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第三十二章咸陽落日的一抹蒼涼(4)
巨鹿城下的王離大軍斷了糧,頓生恐慌。項羽趁勢率領全軍渡河,要求士卒們砸碎鍋碗、燒掉軍營、沉掉船隻,每人只許帶三日乾糧,有進無退。
英雄項羽,就這樣留下了千古成語——“破釜沉舟”。
項羽大軍一過漳河,首先就猛撲又累又餓的王離軍。
義軍是沒有退路了,不勝即死,於是各個沒命地衝殺,以一當十,那氣勢遠遠超過了按首級多少立功的秦軍。大概在此時,往昔滅國之恨、老懷王客死異邦之仇,都是義軍決勝的信念。
就這樣一連九戰,義軍殺聲震天,摧枯拉朽。
即使是從血海里踏過來的秦軍,也從沒見過這種陣勢,終於不支,王離軍折損了大部,章邯軍倉皇西逃。
這是一場自春秋以來從未見過的惡戰,在壁壘里作壁上觀的各軍,都嚇得瑟瑟發抖。直至九戰之後,王離軍的殘餘被項羽軍圍在核心,各軍這才開門助戰。
巨鹿一戰,義軍獲完勝,生俘了秦軍主帥王離,殺死秦將蘇角,另一秦將涉間被迫自焚而死。
項羽一戰成名,威震天下。此時的他,不過才24歲!
戰後,項羽在轅門召見參戰各軍的將領,諸將都被項羽的氣勢嚇壞了,膝行近前,沒人敢仰視一下。
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話不假。
巨鹿之戰,徹底扭轉了秦末戰場的總體局勢,決定了秦帝國最終的命運。此後,章邯雖然還能頑抗,但氣數已盡。義軍奪得天下,已在指顧之間。
因此說,亡秦者,江東英豪項羽也。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人好像都是些白鬍子老頭,歷史都是由迂腐老者所書寫的。其實不然,中國的古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年輕人所創造、所推動的。
秦始皇親政時才21歲,就親手滅嫪毐、除呂不韋,開始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項羽勇冠三軍,破釜沉舟,打碎了秦帝國的脊梁骨,時年24歲。
先秦時代的風雲巨變,難道不是年輕人創造的嗎?
章邯也被項羽的氣勢給鎮住了,在巨鹿之南猶豫不決,與漳河之南的項羽軍隔河對峙。也許他是在尋找戰機,曾有幾次向後移動。但是這一撤退,就有人打了小報告,秦二世很生氣,派人前去斥責章邯懼戰。
章邯知道跟著來的有可能是什麼,急忙派長吏司馬欣趕回咸陽,向趙高說明情況。可是連等三日,趙高理也不理,顯然已有不信任之意。司馬欣怕被趙高整肅,就抄小路逃回河北,對章邯說:“趙高專權,大臣很難有作為。如果我們戰勝,趙高必然嫉妒;如果我們戰敗,則不免一死。願將軍早做打算。”
趙國的陳余也寫信給章邯,點破章邯“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的尷尬,勸其倒戈,也可參與分地為王。
章邯進退無路,有所動搖,想與項羽議和,但沒能談成。此時項羽開始發動,接連大破秦軍,章邯心理上終於撐不住,於秦二世三年的七月,在殷墟(今河南安陽)帶領20萬秦軍投降了項羽。
秦軍主力,到此全部喪失,再無人可以阻擋義軍開進咸陽的腳步了。
就在十個月前宋義渡河救趙時,劉邦也受懷王之命,領一支義軍向咸陽進發。原本懷王與眾首領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即誰先打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這任務在當時看來有相當難度,項羽自告奮勇,願與劉邦一起去,可是懷王考慮項羽的脾氣太大,軍隊所過之處無不燒殺,所以沒答應項羽,只讓他隨宋義走。
