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頡利可汗表演完舞蹈之後,南方的某位酋長也跑出來吟詩助興。

  在音樂當中,李淵終於看到了他當年立志要達成四海一家的目標,於是,他大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淵已經很久沒有這麼開心了,甚至開心得有點過,忘了這裡的老大是誰。緊接著,李世民上前勸酒,突然來了一句:“四海一家,都是陛下教誨,不是我一個人辦得到的。”

  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但要是認為李世民是個厚道人,那就太善良了。李世民還有下半句:“當年漢高祖也跟太上皇在這裡喝過酒,漢高祖妄自尊大,我不會跟他一樣。”

  李淵這才明白這個兒子為什麼請他來這裡喝酒。

  要搞清楚這個原因,得回到八百年前,同樣在這裡舉行過一次宴會,那時的主角是劉邦跟他的父親。

  在那場宴會上,劉邦在席上跟他的父親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早年您常說我不學無術,不能做好家業,比不上大哥,現在您老看看,誰的產業大?”

  根據史書記載,劉邦以前是混社會的,經常不幹活,常常被父親罵不如他的二哥劉仲。也不知道劉邦被罵了多少次,當了皇帝都不忘了出這口氣。

  知道了這個故事,大家自然明白了,李世民自比劉邦,而李淵就成了不會看人的劉太公。

  父親大人,您看看,現在大唐朝四夷稱臣,海內歸一,要是李建成,他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嗎?

  父親大人,您不為當年的堅持而感到羞愧嗎?

  李淵還以大笑,還能怎樣?皇帝都太上了,就只有大笑吧。

  史官捕捉到了李淵的大笑,然後在史書上寫下上皇大悅四個字。

  讀書人啊,笑離大悅的距離有時候比哭離大悅的距離還要遠哪。

  宴會結束後,李淵又回到了冷清的大安宮。他已經六十七了,他早就沒有了雄心壯志,也看淡了榮辱起落。他只想做一個平凡快活的老頭。

  他有過輝煌,有過沒落,有過得意,有過無奈,有過快樂,嘗過痛苦……

  這就是平凡的人生吧,就算帝王也逃不過這些詞語的禁錮,而如果在離開人世之前,李淵還有什麼意願的話,應該就是得到李世民的諒解吧。

  他已經到了可以原諒一切的年紀,他已將玄武門前的那場慘案從記憶里抹去,可他知道,自己的二兒子還在氣盛的年紀。

  李世民的一次次羞辱,正說明他的內心還沒有得到平靜,他依然在怪自己當年沒有把太子之位傳給他。

  他要過多久,才會明白自己的無奈?

  事情似乎有了轉機。

  貞觀八年的夏天,李世民邀請太上皇跟他一起到九成宮避暑,這可是破天荒,以前每年夏天,李世民都要到九成宮避暑,但從來不領老父親一起去。這一次難道是良心發現?

  李淵馬上拒絕了兒子的好意,不是他不怕熱,是他寧願熱死也不去九成宮。

  九成宮是楊堅死去的地方,現在,他已經成了楊堅第二,可他還不想跟楊堅死在同一個地方。

  但這一次李世民倒不像隨口說說,從九成宮回來後,李世民就開始在長安東北邊的龍首原修建永安宮,用來給李淵避暑。這個宮殿群成為比大興宮更宏偉的宮殿,大家多記得它後來的名字,它叫大明宮。

  這是李世民孝敬他爹的,我相信,當李淵站到永安宮那輝煌的宮殿前時,一定能體會到兒子的和解之意。

  可惜,他沒有機會搬進去了,這座永安宮本是李世民用來孝敬老爹的,但最終只會便宜了兒媳婦。

  在永安宮開建的同時,李淵得病了。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的四月,李淵將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大安宮的垂拱殿內,李淵靜靜地躺在榻上。他可以聽得到外面的哭聲,他聽得出來那是他兒子李世民的哭聲。

  那個讓他愛讓他恨讓他驕傲也讓他羞憤的兒子啊。

  這是無比英勇無比英明的兒子,沒有他,我未必能掃平天下吧,但這又是一個給自己帶來無盡痛苦的兒子。

  這個兒子親手殺掉了兄弟,囚禁了我,當然,我還知道,他正在修改史書,那些向突厥稱臣的恥辱是我的過錯,那些金戈鐵馬的生涯,那些老謀深算的隱忍,那些合縱連橫的權謀都成了他的功勞,也許用不了多久,世人便會忘記我的奮鬥,只會知道我是一個酒色懦弱之徒。

  可是,兒子啊兒子,你還是太年輕。你不明白史書可以篡改,但歷史卻無法改變。

  屬於你的,一定是你的,但屬於我的,你永遠也奪不走。

  我相信,歷史不會忘記我的功績。

  想到這裡,李淵閉上了疲憊的雙眼,他的靈魂仿佛出竅,向上升起,然後盤旋在大梁之上。在那裡,他仿佛聽到一些東西。

  是皇家樂坊里的國音,是東西兩市的喧譁,是長安坊間兒童的嬉鬧,是河上艄公響亮綿長的號子,是作坊里熔兵造具的鍛打聲,是田野麥子抽穗的噼啪聲,是絲路清脆的駝鈴,是春雨滋潤大地的聲音。

  朗朗乾坤,巍巍盛世。

  一個空前絕後的黃金時代正展現在世界的東方。

  四月初六,李淵崩於垂拱殿。

  (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