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問題,自古以來就不比北方的簡單,只不過南方蠻族的侵略性相對較低,受到的關注較小。北方有“五胡”,南方有“五蠻”:蠻、俚、溪、僚、越(越一般專指山越。俚、溪、僚三族的名字,以前都是“犬”字旁,以示侮辱,“蠻”字下面的“蟲”,當然也帶侮辱的含義,這些詞今天都廢棄不用了。但有些沿用至今的地理名稱,歷史上與“蠻”字也是類似的,比如蜀、閩等等)。“五蠻”的分布地區大體上是不相交的,蠻族主要分布於荊、湘、雍、郢、司等州,相當於今天的河南南部到湖南之間的地區,蠻族內部還可分為多支;俚族分布於湘、廣州,即今湖南南部與廣東;溪族分布於江州的尋陽、南昌、武陵等郡,即今江西地區;僚族分布於荊州西部、梁、益、寧、交、廣州,即今湖北西部、四川、貴州、廣西以及越南等地的廣大地區(有一種說法認為,寮國的主體民族老族(或稱寮人),便是僚族的後裔);山越主要分布於揚州,即今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帶。此外,還有分布在荊、湘、梁、益州的延族、益州的巴族等等,支系相當複雜。
陳霸先建立陳國,是從五蠻聚居的嶺南起兵的,他必須通過獲取五蠻的支援來擴充實力。北討侯景期間,歸附於陳霸先的勢力中,將近一半是南方的蠻族,比如俚族的侯安都、冼夫人,溪族的黃法氍、歐陽頠(也有說歐陽頠為俚人),割據各地、擁護陳霸先的周敷、周迪、熊曇朗、留異、陳寶應、魯悉達等人,也分別出自溪、越、蠻等族。可以說,沒有南方的“五蠻”,也就不會有陳國,考慮到陳霸先所倚仗的另一半軍事力量,如杜僧明、周文育、吳明徹、華皎等大將,都出身吳人,而陳霸先本人,更是地地道道的吳人,我們可以這麼說,到了南北朝末期,南朝才真正成為吳人與蠻族為主體的南方人的天下,即“南人治南”。陳寅恪先生甚至提出,在某種意義上“陳也可說是南方蠻族建立的朝代”。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陳宣帝即位時期,有了很大的改變。所謂“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由於南方蠻族文化水平不高,同時也需要拉攏侯景之亂後殘餘的僑人勢力,陳武帝、文帝兩代在文官方面大量任用僑人,治理朝政,例如前面說過的毛喜、蔡景歷、到仲舉、劉師知等等。在武將方面,陳文帝清剿的幾大地方武裝,都是南方蠻族,此消彼長,北人與南人的矛盾也急劇升溫,侯安都之死,與此也頗有關聯。
因此,陳宣帝面臨兩大問題:一、如何解決僑人為主的門閥士族與南方吳人、蠻族為主的土豪之間的矛盾;二、南陳雖然立國,但外部環境極其險惡,強敵隔江而立,國都建康岌岌可危,如何克服防禦上的弱點,謀求國家的安全,是陳宣帝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這兩大問題指向了同一個答案——北伐。
事實上,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陳、齊兩國就建立了友好關係,而陳、周之間除了華皎謀反的前後三年處於敵對狀態,也基本維持了和平。但南朝的進程反覆證明了我們曾經強調的一個道理:“守江必守淮”,淮水的得失直接影響南朝的興亡。凡是淮南防線安全的時代,南朝的統治就穩固,比如元嘉之治、梁武帝時期;凡是淮南防線喪失的時代,南朝的統治就混亂,比如南齊後期、侯景之亂以後。另一方面,長江中游的江陵和上游的益州對於江南也很重要,所謂“江左不可無蜀”,失去這兩個地方,就好比咽喉被敵人扼住,隨時有窒息的危險。吳明徹進攻後梁,試圖奪回江陵,便是出於這種考量。
也就是說,陳宣帝要想長治久安,就得打破一味和平的外交政策,在軍事上採取以攻為守的方針,要麼聯齊伐周,要麼聯周伐齊,把防線向北推移。而北伐,也正好可以將南方人控制的土豪軍隊投入使用,從而達到擴大生存空間、緩解內部族群矛盾的目的。
究竟是伐齊還是伐周,陳國的態度對處於膠著狀態的齊周之爭是個十分關鍵的砝碼。陳宣帝於太建三年(公元571年)遣使北齊,要求聯齊伐周,卻吃了個閉門羹。高緯目光短淺,不思進取,不敢主動進攻北周。而北周則於太建四年派遣杜杲再次出使陳國,提出周、陳合縱攻齊的建議,陳宣帝輕易地就被說動了。
太建五年,陳宣帝決計討伐北齊,出身淮南秦郡(今江蘇六合)的將軍吳明徹的支持最為堅決。尚書左僕射徐陵說:“吳明徹家在淮南,了解當地風俗;當今朝中,若論將才,也無人能出其右。”陳宣帝便以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都官尚書裴忌為副將,領兵十萬,從建康出發,進攻秦郡,另外由都督黃法氍從西線進攻歷陽(今安徽和縣)。
北上的陳軍勢如破竹,在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大破齊軍,拔除了北齊在水中設立的木柵,包圍了秦郡、歷陽等城。
北齊派大將尉破胡、長孫洪略、王琳率軍馳援秦郡,在城外布下方陣,精心挑選了一隊身高體壯的大力士作為前鋒,又派出一名箭術高超的西域胡人在陣前,弦無虛發,架勢十分嚇人。吳明徹對手下勇將蕭摩訶道:“如若干掉那個胡人,就可滅了齊軍的士氣,比得上關雲長斬顏良之勇啊!”
