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耶路撒冷,在許多方面如此可愛,在其他方面又如此可恨,這裡層層覆蓋著聖物和殘骸,充斥著反常的粗俗和審美的精緻,她似乎活得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加緊張;一切都保持著原樣,但事事都在變化。每天黎明,三大宗教的三大聖地都會以它們自己的方式復甦。
今晨
早上4點30分,西牆和聖地的拉比什穆埃爾·拉賓諾維茨(Shmuel Rabinwilz)醒來後開始他日常的祈禱儀式,誦讀《摩西五經》。他穿過猶太區走到永不關閉的西牆,巨大的希律時代的方石在黑暗中散發著光芒。猶太人在那兒整日整夜地祈禱。
這個已過而立之年的拉比,是七代前來到耶路撒冷的俄國猶太移民的後裔,他的家族是來自古爾和儀式派的信徒。什穆埃爾·拉賓諾維茨是七個孩子的父親,擁有藍眼睛的他戴著眼鏡,留著鬍鬚,身著黑衣,頭戴無邊圓帽,無論天氣冷熱、下雨還是下雪,他都這副打扮,穿過猶太區,直到看到大希律的城牆出現在他面前。每次靠近“世界上最大的猶太會堂”時,他都會“心潮澎湃”,因為無法用塵世的方式描述個人與這些石頭的聯繫,那是心靈上的。
岩石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高聳於希律巨石之上,位於猶太人口中的聖殿山上,但是“我們都有足夠的空間”,這個堅決抵制任何冒犯聖殿山之行為的拉比說,“總有一天上帝可能重建聖殿——但不用人類干涉。這僅僅是上帝的事情”。
作為拉比,什穆埃爾·拉賓諾維茨負責保持西牆的清潔。石頭間的裂縫裡塞滿了朝覲者寫的字條。這些字條一年清理兩次——分別在逾越節和新年前,因為這些紙條被認為是神聖的,所以他把它們埋在橄欖山上。
當他到達西牆時,太陽正冉冉升起,已經有大約七百名猶太人在那裡祈禱,但他總能找到同一個祈禱群體站在西牆邊的同一地點:“儀式非常重要,它使人們能夠全神貫注於祈禱詞。”但是他並沒有問候這個祈禱群體,他可能點了點頭但一言不發——“第一句話是給上帝的”——與此同時,他將祈禱經匣纏縛到手臂上。他背誦著早禱文“沙哈里特(sha插rit)”,這段禱文以“願上帝賜給這個國家和平”結束。直到那時他才得體地問候了他的朋友。西牆下的一天開始了。
凌晨4點前不久,正當拉賓諾維茨出現在猶太區時,一塊鵝卵石掠過謝赫賈拉瓦吉赫·努賽貝(Wajeeh al-Nusseibeh)家的窗戶。他打開門,八十歲的阿迪德·朱達(Aded al-Nusseibeh)交給他一把沉甸甸的中世紀的12英寸(約30.5厘米)長的鑰匙。現年六十歲的努賽貝是耶路撒冷其中一個最大家族[8]的後代,已經穿上西裝、打好領帶的他快步出發,穿過大馬士革門,直奔聖墓大教堂。
努賽貝擔任聖墓大教堂的守護人已有二十五年以上,4點他準時到達聖墓大教堂,並敲響梅利桑德的羅馬式建築的巍峨大門。前一天晚上8點,他從教堂裡面鎖上門,希臘人、拉丁人和亞美尼亞人的教堂司事們已經協商好在那個特別的日子裡由誰去打開各扇門。三個主要教派的教士們已經在愉快的友誼和儀式性的祈禱中度過整晚。凌晨2點,占統治地位的東正教——凡事都優先——開始進行彌撒,由八個傳教士圍著聖墓用希臘語祝頌,之後他們把場地交給亞美尼亞人;大門打開時,亞美尼亞人用亞美尼亞語進行的巴達拉克(badarak)儀式才剛剛開始;大約上午6點,終於輪到天主教。期間,所有的教派一直唱著他們晨禱儀式的頌歌。只有一個科普特人被允許待到夜晚,他只用古科普特埃及語祈禱。
