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另一邊的孔融得救之後,對太史慈極為看重,說:“你真是我的忘年交啊!”但是,太史慈並未在孔融手下依仗功勞坐享回報,反而很快就瀟灑告辭孔融回到老家。聽了兒子語氣非常平靜的報告,老人家同樣也只有一句很淡定的回答:“我很歡喜你終於對孔長官有所報答。”不久,太史慈就下江南見老朋友去也,此後成為孫吳的名將,再沒有與孔融見面。現今社會中人愛說淡定,什麼是淡定,這一對非同凡響的母子,才是真正的淡定媽,淡定兒。劉備救人危難慷慨無私,太史慈母子淡泊功利,這正是:
人性光輝隨處是,三分不是污泥團。
要知道劉備此後如何從挫折中再度奮起拼搏,柳暗花明又一村,請看下文分解。
六 作牧徐州
劉備會同田楷,在齊國的臨菑一線抗擊袁紹的東路軍,雙方激戰兩年,相持不下。直殺得田疇一片荒蕪,閭里悉成丘墟,哪裡還看得見《晏子春秋》中形容臨菑城“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的熱鬧情景!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八月,皇帝以董卓已被誅殺,關東各路勤王的兵馬不應再相互殘殺,便派太僕卿趙岐為專使,代表皇帝去調解關東的眾位諸侯,勸息刀兵。次年二月,趙岐抵達幽、冀二州,要求公孫瓚與袁紹相互和解。惡戰了三年,分據幽、冀二州的這兩大勢力也覺得疲乏不堪,需要暫時喘一口氣再接著干。於是,在趙岐的主持之下,公孫瓚與袁紹簽字議和,雙方軍隊撤離前線,青州的緊張局面亦隨之緩解。
青州的刀光劍影暫時消失了,與之相鄰的徐州(主要地域在今山東、江蘇省)卻又熱火朝天地打了起來。徐州這一打,使劉備的境遇又出現一大變化,這自然值得細說一番。
在青州的南面有一片瀕臨東海的地區,南北長而東西短,這就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的徐州。徐州西鄰兗、豫二州,南面則與揚州隔長江相望。
自從關東各路討伐董卓的諸侯鬧起內訌相互攻殺以來,中原大地便成了一個大戰場。曹操在他的《蒿里行》這首五言詩中,描述中原當時的悲慘狀況,令人不忍卒讀。
他寫道: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後世的學者,都認為這不是詩人的誇張,而把它視為史家的實錄。
中原鼎沸,僥倖生存者便紛紛外逃避難。於是,赤縣神州的大地上,就出現了一股又一股的流民群。當時,徐州東臨滄海,距中原的大戰場較遠,社會秩序較為安定,故而流民大量來歸。他們披荊斬棘,墾荒種地。一時間,徐州境內出現了中原四戰之地不復得見的“百姓殷盛,穀米豐贍”的景象。
東漢獻帝初平年間,徐州的長官一直由陶謙充任。他先是任徐州刺史,其後又進號為徐州牧。那麼刺史與牧有何區別呢?簡而言之,早期的刺史只擁有監察之權,他只負責監察本州所屬的郡縣官員是否奉公守法;而後期出現的州牧則擁有統軍治民之權,他是郡縣之上統治一州的最高軍政長官。
徐州牧陶謙,字公祖,揚州丹楊郡秣陵縣(今江蘇南京市江寧區)人氏。其人忠心漢室,性格剛直慷慨,然而有一個大缺點,即是喜聽奉承之語,厭聞逆耳之言。有了這樣一個毛病,必然會如諸葛先生在《出師表》中所言的“親小人,遠賢臣”。古往今來,有多少偉人英主都在這一點上傷了事業,毀了聲名,區區陶謙何能例外!於是,徐州“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眼見得徐州將由樂土變成亂邦,一些有識之士牢記孔夫子“賢者避世,其次避地”的遺訓,先後離開徐州,另覓棲身之地。彭城人張昭、嚴畯,廣陵人張紘、呂岱,淮陰人步騭,東城人魯肅等,都南奔江東,後來成為孫吳政權中的骨幹。
果不其然,一場浩劫不久就降臨到徐州。東漢獻帝初平四年(193)秋,兗州牧曹操發精兵數萬東攻徐州,發誓要殺絕陶謙家族,以報父弟之仇。
曹操與陶謙怎麼會結下如此深仇大恨呢?