就在宋義、項羽率援軍去救趙的同一天,劉邦這一路,人數不足萬人,也不聲不響從彭城出發了。劉邦軍輾轉千里,與秦軍數戰,有勝有負,一路收攏陳勝、項梁的散卒,收納了彭越等義軍,最後滾成了幾萬大軍,耗時近兩年,終於打到老秦國的本土,進入了武關(今陝西商南境內)。
武關,原是秦國與楚國交界處的一處關隘。武關一破,咸陽便袒露無餘。
劉邦的進軍,既不能說是避重就輕,也不能說是一路順利。河北戰場雖然減輕了他進軍的壓力,但一路上也有過幾場硬仗。只是劉邦所部紀律嚴明,口碑甚好,所經之地大部分秦朝地方官都不戰而降。
再看秦二世這裡,仍是對全國的情況不明。趙高在殺掉李斯後,曾向二世拍胸脯擔保:“關東盜賊沒什麼大不了的。”
等到巨鹿一戰,章邯投降後,趙高才感到不妙。他怕秦二世怪罪下來,砍他的腦袋,於是索性裝病不朝。
趙高不辦公了,秦二世當然就知道了起義軍的一些真相,大吃一驚,原來咸陽都要危險了!他連忙催促趙高抓緊嚴打盜賊。
第三十二章咸陽落日的一抹蒼涼(5)
趙高更加惶恐,事情瞞不住了,怎麼辦?盜賊現在成了氣候,連章邯都搞不定了,我趙高難道有三頭六臂?
在這種困境下,他該怎麼辦?政治小人的思路往往很奇特——目前誰對他威脅最大,就先搞掉誰,其餘的事再說。
現在最迫近的威脅,就是二世,萬一哪天這個昏君翻了臉,趙高的權力大廈一晚上就會崩塌。想到這兒,趙高坐臥不寧,召來女婿閻樂與弟弟趙成,商量乾脆幹掉二世算了。
問題的弔詭就在這裡。趙高的權力從哪兒來?是秦二世賦予的。搞掉二世,趙高豈不是否定了自己權力的合法性?所以,他考慮到,把二世的侄兒公子嬰扶起來。趙高雖然惡貫滿盈,但他也知道,子嬰為人仁儉,有群眾基礎,換一個皇帝也許能緩和民怨。
巨鹿城下的王離大軍斷了糧,頓生恐慌。項羽趁勢率領全軍渡河,要求士卒們砸碎鍋碗、燒掉軍營、沉掉船隻,每人只許帶三日乾糧,有進無退。
英雄項羽,就這樣留下了千古成語——“破釜沉舟”。
項羽大軍一過漳河,首先就猛撲又累又餓的王離軍。
義軍是沒有退路了,不勝即死,於是各個沒命地衝殺,以一當十,那氣勢遠遠超過了按首級多少立功的秦軍。大概在此時,往昔滅國之恨、老懷王客死異邦之仇,都是義軍決勝的信念。
就這樣一連九戰,義軍殺聲震天,摧枯拉朽。
即使是從血海里踏過來的秦軍,也從沒見過這種陣勢,終於不支,王離軍折損了大部,章邯軍倉皇西逃。
這是一場自春秋以來從未見過的惡戰,在壁壘里作壁上觀的各軍,都嚇得瑟瑟發抖。直至九戰之後,王離軍的殘餘被項羽軍圍在核心,各軍這才開門助戰。
巨鹿一戰,義軍獲完勝,生俘了秦軍主帥王離,殺死秦將蘇角,另一秦將涉間被迫自焚而死。
項羽一戰成名,威震天下。此時的他,不過才24歲!
戰後,項羽在轅門召見參戰各軍的將領,諸將都被項羽的氣勢嚇壞了,膝行近前,沒人敢仰視一下。
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話不假。
巨鹿之戰,徹底扭轉了秦末戰場的總體局勢,決定了秦帝國最終的命運。此後,章邯雖然還能頑抗,但氣數已盡。義軍奪得天下,已在指顧之間。
因此說,亡秦者,江東英豪項羽也。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人好像都是些白鬍子老頭,歷史都是由迂腐老者所書寫的。其實不然,中國的古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年輕人所創造、所推動的。
秦始皇親政時才21歲,就親手滅嫪毐、除呂不韋,開始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項羽勇冠三軍,破釜沉舟,打碎了秦帝國的脊梁骨,時年24歲。
先秦時代的風雲巨變,難道不是年輕人創造的嗎?
