或印刷錯誤),而原編者沒有察覺和加以改正或說明。斷定其錯誤的最簡單原因,是1914年3月世界大戰還沒有爆發,而作者研究的是此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爆發)的戰例。另外,1914年3月德國與英法兩國之間也沒有任何戰事。根據這兩段所述情況,作者所舉的戰例應是1918年的3月進攻(由3月21日至4月4日);所談法軍在施曼德達姆旁的作戰行動應是指同年5月27日至6月5日德軍在埃納河(施曼德達姆)地區對法軍的進攻。——譯者注
不過,同時應該指出,德軍在1914傘3月21日給英國人造成的損失並不是必然的。假如英國人採取後來法國人在施曼德達姆①旁採取的那種縱深較大的戰術,那麼英國人本來可以保住自己的那些師。這樣看來,在帝國主義戰爭條件下,正面交戰的勝利並沒有絕對的必然性。機槍組成的前進地帶,能夠預防基本防禦地帶的主力被突然的炮火殺傷和隨後被消滅。只有出現威力強大的坦克兵和航空兵以後,才有可能對敵作戰正面配置的全縱深組織同時交戰。
①施曼德達姆是埃納河與艾萊特河之間的高原上的一條道路。——原編者注
因此,考慮到新的裝備和編制,大縱深戰役計算的依據是寬廣的正面衝擊、可靠的衝擊準備和足夠數量的壓制兵器(這種數量要保障不是擊潰、而是消滅防守正面的敵人兵團),而且這一切要在絕密條件下做到,令敵膽戰心驚地突然開始。首次總交戰的正面寬度決定著可能殺傷敵人的規模。要使敵人被擊潰的正面緊靠攔阻射擊地帶,而這種射擊是裝備機槍、火炮的坦克搭載兵和空降兵對敵人師、軍、集團軍預備隊地域實施的。在“裝備”一章中已進行計算,這種計算指出,在衝擊師的正面可能向敵人後方空降火力與一個步兵營相同的空降兵。我們知道,為了對一個防禦的營實施成功衝擊,平均需要使用一整個師的所屬炮兵。考慮到對於一個遭到2—3個進攻師衝擊的防禦師,以2—3個空降營就能在其後方造成混亂,所以敵人未必能指望通過軍、師預備隊的共同努力,及時消滅或足夠程度地突破在自己後方構成的機槍火力攔阻。這說明,迅速和堅決地發展正面衝擊,可以很多倍地提高現代進攻交戰的殺傷效果,在有利的條件下,可以全殲敵第一道防線的軍隊。
因此,計算勝利概率的第一個條件,是進攻交戰正面的寬度。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衝擊正面越寬,戰役的勝利就越大。
計算的第二個條件是逐次擊潰敵人向縱深疏開的梯隊。殺傷這些梯隊要達到的目的是:在敵人縱深預備隊對割裂和牽制其後方的空降兵組織起堅決行動之前,就擊潰其各個最近梯隊的主力。在此情況下,極為重要的一個計算要素,是敵深遠預備隊為消滅空降兵及恢復被空降兵破壞的道路所需的時間。如果空降作戰得法,敵人這樣做需要很多時間。
要想到還可能向敵占地區深遠縱深派出一些臨時空降兵,他們可能通過爆破橋樑等目標,阻礙敵人及時使用深遠預備隊。
對縱深梯次配置敵人的疏開兵力,通常由集團軍主力、首先是其所屬機械化兵團予以消滅。逐次消滅的含義就在於此。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以下可能性:在空降兵力足夠時,可以由組織良好的空降兵兵團負責消滅某些疏開的敵軍。
舊的和新的勝利概率差異很大。但逐次達成方法正使其差異縮小。過去首先是在敵主要集團翼側某一地區實施突擊,爾後的突擊則向其主力的翼側和後方逐次實施。現在,連續殺傷的計算仍然應該這樣進行,但是順序已經完全不同。過去是首先對敵人進行次要的殺傷,以便隨後在戰役結束前以徹底擊潰敵人告終。現在則首先在第一次總交戰中實施基本和堅決的突擊,爾後再對比較薄弱的梯次配置分隊進行連續殺傷(且不說殺傷可能開到的深遠預備隊的強大集團)。
當然也不排除因情況所迫對戰役布勢進行調整的可能性,此時基本兵力向縱深進攻,而邊境或靠近戰線的地區將主要由反坦克兵器分段占領。但是應該看到,這些方法對領土資源有限的國家可能非常危險。
新的正面作戰樣式初看起來像是線式戰役樣式,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招致沒有好感的“對待”,因為人們認為這種樣式拒絕機動。其實,那種看法是很膚淺的。新的戰役樣式會產生新的、豐富得多和有效得多的機動樣式。如果說過去需要在翼側某處或突破地點隱蔽和突然地展開主力,那麼現在展開主力正成為更加複雜而困難的任務。必須集中並在寬正面出敵不意地突然展開重兵,同時必須向敵人後方派遣空降兵和摩托機械化兵,奪占其部分地區。此後,機動便是主力一系列連續突擊(首先突擊敵人主力,爾後突擊其向後方梯次配置的兵力)的組合,便是從新調遣與使用突擊力量和航空摩托機械化兵等行動的組合。在實施此種機動的條件下,舊的機動樣式——包圍、迂迴、向後方前出等不斷豐富了寬廣的正面突擊。所有這些行動都應該充滿最高的快速性和機動性。新的樣式為展現軍事創造性和組織能力提供了廣闊得多的天地。
