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德國第四坦克集群(PanzerGruppe4)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蘇德戰 爭爆發前組建。司令為*霍普納。轄萊因哈特(Georg-HansReinhardt,1887 —1963)指揮的第四十一坦克軍和*曼施泰因指揮的第五十六坦克軍,共 3 個坦克師和 3 個摩托化步兵師,隸屬於*北方集團軍群。1941 年 6 月 22 日分 2 個突擊集群從東普魯士出發向列寧格勒方向進攻。同年 9 月底起轉隸*中央 集團軍群,參加莫斯科會戰。1942 年 1 月 1 日改編為*德國第四坦克集團軍。

  德國第四波步兵師  大戰開始時德國陸軍編組的預備師。1933 年希特 勒上台後,德國高速擴軍,兵源和裝備不足。為了保證野戰部隊的質量,德 國陸軍按 1939—1940 年動員計劃,把戰時動員的步兵基本戰術兵團 85 個步 兵師,分為 4 波。其中的第四波 14 個師,主要以教導隊為骨幹、由各級預備 役人員編組,每師 15019 人,機槍 457 挺,火炮 149 門,編成後主要作為預 備隊。

  德國 XXI 型潛艇  大戰末期服役的德國高速潛艇。1943 年 7 月起正式 投產。總重 1600 噸,採用柴油電力推進系統,電池容量大,潛水航速 17.5 節,潛水續航力(12—14 節時)約 140 海里,裝有柴油機通氣裝置。共製造 190 艘。第一艘於 1945 年 4 月 30 日從挪威卑爾根出發執行首次戰鬥任務, 但 4 天后即奉命停止戰鬥行動。

  德玻互不侵犯條約  全名《德國與波蘭互不侵犯和諒解宣言》。1934 年 1 月 26 日簽訂,同年 2 月 24 日生效。條約有效期 10 年,主要內容為:兩 國政府聲明將開創雙邊關係的新階段,並在《白里安一凱洛格公約》基礎上 建立和平的政治關係;雙方將通過協商解決兩國間的一切糾紛,決不訴諸武 力。該約促使波蘭硫遠法國,並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1939 年 4 月 28 日該 約被德國廢除。

  德國第一坦克集團軍(PallzerArmee1)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1941 年 10 月 6 日由第一坦克集群改編而成。司令先後力克萊斯特(1941.10— 1942.12)、馬肯森(1942.12—1943.10)、胡貝([H.V.Hube]1943.10-1944.4)、 勞斯([E.Raus]1944.4—8)和海因里希([Got-thardHeinrici,1886— 1971]1944.8—1945.5)。先後隸屬*南方集團軍群(1941.10—1942.7)、*A 集團軍群(1942.7—1-43.12)、南方集團軍群(1943.12—1944.3)、*北烏 克蘭集團軍群(1944.3—9)、A 集團軍群(1944.9—1945.1)和*中央集團 軍群(1945.1—5)。曾參加頓巴斯戰役、羅斯托夫戰役、哈爾科夫交戰、高 加索會戰、第聶伯河會戰、科爾遜-舍角琴柯夫斯基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 役。1945 年 4—5 月被蘇軍殲滅。

  德國第二坦克集團軍(PanzerArmee2)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1941 年 10 月 6 日由*德國第二坦克集群改編而成。司令先後為*古德里安(1941.10 — 12 ) 、 施 密 特 ( [R.Schnidt]1941.12 — 1943.7 ) 、 安 吉 利 斯 ([M.Angelis]1943.7—1945.5)。先後隸屬*中央集團軍群、*F 集團軍群和” *南方集團軍群。曾參加莫斯科會戰。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擔任側翼掩護。1944 年底配置在匈牙利巴拉頓湖南部,負責保障淄傑考尼饒油田的安全。1945 年 3 月參加巴拉頓湖戰役,旋即被蘇軍殲滅。

  德國第三坦克集團軍(PanzerArmee3)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1942 年 1 月 1 日由*德國第三坦克集群改編而成。司令先後為萊因哈特([Georg- HansRein-bardt,1887—1963],1942.1—1944.8)、勞斯([E.Raus]1944.8 —1945.3)和曼陀菲爾(1945.3—5)。先後隸屬*中央集團軍群(1942.1— 1945.1)和*北方集團軍群(1944 年下半年短期、1945.1—4)。曾參加莫斯 科會戰、斯摩棱斯克戰役(1943 年)、白俄羅斯戰役。1945 年初參加東普魯 士戰役,遭蘇軍重創,退守奧得河一線,不久被蘇軍殲滅。

  德國第四坦克集團軍(PanzerArmee4)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1941 年 7 月 3 日組建。司令由德國第四集團軍司令*克盧格兼任。下轄*德國第二 坦克集群、*德國第三坦克集群和若干步兵軍。不久解散。1942 年 1 月 1 日 由*德國第四坦克集群改編重建。司令先後為*霍普納(1942.1)、魯奧夫 ([R.Ruoff]1942.1—1942.6)、霍特([HermannHoth,1895—1979]1942.6 —1943.11)、勞斯([E.Raus]1943.11—1944.4)、哈爾佩([JosefHarpel, 1887—1968]1944.4—8)、巴爾克([HermannBalck。1893—]1944.8—?) 和格雷澤爾(F-H.Graeser)。先後隸屬*中央集團軍群、*B 集團軍群、*A 集團軍群、*頓河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等。曾參加 莫斯科會戰、沃羅涅日-伏羅希洛夫格勒戰役、高加索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 哈爾科夫交戰、庫爾斯克會戰、革聶伯何會戰和科爾遜-舍甫琴柯夫斯基戰 役。1945 年初配置在喀爾巴阡山地區,後退守西里西亞和南布蘭登堡。同年 4—5 月被蘇軍殲滅。

  德國普遍義務兵役法(GeSetzfurdenAufbauderWehrmacbt)納粹德國 擴軍備戰的法令。1935 年 3 月 16 日頒布,規定:德國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 和平時期的德國陸軍(包括武裝警察)由 12 個軍 36 個師組成,國防部長應 向政府提出改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的補充法案。初服役期為 1 年,1936 年 8 月 改為 2 年。該法直接違反《凡爾賽和約》的對德軍事條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