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科舉是國家十分重要的領域,清朝歷代都很看重科舉的公正性。科舉主考官曆來都是飽學鴻儒,和珅並非通過科舉途徑發跡的,因此一時之間,難以插手這個領域。和珅首先做了不少文化工作,先後主持過《四庫全書》、《皇清開國方略》等許多官書的編纂,當過國史館總裁等高級職位。為控制科舉準備了充足的功課。和珅自從控制科舉後,有些讀書人一輩子的前途被和珅耽誤了,對和珅可謂恨之入骨。
和珅先後擔任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等官職,通過這些職務,和珅便可以控制官吏的選拔,方便安置自己的親友、黨羽,打擊對自己不利的政敵,還大肆收受賄賂,財源廣進。甚至連考試發榜的排名,也可以僅憑和珅個人的意願,隨意調整。
吳省蘭、吳省欽兄弟曾經做過和珅的老師,雖然學識淵博,但總是屢試不中。後來,二人通過和珅幫忙,終於順利通過考試,一步步踏上升遷之路。這二人自從得了和珅的好處,對和珅可謂是言聽計從、忠心耿耿。所以,和珅也有心提攜他們。有些和珅不方便直接控制的事情,就委派他們兄弟二人去做,和珅既能從中得到實惠,還可以避人耳目。
有一年,和珅推薦吳省欽出任直隸府學政,主持鄉試。吳省欽一到地方就公開舞弊,甚至明碼標價地收受賄賂。一時之間,搞得烏煙瘴氣。吳省欽收到的好處,自然不敢私自瞞下,大部分都孝敬了和珅。
這次鄉試吳省欽公開舞弊,動靜太大,引起了諸多貧寒考生的不滿。他們本希望寒窗苦讀十幾載,能夠通過考試博取功名,不想卻因為沒有銀子而名落孫山,因此對和珅與吳省欽非常痛恨。有一名膽大的考生知道內幕後,又氣又憤,在考場門前貼了對子,譏諷吳省欽。上聯是“少目焉能識文定”;下聯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橫批是“口天欺天”。這是一副拆字聯,上聯的“少目”恰是個“省”字,下聯的“欠金”恰是個“欽”,橫批中的“口”、“天”二字則是一個“吳”。巧妙地將吳省欽的名字嵌入其中,暗中諷刺吳省欽不識學問,主考官只認銀子不認人。吳省欽得知後十分驚恐,急忙調派了幾名官差把守,嚴禁考生私自張貼任何對聯、條幅。
和珅在全國的眼線眾多,不久就知道了這件事。他把吳省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銀子不是不能收,但你這也太明目張胆了。直隸學政本來就是個肥差,何必要一次吃飽?要是被別人看出破綻,事情鬧大了,對誰都不好。”這可是和珅幾十年的貪污受賄秘訣,是和珅在長期的做官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不由吳省欽不服。
和珅控制科舉的事情舉不勝舉,手段也層出不窮。福州有位著名的進士,名叫鄭光策,他的一生頗有些傳奇色彩,曾經因為反對和珅,而受到了和珅的打擊報復。
鄭光策,初名天策,字憲光,一字瓊河,又號蘇年。他是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少年時父親離世,家境貧寒,與弟弟鄭天衢相依為命,努力讀書,互為師友,在當地很有名氣,有“二雄”之稱。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鄭光策考中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候選做官,此後鄭光策仍然日夜攻讀詩書,從未懈怠。他在乾隆的一次南巡中給乾隆寫文章,得到了乾隆的賞識,命其在浙江會試。
和珅當時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跟隨乾隆一起南巡,乾隆就命令他監試這次考試。交卷時,和珅看到乾隆帝的御座下面有個踏腳用的小腳幾,就故意坐在上面收取試卷。這樣一來,下面的考生交卷時,就不好站著交卷了。因為和珅離乾隆很近,所以只好跪著呈上試卷,看起來就好像給和珅下跪一樣。
鄭光策當時已是進士,自然心高氣傲。他見和珅借皇帝抬高自己,趁機侮辱讀書人,於是與同鄉福建名士林喬蔭等人約定,交卷時只拱手行禮而不下跪,交了考卷就憤憤地退下。和珅見鄭光策駁了自己的面子,對他懷恨在心。於是在閱卷時,故意將所有福建人的考卷藏起來,根本就不閱卷,結果福建無一人考取。
鄭光策知道只要和珅一日在朝中為官,他就永無出頭之日,於是回到福州老家,刻苦鑽研詩書文章,除了熟讀聖賢書,還積極研究對現實有用的書,成了有名的政治改革家。可以說,和珅的蠻橫無理成就了一個歷史名人。
鄭光策後來還對平定台灣林爽文起義發揮了積極作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林爽文起義,鄭光策向福建的將軍府呈上平叛林爽文的《十二議》。當時的大將福康安讀了鄭光策的意見之後,全部採納並獲得最終的勝利。福建巡撫徐嗣曾在台灣善後,臨走前,鄭光策又呈上《台灣善後事宜書》的八議:議定章程、議散義勇、議增兵額、議興屯田、議緩城工、議嚴盜課、議設官莊、議舉吏職。福康安、徐嗣曾覺得他是個奇才,邀請鄭光策一起到台灣。鄭光策以母親年老為由,推辭不去。
鄭光策雖然由於和珅的打壓而仕途不順,但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
和珅不僅通過操縱考試進行內幕交易,以致耽誤讀書人的前途,他甚至能夠隨意調整考試的名次。
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春闈會試中,有一位姓沈的讀書人考取了前十名。和珅擔任主考,看到這位考生文采不凡,必是將來的棟樑之才,於是就想拉攏他。不料姓沈的考生性子耿直,厭惡和珅的為官之道,不屑與和珅結交。況且自己已經進入前十名,參加殿試應該沒有問題,和珅此時提出與自己結交,其意不言自明,他心中更是不屑。