原來,曹操滎陽一戰大敗之後,並不灰心,立即奔赴揚州的丹楊郡去招募了四千兵馬,準備東山再起。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終於在兗州的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縣南)打下一塊地盤。又過了一年左右,也就是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的冬天,曹操在兗州的濟北國境內,大敗來自青州的黃巾軍,“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勢力大振,並且自然而然當上了兗州(主要地域在今山東省)的州牧。曹操的事業得到大發展了,他的老父少弟卻厄運臨頭。當初曹操變賣家財起兵聲討董卓之時,其父曹嵩正去職在老家享清福。討董大戰的序幕拉開之後,曹操的老家豫州沛國譙縣受到戰火的波及,其父曹嵩便攜少妾幼子跑到徐州的琅邪郡去避難,這一去就避了三年多。曹操當上兗州牧,立定了腳跟,便想把老父接回兗州來盡孝。這時,曹嵩已經移居鄰接徐州的兗州泰山郡費縣(今山東費縣北),所以曹操就下令要泰山郡太守應劭派兵送曹嵩來兗州治所昌邑(今山東金鄉縣東北)。應劭得到上司之令,不敢怠慢,立即發兵二百送曹老太爺到兗州。從費縣到兗州治所昌邑約五百里,其間一段道路距徐州境極近。曹嵩一行經過這段路途時,徐州駐軍發現這位曹老太爺很有油水,光輜重車就有一百多輛,首尾相接將近一里路長,立時起了殺人越貨之心。當下上千人馬呼嘯而出,沖人兗州地界,徑直奔向曹嵩一行。護送曹嵩的兵士見勢不妙,四散奔逃。徐州的駐軍搶光財物不算,又把曹嵩本人,以及其小妾、少子曹德等一行全部殺死在武水河邊,鮮血染紅了盈盈河水。
人性光輝隨處是,三分不是污泥團。
要知道劉備此後如何從挫折中再度奮起拼搏,柳暗花明又一村,請看下文分解。
六 作牧徐州
劉備會同田楷,在齊國的臨菑一線抗擊袁紹的東路軍,雙方激戰兩年,相持不下。直殺得田疇一片荒蕪,閭里悉成丘墟,哪裡還看得見《晏子春秋》中形容臨菑城“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的熱鬧情景!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八月,皇帝以董卓已被誅殺,關東各路勤王的兵馬不應再相互殘殺,便派太僕卿趙岐為專使,代表皇帝去調解關東的眾位諸侯,勸息刀兵。次年二月,趙岐抵達幽、冀二州,要求公孫瓚與袁紹相互和解。惡戰了三年,分據幽、冀二州的這兩大勢力也覺得疲乏不堪,需要暫時喘一口氣再接著干。於是,在趙岐的主持之下,公孫瓚與袁紹簽字議和,雙方軍隊撤離前線,青州的緊張局面亦隨之緩解。
青州的刀光劍影暫時消失了,與之相鄰的徐州(主要地域在今山東、江蘇省)卻又熱火朝天地打了起來。徐州這一打,使劉備的境遇又出現一大變化,這自然值得細說一番。
在青州的南面有一片瀕臨東海的地區,南北長而東西短,這就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的徐州。徐州西鄰兗、豫二州,南面則與揚州隔長江相望。
自從關東各路討伐董卓的諸侯鬧起內訌相互攻殺以來,中原大地便成了一個大戰場。曹操在他的《蒿里行》這首五言詩中,描述中原當時的悲慘狀況,令人不忍卒讀。
他寫道: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後世的學者,都認為這不是詩人的誇張,而把它視為史家的實錄。
