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項羽分封諸王建立列國,其基本原則是論軍功行賞,自己軍功最高,分得天下的最大部分,其餘分得好土好地的新封諸王,都是跟隨項羽在反秦戰爭中立有突出軍功的將領們。項羽分封諸王建立列國的理念,和周初的大分封彷彿有相通之處。他所追求的以霸主名義號令天下的政治秩序,似乎又接近於春秋五霸的霸業政治。不過,仔細考察項羽分封諸王建立列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未曾有過的新制度和新秩序。受封的諸國,其國內行政,皆是郡縣制,領土大體為一郡或者數郡。各國自己制定曆法制度,任命官員,擁有軍隊,治土治民,是完全獨立的王國。各王由西楚霸王封授,對西楚有朝覲聽命、領軍隨同出征作戰等義務。項羽所開創的這種封王建國制度,在多國共主的天下形式上是承繼了西周春秋戰國,在郡縣鄉里的基層社會組織上已經脫不開秦制。這種融匯古今、對應現狀的結果,成為秦王朝走向漢王朝、郡縣制走向郡國制、中央集權走向地方分權、絕對皇權走向相對皇權之間的過渡。歷史行進到這裡,啟動了某種先行實驗,在不穩定的狀態中,展現出由統一帝國到聯合帝國的嬗變趨勢。

  西元前二○六年的中國大地,依然是風雲不定的變局。

  十、秦亡的歷史教訓

  〈前言〉我整理秦末的這一段歷史時,深感那是唯利無恥的英雄時代。在那個時代,人人唯利是圖,個個急功近利,周圍都是生死搏鬥,到處遍布爾虞我詐,成者為王敗者寇,建功立業的英雄豪傑們,何曾有暇於道德倫理。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蓋棺論定,講的是一個人的功過是非,要到死後方才能作出結論。不僅個人如此,歷史事件,王朝國家,政權組織也是如此。客觀而中肯的評價,都需要在完結之後。時間宛若流水,滌盪人事的浮塵,歷史宛若碑銘,寫定古今的是非。

  在本書中,我從劉邦的出生開始整理歷史,鳥瞰俯視到始皇帝去世,大體只是一片粗梳掠影。從二世胡亥登台以來到秦帝國的滅亡,則是步步追尋,詳細道來。敘述到項羽一把大火將秦都咸陽燒了個乾乾淨淨時,禁不住傷痛感懷,思緒萬千。

  自西元前三百五十年秦徒都咸陽以來,經過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秦王近一百五十年間的經營建設,咸陽的規模氣勢,已經是虎視天下的雄都大城。始皇帝統一天下,咸陽大規模擴建成為帝國的首都,舊宮咸陽在北,新宮阿房在南;渭水灌都比況天漢銀河,橫橋南渡比況天帝出行,又在咸陽北坂原上仿造六國宮室,收羅燕齊楚珍寶,安置韓趙魏美人,房檐俯首,殿堂低頭,宛若各國囚虜之王。當時當地,秦帝國是天下世界,始皇帝是萬王之王,帝都咸陽,是何等一種雄偉繁華的景象!

  秦滅以後,秦宮化為灰燼,咸陽廢為丘墟,百年繁華帝都,一時灰飛煙滅。時過二千年,當我追尋歷史來到咸陽帝都故址時,荒野土丘,斷瓦殘磚,灰濛濛天地之間,何處可以尋得往口的蹤影?

  秦都咸陽的故址,在今天的咸陽市渭城區窯店一帶,屢經渭水改道的沖刷,已經是往事舊跡難尋。西漢建國以關中為本,劉邦稱帝以後,在咸陽東南的渭水南岸,依據殘存的秦宮舊址,重建帝國都城長安,將一時斷絕的秦帝國遺業,又重新繼承下來。西漢二百年,長安始終是帝都。東漢二百年,東都洛陽,長安是西都。歷代至於隋唐,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的兩都格局不變。宋都開封,元明清定都北京,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漸東移北上,關中終於冷落荒廢,直到今天。

  偉大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秦帝國的首都咸陽,大約經過一百五十年的輝煌而突然毀滅。秦國關中形勝之地,居高臨下控制中原大地的地理優勢,大約延續─千二百餘年方才自然衰落。不過,秦始皇所開創的皇帝制中央集權統一帝國的政治形態,卻延續了二千餘年。兩千年來,秦帝國並沒有死去,而是以不斷改進變通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與此相應,秦帝國興亡的歷史教訓,自西漢建國以來直到今天,也不斷地被總結,不斷地被爭論,不斷地被提起,作為與大一統中國同生共死的課題,還將不斷地持續下去。

  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歷史總結,最著名的莫過於賈誼的〈過秦論〉。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他敘述秦末風雲突變的歷史說:「到了始皇帝,繼承祖上餘蔭,揮動長鞭而駕馭海內,吞併兩周而滅亡諸侯,古來至尊王侯被踐踏於地,往昔紛爭萬國被整合統一。」秦居高臨下,征服天下的氣勢,宛若摧枯拉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

  然而。始皇帝猝死屍骨未寒,戍卒陳勝帶領數百人「砍伐樹木作為武器,高舉竹竿用作旗幟。天下回應宛若流雲匯合,攜糧追隨宛若物行影從。並起於山東各地的英雄豪傑,一舉滅亡秦帝國。」秦急劇土崩瓦解,迅速滅亡的敗相,宛若枯枝敗葉被狂風席捲,又是何等的慘痛淒涼。

  賈誼以為,秦帝國之所以速亡,秦始皇、秦二世和末代秦王嬴嬰三位君王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三位元君王的共同錯誤,就是面對已經變化了的形勢而沒有改變施政的方針。他說:「始皇帝自我滿足而不聽從勸諫,堅持錯誤而一意孤行。秦二世繼承始皇帝的方針政策不變,施政暴虐而加重禍患。到了秦王嬴嬰的時候,國勢危弱而無輔無援,孤立無親而救敗無方,三位秦王,終身迷惑於過錯而不能覺悟,終於導致秦帝國的崩潰速亡。不可不謂事在情理當中。」

章節目錄