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戰國末年到秦朝初年,李斯幫助秦統一天下,制定鞏固統治的各項制度和措施,促進了歷史的發展。同時也顯示了李斯不愧為傑出的政治家。但在,李斯人生的輝煌時期,內心卻對前途產生了惶恐,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李斯很清楚,他能夠一步一步由低級小吏成為朝廷大臣,靠的是秦始皇的信任和提拔,要想保住富貴,必須緊緊依靠秦始皇,迎合秦始皇,如果一旦秦始皇出現意外,自己的一切就全完了,從他信奉的“老鼠哲學”出發,他一方面要設法迎合秦始皇,取得信任,保住高位;另一方面,他也要敏銳地觀察環境,像老鼠那樣巧妙地保護自己。在這種心態支配下,李斯顯得格外小心翼翼、誠惶誠恐。

  第47節:第四講 焚書之謎(1)

  第四講 焚書之謎

  一

  李斯在秦統一六國過程中和秦統一後,為秦始皇出謀劃策,在鞏固統一、政權建設上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建立帝號,設置官制、實行郡縣,制定秦律,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對李斯的這些作為,應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秦統一後,朝廷中對一個問題有不同意見,李斯在這個問題上的所堅持的意見,為秦始皇接受,並以此為藉口製造了一次重大事件。這就是焚書事件。

  焚書是秦朝發生的一件大事,對秦朝歷史而言,這次事件是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後,秦朝的社會矛盾日益顯現,不穩定因素開始增多;對秦始皇而言,這次事件之後,他由一個比較開明的君主開始變為專制暴君;對李斯而言,這次事件之後,他處處迎合、屈從最高統治者的心態進一步表露,他這樣做雖然可保全自身,但也暴露了自身的弱點,為秦朝,也為自己埋下了災難的種子。

  首先談談焚書事件的來龍去脈。

  這件事起因是朝廷中的大臣對治理國家的方式有不同意見。具體講,不同意見就是統一的秦王朝究竟是全部實行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還是在實行郡縣制的基礎上一些地區實行分封呢?

  商周實行分封制,尤其西周,分封制度相當完備。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周族王族的後代和異姓功臣。這些被封者稱諸侯。所謂“受民受疆土,以蕃屏周。”歷史證明,西周實行的分封制適應了當時的社會條件,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西周從公元前1046建立到公元前771年滅亡,社會基本是穩定的。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貴族等級制和宗法制動搖,分封制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到戰國時,各國相繼建立了君主專制集權制的政權,取消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直接管轄的地方行政機構。秦滅六國後所建立的就是專制集權的統一國家。當時的問題是,秦統一中國後,還有沒有必要實行分封制?

  就在秦統一中國那一年,即公元前221年,就對這個問題在朝廷展開過討論。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當時,先是丞相王綰髮言,他向秦始皇建議:“現在,諸侯剛剛被打敗,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給他們設王,就無法鎮撫那裡,請立各位皇子為王,希望皇上恩准。”

  這是以王綰為代表的所謂分封派的意見。細讀王綰的建議,發現他不是要求實行全面分封,而是在偏遠的燕、齊、楚讓秦始皇的兒子們去鎮守,並沒有提出全面分封,其本意還是要鞏固秦政權。秦始皇當時對這個建議沒有表態,而是交給群臣商議。可以看出秦始皇對這個意見還是聽得進去的,經過大臣討論,都認為這樣做有利。《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可以看出,主張分封的意見明顯占了上風。

  就在這時,廷尉李斯站出來,發表了與眾不同的意見。他說:“當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不少同姓子弟為王,可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禁止。

  現在,天下靠您的神靈之威獲得一統,都劃成了郡縣,對於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才是使天下安寧的好辦法啊。設置諸侯沒有好處。”

  李斯的話引起了秦始皇的警覺,秦始皇感到,滅六國的戰爭剛剛結束,天下剛實現統一,不打仗了,再在實行分封不就又要挑起戰爭嗎?

  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意思是,以前,天下人都苦於連年戰爭無止無休,就是因為有那些諸侯王。現在我依仗祖宗的神靈,天下剛剛安定如果又設立諸侯國,這等於是又挑起戰爭,想要求得安寧太平,豈不困難嗎?廷尉李斯說得對。

  李斯的意見得到皇帝的肯定,於是一場爭論也就告一段落。秦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郡縣制。

  關於治理國家用什麼方法,由於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看法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案,這是很正常的。從這次討論中,可以看到三個問題:

  1. 主張分封的王綰並沒有提出全面分封,只是建議在偏遠的燕、齊、楚之地封皇子為王,這在經濟落後,交通阻隔的中國古代並不是不可以實行的。歷史證明,中國自漢以後,對地方主要實行的是郡縣制,但在某種程度上仍保留著分封的狀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