和珅先後擔任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等官職,通過這些職務,和珅便可以控制官吏的選拔,方便安置自己的親友、黨羽,打擊對自己不利的政敵,還大肆收受賄賂,財源廣進。甚至連考試發榜的排名,也可以僅憑和珅個人的意願,隨意調整。
吳省蘭、吳省欽兄弟曾經做過和珅的老師,雖然學識淵博,但總是屢試不中。後來,二人通過和珅幫忙,終於順利通過考試,一步步踏上升遷之路。這二人自從得了和珅的好處,對和珅可謂是言聽計從、忠心耿耿。所以,和珅也有心提攜他們。有些和珅不方便直接控制的事情,就委派他們兄弟二人去做,和珅既能從中得到實惠,還可以避人耳目。
有一年,和珅推薦吳省欽出任直隸府學政,主持鄉試。吳省欽一到地方就公開舞弊,甚至明碼標價地收受賄賂。一時之間,搞得烏煙瘴氣。吳省欽收到的好處,自然不敢私自瞞下,大部分都孝敬了和珅。
這次鄉試吳省欽公開舞弊,動靜太大,引起了諸多貧寒考生的不滿。他們本希望寒窗苦讀十幾載,能夠通過考試博取功名,不想卻因為沒有銀子而名落孫山,因此對和珅與吳省欽非常痛恨。有一名膽大的考生知道內幕後,又氣又憤,在考場門前貼了對子,譏諷吳省欽。上聯是“少目焉能識文定”;下聯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橫批是“口天欺天”。這是一副拆字聯,上聯的“少目”恰是個“省”字,下聯的“欠金”恰是個“欽”,橫批中的“口”、“天”二字則是一個“吳”。巧妙地將吳省欽的名字嵌入其中,暗中諷刺吳省欽不識學問,主考官只認銀子不認人。吳省欽得知後十分驚恐,急忙調派了幾名官差把守,嚴禁考生私自張貼任何對聯、條幅。
和珅在全國的眼線眾多,不久就知道了這件事。他把吳省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銀子不是不能收,但你這也太明目張胆了。直隸學政本來就是個肥差,何必要一次吃飽?要是被別人看出破綻,事情鬧大了,對誰都不好。”這可是和珅幾十年的貪污受賄秘訣,是和珅在長期的做官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不由吳省欽不服。
和珅控制科舉的事情舉不勝舉,手段也層出不窮。福州有位著名的進士,名叫鄭光策,他的一生頗有些傳奇色彩,曾經因為反對和珅,而受到了和珅的打擊報復。
鄭光策,初名天策,字憲光,一字瓊河,又號蘇年。他是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少年時父親離世,家境貧寒,與弟弟鄭天衢相依為命,努力讀書,互為師友,在當地很有名氣,有“二雄”之稱。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鄭光策考中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候選做官,此後鄭光策仍然日夜攻讀詩書,從未懈怠。他在乾隆的一次南巡中給乾隆寫文章,得到了乾隆的賞識,命其在浙江會試。
和珅當時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跟隨乾隆一起南巡,乾隆就命令他監試這次考試。交卷時,和珅看到乾隆帝的御座下面有個踏腳用的小腳幾,就故意坐在上面收取試卷。這樣一來,下面的考生交卷時,就不好站著交卷了。因為和珅離乾隆很近,所以只好跪著呈上試卷,看起來就好像給和珅下跪一樣。
鄭光策當時已是進士,自然心高氣傲。他見和珅借皇帝抬高自己,趁機侮辱讀書人,於是與同鄉福建名士林喬蔭等人約定,交卷時只拱手行禮而不下跪,交了考卷就憤憤地退下。和珅見鄭光策駁了自己的面子,對他懷恨在心。於是在閱卷時,故意將所有福建人的考卷藏起來,根本就不閱卷,結果福建無一人考取。
鄭光策知道只要和珅一日在朝中為官,他就永無出頭之日,於是回到福州老家,刻苦鑽研詩書文章,除了熟讀聖賢書,還積極研究對現實有用的書,成了有名的政治改革家。可以說,和珅的蠻橫無理成就了一個歷史名人。
鄭光策後來還對平定台灣林爽文起義發揮了積極作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林爽文起義,鄭光策向福建的將軍府呈上平叛林爽文的《十二議》。當時的大將福康安讀了鄭光策的意見之後,全部採納並獲得最終的勝利。福建巡撫徐嗣曾在台灣善後,臨走前,鄭光策又呈上《台灣善後事宜書》的八議:議定章程、議散義勇、議增兵額、議興屯田、議緩城工、議嚴盜課、議設官莊、議舉吏職。福康安、徐嗣曾覺得他是個奇才,邀請鄭光策一起到台灣。鄭光策以母親年老為由,推辭不去。
鄭光策雖然由於和珅的打壓而仕途不順,但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
和珅不僅通過操縱考試進行內幕交易,以致耽誤讀書人的前途,他甚至能夠隨意調整考試的名次。
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春闈會試中,有一位姓沈的讀書人考取了前十名。和珅擔任主考,看到這位考生文采不凡,必是將來的棟樑之才,於是就想拉攏他。不料姓沈的考生性子耿直,厭惡和珅的為官之道,不屑與和珅結交。況且自己已經進入前十名,參加殿試應該沒有問題,和珅此時提出與自己結交,其意不言自明,他心中更是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