隨著大門打開,衣索比亞人開始在他們的平頂修道院和聖米歇爾禮拜堂用阿姆哈拉語祝聖,禮拜堂的入口就在正門的右邊。他們的儀式如此之長,以至於他們必須要靠在教堂里給疲倦的朝覲者準備的牧羊人手杖上。夜晚,這座教堂里迴蕩著一種充滿許多語言和聖歌的悅耳、低沉的聲音,就像一個有許多種鳥類合唱的石林。這就是耶路撒冷,努賽貝從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我知道有成千上萬人在等待我打開大門,而我擔心如果有一天門鎖打不開或出現差錯該怎麼辦。十五歲時,我第一次打開它,當時只覺得好奇,但是現在我才意識到這是個嚴肅的問題。”無論戰爭還是和平,他都必須打開這扇門。他說他的父親為安全起見,常常睡在教堂的走廊里。
然而努賽貝知道,一年可能有幾次教士間的爭吵。即使在21世紀,這些教士們只是偶爾表現出禮貌的樣子,藉以打發漫長守夜的無聊,實際上,他們仍然被歷史累積的憎恨左右著,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控制著教堂大部分區域且人數最多的希臘人不時與天主教徒和亞美尼亞人爭鬥,並且總能獲得勝利。科普特人和衣索比亞人,儘管都贊同基督一性論,但還是特別怨恨對方:六日戰爭之後,為懲罰納賽爾的埃及和支持海爾·塞拉西的衣索比亞,很少進行干涉的以色列人將科普特人的聖米歇爾教堂交給了衣索比亞人。在和平談判中,對科普特人的支持通常是埃及人的主要要求之一。儘管聖米歇爾教堂仍被衣索比亞人占有,以色列最高法院還是將它判給了科普特人——十足的耶路撒冷情勢。2002年7月,當一個科普特教士在衣索比亞人破舊的平頂城堡附近曬太陽時,他遭到衣索比亞人鐵棍的毆打,衣索比亞人以此懲罰科普特人以卑鄙的方式對待他們的非洲兄弟。科普特人趕去援助他們的教士,四名科普特人和七名衣索比亞人(在此次衝突中似乎一敗塗地)因此住院。
今晨
早上4點30分,西牆和聖地的拉比什穆埃爾·拉賓諾維茨(Shmuel Rabinwilz)醒來後開始他日常的祈禱儀式,誦讀《摩西五經》。他穿過猶太區走到永不關閉的西牆,巨大的希律時代的方石在黑暗中散發著光芒。猶太人在那兒整日整夜地祈禱。
這個已過而立之年的拉比,是七代前來到耶路撒冷的俄國猶太移民的後裔,他的家族是來自古爾和儀式派的信徒。什穆埃爾·拉賓諾維茨是七個孩子的父親,擁有藍眼睛的他戴著眼鏡,留著鬍鬚,身著黑衣,頭戴無邊圓帽,無論天氣冷熱、下雨還是下雪,他都這副打扮,穿過猶太區,直到看到大希律的城牆出現在他面前。每次靠近“世界上最大的猶太會堂”時,他都會“心潮澎湃”,因為無法用塵世的方式描述個人與這些石頭的聯繫,那是心靈上的。
岩石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高聳於希律巨石之上,位於猶太人口中的聖殿山上,但是“我們都有足夠的空間”,這個堅決抵制任何冒犯聖殿山之行為的拉比說,“總有一天上帝可能重建聖殿——但不用人類干涉。這僅僅是上帝的事情”。
作為拉比,什穆埃爾·拉賓諾維茨負責保持西牆的清潔。石頭間的裂縫裡塞滿了朝覲者寫的字條。這些字條一年清理兩次——分別在逾越節和新年前,因為這些紙條被認為是神聖的,所以他把它們埋在橄欖山上。