陳霸先建立陳國,是從五蠻聚居的嶺南起兵的,他必須通過獲取五蠻的支援來擴充實力。北討侯景期間,歸附於陳霸先的勢力中,將近一半是南方的蠻族,比如俚族的侯安都、冼夫人,溪族的黃法氍、歐陽頠(也有說歐陽頠為俚人),割據各地、擁護陳霸先的周敷、周迪、熊曇朗、留異、陳寶應、魯悉達等人,也分別出自溪、越、蠻等族。可以說,沒有南方的“五蠻”,也就不會有陳國,考慮到陳霸先所倚仗的另一半軍事力量,如杜僧明、周文育、吳明徹、華皎等大將,都出身吳人,而陳霸先本人,更是地地道道的吳人,我們可以這麼說,到了南北朝末期,南朝才真正成為吳人與蠻族為主體的南方人的天下,即“南人治南”。陳寅恪先生甚至提出,在某種意義上“陳也可說是南方蠻族建立的朝代”。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陳宣帝即位時期,有了很大的改變。所謂“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由於南方蠻族文化水平不高,同時也需要拉攏侯景之亂後殘餘的僑人勢力,陳武帝、文帝兩代在文官方面大量任用僑人,治理朝政,例如前面說過的毛喜、蔡景歷、到仲舉、劉師知等等。在武將方面,陳文帝清剿的幾大地方武裝,都是南方蠻族,此消彼長,北人與南人的矛盾也急劇升溫,侯安都之死,與此也頗有關聯。
因此,陳宣帝面臨兩大問題:一、如何解決僑人為主的門閥士族與南方吳人、蠻族為主的土豪之間的矛盾;二、南陳雖然立國,但外部環境極其險惡,強敵隔江而立,國都建康岌岌可危,如何克服防禦上的弱點,謀求國家的安全,是陳宣帝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這兩大問題指向了同一個答案——北伐。
事實上,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陳、齊兩國就建立了友好關係,而陳、周之間除了華皎謀反的前後三年處於敵對狀態,也基本維持了和平。但南朝的進程反覆證明了我們曾經強調的一個道理:“守江必守淮”,淮水的得失直接影響南朝的興亡。凡是淮南防線安全的時代,南朝的統治就穩固,比如元嘉之治、梁武帝時期;凡是淮南防線喪失的時代,南朝的統治就混亂,比如南齊後期、侯景之亂以後。另一方面,長江中游的江陵和上游的益州對於江南也很重要,所謂“江左不可無蜀”,失去這兩個地方,就好比咽喉被敵人扼住,隨時有窒息的危險。吳明徹進攻後梁,試圖奪回江陵,便是出於這種考量。
也就是說,陳宣帝要想長治久安,就得打破一味和平的外交政策,在軍事上採取以攻為守的方針,要麼聯齊伐周,要麼聯周伐齊,把防線向北推移。而北伐,也正好可以將南方人控制的土豪軍隊投入使用,從而達到擴大生存空間、緩解內部族群矛盾的目的。
究竟是伐齊還是伐周,陳國的態度對處於膠著狀態的齊周之爭是個十分關鍵的砝碼。陳宣帝於太建三年(公元571年)遣使北齊,要求聯齊伐周,卻吃了個閉門羹。高緯目光短淺,不思進取,不敢主動進攻北周。而北周則於太建四年派遣杜杲再次出使陳國,提出周、陳合縱攻齊的建議,陳宣帝輕易地就被說動了。
太建五年,陳宣帝決計討伐北齊,出身淮南秦郡(今江蘇六合)的將軍吳明徹的支持最為堅決。尚書左僕射徐陵說:“吳明徹家在淮南,了解當地風俗;當今朝中,若論將才,也無人能出其右。”陳宣帝便以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都官尚書裴忌為副將,領兵十萬,從建康出發,進攻秦郡,另外由都督黃法氍從西線進攻歷陽(今安徽和縣)。
北上的陳軍勢如破竹,在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大破齊軍,拔除了北齊在水中設立的木柵,包圍了秦郡、歷陽等城。
北齊派大將尉破胡、長孫洪略、王琳率軍馳援秦郡,在城外布下方陣,精心挑選了一隊身高體壯的大力士作為前鋒,又派出一名箭術高超的西域胡人在陣前,弦無虛發,架勢十分嚇人。吳明徹對手下勇將蕭摩訶道:“如若干掉那個胡人,就可滅了齊軍的士氣,比得上關雲長斬顏良之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