章邯也被項羽的氣勢給鎮住了,在巨鹿之南猶豫不決,與漳河之南的項羽軍隔河對峙。也許他是在尋找戰機,曾有幾次向後移動。但是這一撤退,就有人打了小報告,秦二世很生氣,派人前去斥責章邯懼戰。
章邯知道跟著來的有可能是什麼,急忙派長吏司馬欣趕回咸陽,向趙高說明情況。可是連等三日,趙高理也不理,顯然已有不信任之意。司馬欣怕被趙高整肅,就抄小路逃回河北,對章邯說:“趙高專權,大臣很難有作為。如果我們戰勝,趙高必然嫉妒;如果我們戰敗,則不免一死。願將軍早做打算。”
趙國的陳余也寫信給章邯,點破章邯“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的尷尬,勸其倒戈,也可參與分地為王。
章邯進退無路,有所動搖,想與項羽議和,但沒能談成。此時項羽開始發動,接連大破秦軍,章邯心理上終於撐不住,於秦二世三年的七月,在殷墟(今河南安陽)帶領20萬秦軍投降了項羽。
秦軍主力,到此全部喪失,再無人可以阻擋義軍開進咸陽的腳步了。
就在十個月前宋義渡河救趙時,劉邦也受懷王之命,領一支義軍向咸陽進發。原本懷王與眾首領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即誰先打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這任務在當時看來有相當難度,項羽自告奮勇,願與劉邦一起去,可是懷王考慮項羽的脾氣太大,軍隊所過之處無不燒殺,所以沒答應項羽,只讓他隨宋義走。
就在宋義、項羽率援軍去救趙的同一天,劉邦這一路,人數不足萬人,也不聲不響從彭城出發了。劉邦軍輾轉千里,與秦軍數戰,有勝有負,一路收攏陳勝、項梁的散卒,收納了彭越等義軍,最後滾成了幾萬大軍,耗時近兩年,終於打到老秦國的本土,進入了武關(今陝西商南境內)。
武關,原是秦國與楚國交界處的一處關隘。武關一破,咸陽便袒露無餘。
劉邦的進軍,既不能說是避重就輕,也不能說是一路順利。河北戰場雖然減輕了他進軍的壓力,但一路上也有過幾場硬仗。只是劉邦所部紀律嚴明,口碑甚好,所經之地大部分秦朝地方官都不戰而降。
再看秦二世這裡,仍是對全國的情況不明。趙高在殺掉李斯後,曾向二世拍胸脯擔保:“關東盜賊沒什麼大不了的。”
等到巨鹿一戰,章邯投降後,趙高才感到不妙。他怕秦二世怪罪下來,砍他的腦袋,於是索性裝病不朝。
趙高不辦公了,秦二世當然就知道了起義軍的一些真相,大吃一驚,原來咸陽都要危險了!他連忙催促趙高抓緊嚴打盜賊。
第三十二章咸陽落日的一抹蒼涼(5)
趙高更加惶恐,事情瞞不住了,怎麼辦?盜賊現在成了氣候,連章邯都搞不定了,我趙高難道有三頭六臂?
在這種困境下,他該怎麼辦?政治小人的思路往往很奇特——目前誰對他威脅最大,就先搞掉誰,其餘的事再說。
現在最迫近的威脅,就是二世,萬一哪天這個昏君翻了臉,趙高的權力大廈一晚上就會崩塌。想到這兒,趙高坐臥不寧,召來女婿閻樂與弟弟趙成,商量乾脆幹掉二世算了。
問題的弔詭就在這裡。趙高的權力從哪兒來?是秦二世賦予的。搞掉二世,趙高豈不是否定了自己權力的合法性?所以,他考慮到,把二世的侄兒公子嬰扶起來。趙高雖然惡貫滿盈,但他也知道,子嬰為人仁儉,有群眾基礎,換一個皇帝也許能緩和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