當他到達西牆時,太陽正冉冉升起,已經有大約七百名猶太人在那裡祈禱,但他總能找到同一個祈禱群體站在西牆邊的同一地點:“儀式非常重要,它使人們能夠全神貫注於祈禱詞。”但是他並沒有問候這個祈禱群體,他可能點了點頭但一言不發——“第一句話是給上帝的”——與此同時,他將祈禱經匣纏縛到手臂上。他背誦著早禱文“沙哈里特(sha插rit)”,這段禱文以“願上帝賜給這個國家和平”結束。直到那時他才得體地問候了他的朋友。西牆下的一天開始了。
凌晨4點前不久,正當拉賓諾維茨出現在猶太區時,一塊鵝卵石掠過謝赫賈拉瓦吉赫·努賽貝(Wajeeh al-Nusseibeh)家的窗戶。他打開門,八十歲的阿迪德·朱達(Aded al-Nusseibeh)交給他一把沉甸甸的中世紀的12英寸(約30.5厘米)長的鑰匙。現年六十歲的努賽貝是耶路撒冷其中一個最大家族[8]的後代,已經穿上西裝、打好領帶的他快步出發,穿過大馬士革門,直奔聖墓大教堂。
努賽貝擔任聖墓大教堂的守護人已有二十五年以上,4點他準時到達聖墓大教堂,並敲響梅利桑德的羅馬式建築的巍峨大門。前一天晚上8點,他從教堂裡面鎖上門,希臘人、拉丁人和亞美尼亞人的教堂司事們已經協商好在那個特別的日子裡由誰去打開各扇門。三個主要教派的教士們已經在愉快的友誼和儀式性的祈禱中度過整晚。凌晨2點,占統治地位的東正教——凡事都優先——開始進行彌撒,由八個傳教士圍著聖墓用希臘語祝頌,之後他們把場地交給亞美尼亞人;大門打開時,亞美尼亞人用亞美尼亞語進行的巴達拉克(badarak)儀式才剛剛開始;大約上午6點,終於輪到天主教。期間,所有的教派一直唱著他們晨禱儀式的頌歌。只有一個科普特人被允許待到夜晚,他只用古科普特埃及語祈禱。
隨著大門打開,衣索比亞人開始在他們的平頂修道院和聖米歇爾禮拜堂用阿姆哈拉語祝聖,禮拜堂的入口就在正門的右邊。他們的儀式如此之長,以至於他們必須要靠在教堂里給疲倦的朝覲者準備的牧羊人手杖上。夜晚,這座教堂里迴蕩著一種充滿許多語言和聖歌的悅耳、低沉的聲音,就像一個有許多種鳥類合唱的石林。這就是耶路撒冷,努賽貝從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我知道有成千上萬人在等待我打開大門,而我擔心如果有一天門鎖打不開或出現差錯該怎麼辦。十五歲時,我第一次打開它,當時只覺得好奇,但是現在我才意識到這是個嚴肅的問題。”無論戰爭還是和平,他都必須打開這扇門。他說他的父親為安全起見,常常睡在教堂的走廊里。
然而努賽貝知道,一年可能有幾次教士間的爭吵。即使在21世紀,這些教士們只是偶爾表現出禮貌的樣子,藉以打發漫長守夜的無聊,實際上,他們仍然被歷史累積的憎恨左右著,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控制著教堂大部分區域且人數最多的希臘人不時與天主教徒和亞美尼亞人爭鬥,並且總能獲得勝利。科普特人和衣索比亞人,儘管都贊同基督一性論,但還是特別怨恨對方:六日戰爭之後,為懲罰納賽爾的埃及和支持海爾·塞拉西的衣索比亞,很少進行干涉的以色列人將科普特人的聖米歇爾教堂交給了衣索比亞人。在和平談判中,對科普特人的支持通常是埃及人的主要要求之一。儘管聖米歇爾教堂仍被衣索比亞人占有,以色列最高法院還是將它判給了科普特人——十足的耶路撒冷情勢。2002年7月,當一個科普特教士在衣索比亞人破舊的平頂城堡附近曬太陽時,他遭到衣索比亞人鐵棍的毆打,衣索比亞人以此懲罰科普特人以卑鄙的方式對待他們的非洲兄弟。科普特人趕去援助他們的教士,四名科普特人和七名衣索比亞人(在此次衝突中似乎一敗塗地)因此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