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在洺水不深。

  劉黑闥馬上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就在洺水之上,兩軍的主力展開了廝殺,本就不寬闊的洺水河被攪得血水橫流。

  不斷有人倒下,屍體倒浮在水面上,而旁邊的喊殺聲並沒有停止。人生在戰場之上變得簡單而殘酷。要麼站著離開,要麼倒著死去。

  沒有人選擇退卻。

  在這一天黃昏的時候,劉黑闥的大將王小胡沖開重圍,來到劉黑闥的身邊,焦急萬分地告訴他,現在應該馬上離開戰場。

  注意,他說的是離開,而不是鳴金撤退。

  因為兩軍混戰一塊,撤是撤不出來了。要走,只能丟下死戰的兄弟,自己一個人悄悄逃走。

  劉黑闥雙眼血紅,扭頭看了王小胡一眼。

  你在胡說什麼!你是第一天跟我嗎?我劉黑闥豈是丟下兄弟一個人逃命的人!

  可聽完王小胡的話,劉黑闥的臉變得慘白,憤怒之中,他掉轉馬頭,無奈而悲愴地吼道:走。

  遠處,洺水正像翻滾的刀片一樣直撲而來。

  李世民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天的大戰,為了這一天的大戰,為了擊敗這個無比頑強的對手,李世民不得不布下一個死亡之陣。

  在開戰前,他派人到洺水上游築壩截斷了洺水,並告訴他,等我與對方開戰,你就決堤放水。

  水淹七軍並不罕見,據說關羽,蔣介石都是這一計策的用戶,但李世民的水淹之計有一些特別,從史料上分析,他用了一個棄卒奪帥之計,棄的是自己的唐兵,奪的是劉黑闥。

  大水襲來之時,捲走的不僅是劉黑闥的部下,還有為拖住對方留在河道上的唐兵。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從來不只是一句戲言。每一個字都是用無數的鮮血寫就在史書之上。

  洪水過後,戰鬥終於結束了,唐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此戰斬殺敵軍萬餘人,淹死數千人。劉黑闥的大軍只有兩萬人,這意味著,除了被大水沖走外,所有的劉軍將士都選擇了戰死。

  望著堵塞河道的屍體,李世民鬆了一口氣。

  不管怎樣,戰爭終於結束了。

  這是一場真正的殊死較量,是唐軍從未遇到過的頑強之敵。獲勝方取得的無疑是一場慘勝。

  為什麼這些人從不退縮,為什麼他們選擇死戰到底?

  事後看來,李世民並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在驚嘆對手意志頑強之餘,他只是慶幸自己取得了勝利。

  這是一個嚴重的錯判,沒有搞清對手為何以死相搏,就不會明白戰爭並沒有結束。

  兩個月後,僅以數百騎突圍的劉黑闥又一次殺回了山東。

  起事以來,劉黑闥一直保持著獨立性,沒有向突厥屈過膝,現在為了復仇,他放棄自己的這一原則。

  捲土重來的劉黑闥身後跟著大群的突厥鐵騎。回到山東之後,亡命天涯的部將重新聚集在他的麾下。

  這一年的冬天,劉黑闥橫掃山東,大敗唐軍各路兵馬,又重新站到了洺州城上。

  打不死、打不垮的劉黑闥又回來了!

  唐朝用自己的大軍擊敗過劉黑闥,但叛亂,並不是僅靠武力就可以平定的。

  早在劉黑闥從洺水上逃走之時,就有一個人預見了今天的情景,其時,在長安,唐朝太子李建成向他的幕僚問起了這個問題。

  “山東的局勢平定了嗎?”

  幕僚搖了搖頭,說出了山東的隱患:

  “劉黑闥雖敗,但殺傷太多,其首領又全部登記造冊,處以死罪,反兵的妻兒都被俘虜,想投降而無門。雖然有赦免的詔令,但抓住了之後又全部殺掉,這樣下去,只怕殘餘的反兵號令起事,百姓將不得安寧。”

  這位洞悉山東叛亂之因的人是魏徵。

  【名臣】

  魏徵的名字是跟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這些金光閃閃的名詞聯繫在一起的,魏徵同志在大唐朝天天跟李世民抬槓,每天挑李世民的毛病,終於把這位老闆成功送上了千古聖君的高位,而他本人也成諫臣的代名詞。

  但諫臣只是魏徵的一面。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敢於直諫的人,但從沒有人像魏徵這樣用勸諫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據史書統計,諫官的職業風險相當高,比干被挖了心,海瑞被罷了官,陳元達自殺身亡,楊繼盛刑場高歌……

  這說明敢於直諫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捨得一身剮,自然敢把皇帝拉下馬,但善於直諫是不容易的,這不僅需要大勇氣,還需要大智慧。當然,還要趕上一個不那麼渾蛋的皇帝。

  魏徵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

  魏徵,河北巨鹿人,在成為天下聞名的第一諫官之前,魏徵的人生可用坎坷二字形容。

  因為投胎沒看皇曆,魏徵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年少的時候,父母又去世了。成為孤兒的魏徵是在苦瓜汁里泡大的。按照慣常的說法,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魏徵顯然是個例外,放著父母留下來的一些家產不去經營,反而跑到道觀當了一名道士。

  史書對魏徵的這個舉動定性為不事生業,就是不務正業的意思,事實上,這是誤會魏徵先生了,魏徵可是生存大師,他跑去當道士可不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

  據當時的情況來看,道士可是一門很有前途的職業。

  正所謂亂世練武功,盛世煉仙丹,魏徵的職業策劃還是比較靠譜的,他當道士那年,大隋朝國富民強,以後少不得有大戶人家乃至皇帝都會求仙問道,自然道士需求緊張。可惜的是,計劃沒有變化快,沒想到楊廣陛下太不爭氣,數年間就把盛世變成了亂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