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1875年9月1日,星期三。從小鐵甲艦建造車間通向黃浦江的一段河灘,已經改造成下水滑道,滑道的主要材料是一根根圓木。為了讓軍艦下水順暢,依據國際通行的做法,圓木滑道上還預先塗積好了厚厚的牛油。廠區內官員工匠以及前來參觀的人群,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鐵甲艦車間的大門。然而誰也未能想到,一場暴風驟雨突然降臨。圍觀的人們被衝散,四處避雨,下水滑道上的牛油則被沖刷得一乾二淨。為了不錯過下水吉日吉時,江南製造局不顧惡劣天氣,堅持繼續進行下水儀式。車間門緩緩打開,小鐵甲船出現在世人面前,在暴雨的洗禮下順著滑道滑向黃浦江,軍艦在失去了潤滑物的滑道上是否能夠下水,令很多在場技術人員為之擔心。萬幸的是,雖然過程顯得滯澀了些,小鐵甲艦還是順順噹噹地向黃浦江滑去。不過眾人不願意見到的事情在最後終於發生,滑行到即將進入江水的地段,軍艦停滯靜止了下來,紋絲不動,“船至將近水處,竟停擱不下。”(13)
小鐵甲艦下水不順,似乎預示著江南製造局的軍艦建造事業將要遭遇波折。令人懊喪的9月1日過後,江南製造局決定就近另擇吉日重新舉行下水儀式。當年中秋節過後的第一天,9月15日,江南製造局內再度做好了下水儀式的準備工作。為防萬一,這次的下水準備顯得格外慎重。江岸旁,製造局特別安排了一艘自行建造的小火輪在那裡守護,一旦從滑道下滑不成,就由這艘船幫助拖帶下水。另外,小鐵甲艦取的是蚊子船船型,干舷低矮,擔心下水過程中,激起的江水會灌進船內,小鐵甲艦外表的所有門窗都做了密封處理。萬目注視下,當天中午12時40分,將小鐵甲艦固定在原來停滯不動位置的木撐一根根撤除,新添在滑道上的牛油顯然大有效果,軍艦“從牛油架上一溜而入中流”。這艘下水大費周折的新軍艦,後來被命名為“金甌”。(14)
金甌,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器,黃金打造,遍鑲珠寶,形似酒杯。後來引申為江山社稷的象徵,以金甌完整無缺象徵江山牢固。將帶有裝甲防護,結構堅強的鐵甲艦,定名“金甌”,無疑再合適不過,這其中也可見時人對其寄予的厚望。
“金甌”艦在當時世界,屬於設計大為超前的概念型軍艦,以罕見的裝甲蚊子船形式,引得列強高度關注,被認為其設計“燦爛可觀”。也正因為此,在很多近代大型中國軍艦的資料難以查考的情況下,現代卻還能輕鬆地從西方獲得“金甌”艦的圖紙。而當時世界權威的布雷賽海軍年鑑中,為數不多的中國軍艦線圖裡,“金甌”得以入選,與大型鐵甲艦“定遠”相伴在列,成為線圖選入布雷賽海軍年鑑的唯一一艘中國造軍艦。
這艘造價62586.93兩的小鐵甲艦,艦體全為金屬結構,水線帶還有厚度為2.75英寸的裝甲防護。在建造“金甌”之前,江南製造局為長江內河巡緝,曾建造過2艘鐵質輪船,雖然僅僅是普通的小型火輪船,並不屬於軍艦,但為“金甌”的創製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儲備。“金甌”艦排水量只有195噸(另有200噸的記載),艦長32米,寬6米,吃水2.1米,採用2台蒸汽機,雙軸推進,功率340馬力(一說200馬力),航速10節,是江南製造局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小型軍艦。(15)
除了曾參考過英國蚊子船的設計這一點外,“金甌”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形象,與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蚊子船都迥然不同。通常情況下,蚊子船露天布置在艦首的大口徑主炮,被江南製造局的工程技術人員改成了封閉的炮房形式,而且炮房還帶有2.38英寸厚的裝甲。炮房內,安裝一門克虜伯170mm後膛炮,炮架下方採用類似地井炮的設計,可以用液壓機構將火炮下降到炮台下方艙室進行彈藥裝填,裝填完畢後再上舉回炮房內。此外,“金甌”上還有一項異常大膽的設計,中國的工程人員,竟然在蚊子船上引入了撞角,“船首刀形,以利衝擊”(16)。用如此的小軍艦擔負撞擊任務,似乎頗受北洋撞擊巡洋艦的影響。
建成後的金甌,旋即編入南洋海防。非常可惜的是,這艘設計上可圈可點的軍艦,沒有出現後續的姊妹艦,而是頗有些大材小用地投入長江內河巡防,中法、中日戰爭中都沒有能在戰場上一試身手。以鐵甲船名義問世的“金甌”,因為體格小巧,在眾多拿著大型鐵甲艦來對其衡量的官員眼中,顯得過於渺小,認為除了證明中國能夠建造防護軍艦外,並無多少價值。試想,這種造價遠低於進口蚊子船的國產利器如果得以大量建造,分布北洋、南洋等各處海口,擔任守口任務,騰出主力艦的手腳,將會發揮多麼大的實用價值。