中原鼎沸,僥倖生存者便紛紛外逃避難。於是,赤縣神州的大地上,就出現了一股又一股的流民群。當時,徐州東臨滄海,距中原的大戰場較遠,社會秩序較為安定,故而流民大量來歸。他們披荊斬棘,墾荒種地。一時間,徐州境內出現了中原四戰之地不復得見的“百姓殷盛,穀米豐贍”的景象。
東漢獻帝初平年間,徐州的長官一直由陶謙充任。他先是任徐州刺史,其後又進號為徐州牧。那麼刺史與牧有何區別呢?簡而言之,早期的刺史只擁有監察之權,他只負責監察本州所屬的郡縣官員是否奉公守法;而後期出現的州牧則擁有統軍治民之權,他是郡縣之上統治一州的最高軍政長官。
徐州牧陶謙,字公祖,揚州丹楊郡秣陵縣(今江蘇南京市江寧區)人氏。其人忠心漢室,性格剛直慷慨,然而有一個大缺點,即是喜聽奉承之語,厭聞逆耳之言。有了這樣一個毛病,必然會如諸葛先生在《出師表》中所言的“親小人,遠賢臣”。古往今來,有多少偉人英主都在這一點上傷了事業,毀了聲名,區區陶謙何能例外!於是,徐州“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眼見得徐州將由樂土變成亂邦,一些有識之士牢記孔夫子“賢者避世,其次避地”的遺訓,先後離開徐州,另覓棲身之地。彭城人張昭、嚴畯,廣陵人張紘、呂岱,淮陰人步騭,東城人魯肅等,都南奔江東,後來成為孫吳政權中的骨幹。
果不其然,一場浩劫不久就降臨到徐州。東漢獻帝初平四年(193)秋,兗州牧曹操發精兵數萬東攻徐州,發誓要殺絕陶謙家族,以報父弟之仇。
曹操與陶謙怎麼會結下如此深仇大恨呢?
原來,曹操滎陽一戰大敗之後,並不灰心,立即奔赴揚州的丹楊郡去招募了四千兵馬,準備東山再起。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終於在兗州的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縣南)打下一塊地盤。又過了一年左右,也就是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的冬天,曹操在兗州的濟北國境內,大敗來自青州的黃巾軍,“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勢力大振,並且自然而然當上了兗州(主要地域在今山東省)的州牧。曹操的事業得到大發展了,他的老父少弟卻厄運臨頭。當初曹操變賣家財起兵聲討董卓之時,其父曹嵩正去職在老家享清福。討董大戰的序幕拉開之後,曹操的老家豫州沛國譙縣受到戰火的波及,其父曹嵩便攜少妾幼子跑到徐州的琅邪郡去避難,這一去就避了三年多。曹操當上兗州牧,立定了腳跟,便想把老父接回兗州來盡孝。這時,曹嵩已經移居鄰接徐州的兗州泰山郡費縣(今山東費縣北),所以曹操就下令要泰山郡太守應劭派兵送曹嵩來兗州治所昌邑(今山東金鄉縣東北)。應劭得到上司之令,不敢怠慢,立即發兵二百送曹老太爺到兗州。從費縣到兗州治所昌邑約五百里,其間一段道路距徐州境極近。曹嵩一行經過這段路途時,徐州駐軍發現這位曹老太爺很有油水,光輜重車就有一百多輛,首尾相接將近一里路長,立時起了殺人越貨之心。當下上千人馬呼嘯而出,沖人兗州地界,徑直奔向曹嵩一行。護送曹嵩的兵士見勢不妙,四散奔逃。徐州的駐軍搶光財物不算,又把曹嵩本人,以及其小妾、少子曹德等一行全部殺死在武水河邊,鮮血染紅了盈盈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