舊樣式的維護者在“捍衛機動性”的旗幟下,實際上滿腦子都是與舊樣式難分難捨的保守主義。
不過,同時應該指出,德軍在1914傘3月21日給英國人造成的損失並不是必然的。假如英國人採取後來法國人在施曼德達姆①旁採取的那種縱深較大的戰術,那麼英國人本來可以保住自己的那些師。這樣看來,在帝國主義戰爭條件下,正面交戰的勝利並沒有絕對的必然性。機槍組成的前進地帶,能夠預防基本防禦地帶的主力被突然的炮火殺傷和隨後被消滅。只有出現威力強大的坦克兵和航空兵以後,才有可能對敵作戰正面配置的全縱深組織同時交戰。
①施曼德達姆是埃納河與艾萊特河之間的高原上的一條道路。——原編者注
因此,考慮到新的裝備和編制,大縱深戰役計算的依據是寬廣的正面衝擊、可靠的衝擊準備和足夠數量的壓制兵器(這種數量要保障不是擊潰、而是消滅防守正面的敵人兵團),而且這一切要在絕密條件下做到,令敵膽戰心驚地突然開始。首次總交戰的正面寬度決定著可能殺傷敵人的規模。要使敵人被擊潰的正面緊靠攔阻射擊地帶,而這種射擊是裝備機槍、火炮的坦克搭載兵和空降兵對敵人師、軍、集團軍預備隊地域實施的。在“裝備”一章中已進行計算,這種計算指出,在衝擊師的正面可能向敵人後方空降火力與一個步兵營相同的空降兵。我們知道,為了對一個防禦的營實施成功衝擊,平均需要使用一整個師的所屬炮兵。考慮到對於一個遭到2—3個進攻師衝擊的防禦師,以2—3個空降營就能在其後方造成混亂,所以敵人未必能指望通過軍、師預備隊的共同努力,及時消滅或足夠程度地突破在自己後方構成的機槍火力攔阻。這說明,迅速和堅決地發展正面衝擊,可以很多倍地提高現代進攻交戰的殺傷效果,在有利的條件下,可以全殲敵第一道防線的軍隊。
因此,計算勝利概率的第一個條件,是進攻交戰正面的寬度。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衝擊正面越寬,戰役的勝利就越大。
計算的第二個條件是逐次擊潰敵人向縱深疏開的梯隊。殺傷這些梯隊要達到的目的是:在敵人縱深預備隊對割裂和牽制其後方的空降兵組織起堅決行動之前,就擊潰其各個最近梯隊的主力。在此情況下,極為重要的一個計算要素,是敵深遠預備隊為消滅空降兵及恢復被空降兵破壞的道路所需的時間。如果空降作戰得法,敵人這樣做需要很多時間。
要想到還可能向敵占地區深遠縱深派出一些臨時空降兵,他們可能通過爆破橋樑等目標,阻礙敵人及時使用深遠預備隊。
對縱深梯次配置敵人的疏開兵力,通常由集團軍主力、首先是其所屬機械化兵團予以消滅。逐次消滅的含義就在於此。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以下可能性:在空降兵力足夠時,可以由組織良好的空降兵兵團負責消滅某些疏開的敵軍。
舊的和新的勝利概率差異很大。但逐次達成方法正使其差異縮小。過去首先是在敵主要集團翼側某一地區實施突擊,爾後的突擊則向其主力的翼側和後方逐次實施。現在,連續殺傷的計算仍然應該這樣進行,但是順序已經完全不同。過去是首先對敵人進行次要的殺傷,以便隨後在戰役結束前以徹底擊潰敵人告終。現在則首先在第一次總交戰中實施基本和堅決的突擊,爾後再對比較薄弱的梯次配置分隊進行連續殺傷(且不說殺傷可能開到的深遠預備隊的強大集團)。
當然也不排除因情況所迫對戰役布勢進行調整的可能性,此時基本兵力向縱深進攻,而邊境或靠近戰線的地區將主要由反坦克兵器分段占領。但是應該看到,這些方法對領土資源有限的國家可能非常危險。
新的正面作戰樣式初看起來像是線式戰役樣式,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招致沒有好感的“對待”,因為人們認為這種樣式拒絕機動。其實,那種看法是很膚淺的。新的戰役樣式會產生新的、豐富得多和有效得多的機動樣式。如果說過去需要在翼側某處或突破地點隱蔽和突然地展開主力,那麼現在展開主力正成為更加複雜而困難的任務。必須集中並在寬正面出敵不意地突然展開重兵,同時必須向敵人後方派遣空降兵和摩托機械化兵,奪占其部分地區。此後,機動便是主力一系列連續突擊(首先突擊敵人主力,爾後突擊其向後方梯次配置的兵力)的組合,便是從新調遣與使用突擊力量和航空摩托機械化兵等行動的組合。在實施此種機動的條件下,舊的機動樣式——包圍、迂迴、向後方前出等不斷豐富了寬廣的正面突擊。所有這些行動都應該充滿最高的快速性和機動性。新的樣式為展現軍事創造性和組織能力提供了廣闊得多的天地。
舊樣式的維護者在“捍衛機動性”的旗幟下,實際上滿腦子都是與舊樣式難分難捨的保守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