“金甌”號側視圖。繪製:海軍史研究會劉烜赫。
瞬間歸於落寞的“金甌”,主要在吳淞、江陰等長江下游地區駐防。1891年,長江沿岸教案迭發,湖廣總督張之洞因為內地缺乏軍艦,難以及時彈壓暴動,保護僑民,遂上奏清廷,商量借用南洋軍艦。南洋最先撥出蚊子船“飛霆”和炮艦“測海”後,仍不敷用,1892年初,兩江總督劉坤一告知張之洞,可以將“金甌”艦也借給湖廣使用。但是“金甌”當時艦況已不樂觀,由張之洞派專員查看軍艦後,再決定是否選用。
小鐵甲艦下水不順,似乎預示著江南製造局的軍艦建造事業將要遭遇波折。令人懊喪的9月1日過後,江南製造局決定就近另擇吉日重新舉行下水儀式。當年中秋節過後的第一天,9月15日,江南製造局內再度做好了下水儀式的準備工作。為防萬一,這次的下水準備顯得格外慎重。江岸旁,製造局特別安排了一艘自行建造的小火輪在那裡守護,一旦從滑道下滑不成,就由這艘船幫助拖帶下水。另外,小鐵甲艦取的是蚊子船船型,干舷低矮,擔心下水過程中,激起的江水會灌進船內,小鐵甲艦外表的所有門窗都做了密封處理。萬目注視下,當天中午12時40分,將小鐵甲艦固定在原來停滯不動位置的木撐一根根撤除,新添在滑道上的牛油顯然大有效果,軍艦“從牛油架上一溜而入中流”。這艘下水大費周折的新軍艦,後來被命名為“金甌”。(14)
金甌,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器,黃金打造,遍鑲珠寶,形似酒杯。後來引申為江山社稷的象徵,以金甌完整無缺象徵江山牢固。將帶有裝甲防護,結構堅強的鐵甲艦,定名“金甌”,無疑再合適不過,這其中也可見時人對其寄予的厚望。
“金甌”艦在當時世界,屬於設計大為超前的概念型軍艦,以罕見的裝甲蚊子船形式,引得列強高度關注,被認為其設計“燦爛可觀”。也正因為此,在很多近代大型中國軍艦的資料難以查考的情況下,現代卻還能輕鬆地從西方獲得“金甌”艦的圖紙。而當時世界權威的布雷賽海軍年鑑中,為數不多的中國軍艦線圖裡,“金甌”得以入選,與大型鐵甲艦“定遠”相伴在列,成為線圖選入布雷賽海軍年鑑的唯一一艘中國造軍艦。
這艘造價62586.93兩的小鐵甲艦,艦體全為金屬結構,水線帶還有厚度為2.75英寸的裝甲防護。在建造“金甌”之前,江南製造局為長江內河巡緝,曾建造過2艘鐵質輪船,雖然僅僅是普通的小型火輪船,並不屬於軍艦,但為“金甌”的創製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儲備。“金甌”艦排水量只有195噸(另有200噸的記載),艦長32米,寬6米,吃水2.1米,採用2台蒸汽機,雙軸推進,功率340馬力(一說200馬力),航速10節,是江南製造局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小型軍艦。(15)
除了曾參考過英國蚊子船的設計這一點外,“金甌”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形象,與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蚊子船都迥然不同。通常情況下,蚊子船露天布置在艦首的大口徑主炮,被江南製造局的工程技術人員改成了封閉的炮房形式,而且炮房還帶有2.38英寸厚的裝甲。炮房內,安裝一門克虜伯170mm後膛炮,炮架下方採用類似地井炮的設計,可以用液壓機構將火炮下降到炮台下方艙室進行彈藥裝填,裝填完畢後再上舉回炮房內。此外,“金甌”上還有一項異常大膽的設計,中國的工程人員,竟然在蚊子船上引入了撞角,“船首刀形,以利衝擊”(16)。用如此的小軍艦擔負撞擊任務,似乎頗受北洋撞擊巡洋艦的影響。
建成後的金甌,旋即編入南洋海防。非常可惜的是,這艘設計上可圈可點的軍艦,沒有出現後續的姊妹艦,而是頗有些大材小用地投入長江內河巡防,中法、中日戰爭中都沒有能在戰場上一試身手。以鐵甲船名義問世的“金甌”,因為體格小巧,在眾多拿著大型鐵甲艦來對其衡量的官員眼中,顯得過於渺小,認為除了證明中國能夠建造防護軍艦外,並無多少價值。試想,這種造價遠低於進口蚊子船的國產利器如果得以大量建造,分布北洋、南洋等各處海口,擔任守口任務,騰出主力艦的手腳,將會發揮多麼大的實用價值。
“金甌”號側視圖。繪製:海軍史研究會劉烜赫。
瞬間歸於落寞的“金甌”,主要在吳淞、江陰等長江下游地區駐防。1891年,長江沿岸教案迭發,湖廣總督張之洞因為內地缺乏軍艦,難以及時彈壓暴動,保護僑民,遂上奏清廷,商量借用南洋軍艦。南洋最先撥出蚊子船“飛霆”和炮艦“測海”後,仍不敷用,1892年初,兩江總督劉坤一告知張之洞,可以將“金甌”艦也借給湖廣使用。但是“金甌”當時艦況已不樂觀,由張之洞派專員查看軍艦後,再決定是否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